圖片發自簡書App
|
---|
??在如今的網絡時代,我們可能看到過很多父母寫給自己孩子的信,有商界大佬寫給自己孩子的信,有大學教授寫給自己孩子的信,有平凡父母寫給自己孩子的信。當然了,這些信都是寫的非常好的,情真意切,厚望殷殷。但是當你看到過這本書當中,一位母親寫給自己未出生孩子的信之后,你就會發現,其他你所看到的是我的信,都有一點小兒科,而這本書當中寫給自己未出生孩子的信,內容非常的透徹,深入,更接近事實的本質,看完之后,會有觸動靈魂的拷問,而不像一些其他的信,看完之后只有一種非常暖的感覺,感覺愛意濃濃,而這本書中所言的信,她的愛是那樣的深沉,不是從字面就可以看的出來的,如果要說,其實這是第三層的愛,大愛不愛,看似殘酷的言語,其實是在教給自己的孩子要堅韌不拔。
??最有力的愛,并不是給自己的孩子營造一個童話般的世界,而是告知其世界的殘酷、黑暗、幾乎看不到明天和希望,讓自己的孩子清醒的看到這個世界的本質,抱著一種清醒的頭腦去生活,而不是在后來,或者長大的時候,發現世界欺騙了自己。
圖片發自簡書App
|
---|
??海子曾經寫過一首詩《假如生活欺騙了你》,這是在自己清醒的認識到自己被欺騙之后所寫下的言語,為什么剛開始就沒有人教導他呢?為什么別人不愿意教呢?就連自己的親生父母都不愿意教這些內容,希望一個孩子自己去發現這個世界的本質,而這,是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以及內心備受煎熬的折磨的。
??直接告訴孩子世界的本質,社會的現實,那么便不再心存幻想,可以更加清醒的生活,這未嘗不好,而不是在后來發現了生活的本質之后,而變的期期艾艾,或者為賦新詞強說愁。
??沒有生活經歷,看不懂書的。有了一定的生活經歷之后,當我們在看這本書的時候,大家都能看懂,也能夠看得明白,而且感同身受,只不過我們沒有把它形成于文字,但是我們知道,書中所言,是真實的世界。
圖片發自簡書App
|
---|
??從中還想提一下,龍永圖所寫的《孩子,你慢慢來》,當然這一本書所寫的內容也是情真意切的,但是當她跟《給一個未出生孩子的信》相比的時候,其實是相差一個層次的。
??《孩子,你慢慢來》,其中講述了一個母親對孩子的期望,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熱愛學習,在以后的生活當中能夠有自己的選擇,而不是被迫的接受勞動和工作,但是書中也說了,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過一種正常的生活,結婚生子,就像大部分人的生活是一樣的。當時我就覺得,抱有這樣希望的父母,其實他們在對待孩子這個問題上不溝通的,世界這么復雜,未來的路有那么多,誰也不知道誰會走到哪一條上面。
??《給一個未出生孩子的信》,就通達了很多,也可以說透徹了很多,他沒有說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過一種正常人的生活,當然這也是可以的,但是書中提到了,他更加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為了追求自由而進行殊死的搏斗,而永遠不妥協。
圖片發自簡書App
|
---|
??《孩子,你慢慢來》,其實,其中包含了,以愛的名義,指點孩子未來的生活。《給一個未出生孩子的信》,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直面人生,并有自己的信仰,不屈服于殘酷的現實。一種看似愛意濃濃,實在容易讓人變得茍且;另一種看似殘酷,卻給人以力量。
??為什么我們的文化總是讓我們感覺到自卑?雖然現在我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有一些人表現的非常的亢奮,還有一些人似乎聲音比較大,就感覺自己比較有理,其實做的這一切,外在的表現不同而已,本質上都源于自己內心的自卑。
??為什么會如此?因為我們的文化以愛之明,剝奪了我們的勇氣,讓我們失去了信仰,讓我們堅信好死不如賴活著。這樣的我們,怎能以無比堅定的勇氣去面對殘酷的現實?
圖片發自簡書App
|
---|
??我們的文化,我們的父母,或者說我們的引領者,總是以愛之名,不加掩蓋的表達自己嘴上說是為了愛自己的孩子,實則不過是為了自己的那一丁點可悲的面子。
??我們什么時間才能夠真的站起來,成為一個真真正正的人?有自己的信仰,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愿意為之犧牲的事情。不懼生死,方能無欲則剛;不比上下,方能進退自如。
摘錄
充其量只能理解,而永遠不可能體會。
作為一個天然便具生育功能且有婚姻的女性,為何生養孩子會成為我沉重的反復思索,遲遲不能做出決定?因為我不愿意面對養育的責任,怕有了孩子會禁錮我的一生,使我淪為大多數女性同胞一樣?因為生命成長的過程著實太茫然?因為無論你置身在何處,都不可逃避翻云覆雨的世態炎涼嗎?因為你永遠會感覺到生活在別處,此處盡是不能承受之輕的隱痛?
“人活著不是因為有希望、有巧克力、有愛情等等,而是為了戰勝虛無,為了贏得人的尊嚴,所以要清醒、理性、勇敢。”我更愿意我的孩子對虛無的生命作出強勢應對,而不是為他編織一個美麗的童話世界。
做一個勇敢的悲觀主義者
普拉絲深入靈魂,行走在人類感情的刀鋒上,以詩歌的全部力量表達了人之現實生活的極度恐怖與絕望,以其自身的死來向世人展示何為真正的生;
人之精神世界的玄光十色與起伏跌宕,以其頑強的生來向世人說明何為真正的死。兩者殊途同歸,就其生之絕望的抒發與生之公正的呼喚而言,兩者都達到了一種極致,抵達了一種無法逾越的高度。
生活就是這樣一種艱難的嘗試。它是一場日益更新的戰爭。它所有歡樂的時刻全都是些微不足道的插曲,并且你將為它付出太高的代價。
但我不知道這究竟是禍還是福。在我幸福時,我認為這不錯;當我不幸時,我感覺這很糟。
我要強加給你那種曾經也強加過給我、我母親、我祖母和我曾祖母的同樣的傲慢:這種強加可以一直追溯到那個由別人促使其降生的第一個人,而不管這人愿意與否都是如此。或許,要是他或她有機會作 出選擇,那他就會由于恐懼而作出這樣的答復:不,我不想誕生。然而,又有誰征求過他們的意見呢?
如果沒有它,我想我們根本就不會存在。孩子,要有勇氣。
我們的邏輯充滿了悖論。比如當你在談論某事的一瞬間,你實際上已看到了它的對立面。
盡管我的雙眼經常凝視著那道他用堅定的步子走出的門,但我當時并沒有試圖去阻止他,仿佛我們之間再也沒有什么更多可說的話。
戰斗本身比獲勝更為可取,行走本身比到達更為美好:因為你一旦勝利或達到目的,你會感到內心空虛。為了克服這種空虛,你將不得不再次展開你的旅程,擬訂出一個新的目標。
要知道,來到這個世界,這本身就是一場冒險,一場過后你會為生命的誕生甚感懊惱的冒險。
也許,對你說起這些略嫌太早。也許,我應該對那些令人憂傷和丑陋的事物保持片刻的沉默,向你述說一個清白而歡樂的世界。但是,孩子,這樣做無疑是把你推入陷阱。這無異于鼓勵你去相信那種幻覺:人生是一層柔軟的地毯,你能在上面赤腳遠行,毫不費力,仿佛沒有哪條道路上曾經充滿石頭。而實際上,你又往往會被這石頭絆倒,跌倒,被石頭傷害致殘。
你無法弄清楚我對你所做的一切,究竟是福祉還是過錯。
我仍然不理解愛情究竟是什么。我在想,它恰似一場巨大的騙局,它之所以被創造出來,僅僅是為了讓人們保持安靜和獲得歡愉
首先,我希望你具有上帝的特征,其次具有母親的秉性,最后具有民族的特點。但你并不屬于上帝,不屬于民族,也不屬于我。你只屬于你自己,而不屬于別的任何事物。最重要的,你是那種具有人類首創精神的人。
唯有那些哭過許多的人才能理解生活所有的美,也才能夠發出這樣一種美好的笑聲。哭泣是容易的,而笑則很難。
他返回來備受挫折,成為蟻族世界和從事單調工作的一個成員:在那兒抱著令人絕望和不可能實現的企愿去尋找他的自由。你會聽到許多關于自由的言論。和“愛情”一樣,這是個被人們使用得最多的字眼。你會遇到為了自由而寧愿粉身碎骨的男人,他們經受了折磨,甚至欣然接受死亡。我希望你將來會成為他們當中的一員。但在為自由忍受磨難的同時,你也會發現,自由并不存在,在大多數情況下,它僅僅存在于你對它的尋求之中。像一個夢,一種理想,它來自你對你生命誕生之前的回憶。
由于你孤獨,所以你自由。
然而就是在這種黑暗中,這個小小的空間里,你卻比在這個巨大而冷酷的世界更為自由。在那兒,你無需企求任何人的允許、任何人的幫助,因為沒有誰在你旁邊,你不知道何為奴役。在外部世界,你會有無數的主人。首先是我――盡管不希望如此,我們也許不會覺察到――將會把那些對我適合而對你不宜的事物強加在你身上。比如,那雙漂亮的小白鞋。在我看來,它們是美麗可愛的,但對你來說,是不是也同樣可愛呢?當我把它們穿在你腳上時,你會哭喊、叫嚷。我相信它們會使你感到不適與不安。但是我依然把它們穿在你腳上,告訴你不穿就會感到寒冷,慢慢地,你是會適應它們的。為了避免不穿所帶來的痛苦,最終,你放棄了,屈服了。這就是奴役長鏈的開端,它們的第一個環節總是通過我得以表現出來,因為你離開了我就無法做任何事情。
我對家庭沒有信心。家庭是一種建造來為了更好控制人的窠臼,是一個更好地讓他們對法則和傳統產生順從的地方,不管這窠臼由誰來建造,情況都是一樣。當我們獨自相處時,我們更容易反叛;與別人生活在一起時,我們更容易委屈自己。
無論你生活在何種制度下,都不可避免地存在著那種總屬于最強者、最殘忍者和最不人道者的法律。幾乎沒有什么東西可以讓你反抗這條法律
為了吃飯你就得付錢,為了睡覺你就得付錢,為了散步穿上一雙鞋你就得付錢,在冬天取暖,你需要付錢……為了錢,你就必須工作。為了工作你就必須屈服。
告訴你許多關于工作之歡樂、工作之高貴的所謂真理。但你永遠也不要相信。因為這些正是被人別有用心地炮制出來為那些統治這個世界的人服務的謊言。
工作是敲詐,是勒索,甚至在你喜歡它的時候,也是如此。因為你總是在為某人工作,但就是沒有為你自己。
不公正就如同暴力,它就是你必須做好準備為之戰斗的東西。
這種不公正表現在一方面讓一些人去悠閑吸毒,另一方面卻讓懷孕的母親去替別人擦地毯。我不知道這一矛盾究竟該怎樣解決,但我清楚,所有那些試圖去解決的人只不過是在替換擦地毯人方面取得了成功,問題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
孩子,像自由一樣,平等只存在于你此時所在的地方。僅僅像一個受精卵一樣,在子宮中我們才完全是平等的。
在很早的時候,牧師就使她失去了信仰。因為牧師所說的那種未來實際上是一種死亡,
在一個冬天,她的雙手和雙腳都生了凍瘡,學校也使她失去了信仰。
千百年以來,人們仍在把孩子帶到這個寄希望于明天的世界上來,期望明天,他們的孩子會過上比他們自己更好的生活。然而這種生活最多又只能達到一種可憐的可以提供供暖系統的程度。供暖設備在你感到寒冷時,它的確是一種可取的東西,但它卻不能給你帶來幸福,或維護你的尊嚴。即使有供暖系統,你也得忍受傲慢、折磨、敲詐和那個依然是謊言的明天。
我已經失去堅定的信心去尋找生活真理的光輝。
但你呢,孩子?我已經問過你,是否你想看到一個女人被人推到一棵木蘭樹上?是否想看到那些巧克力像雨點一樣被扔到那些并不需要它們的人身上?現在,我問你,是否你已經準備好了要去冒為別人洗內衣的危險?去冒發現明天實際上是昨天的危險?你,對我來說,每一個昨天都是明天,每一個明天又都是個需要去征服的東西。你仍然不理解現實社會的邪惡:世界變是變了,但卻仍然保持原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