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四點半起床,把媳婦送到虹橋,然后回到家6點的樣子,不知道是出于短暫解放的興奮還是短暫分別的失落(我想肯定是失落,必須是失落),死活睡不著了,想著“祭灶”了,來篇文章吧。
01
祭灶
老妖是安徽省壽縣人,我們那的方言是把“祭灶”讀成“雞(ji讀第三聲)罩(zhao讀第四聲)”的,年少的老妖很是不能理解,一個雞籠子節(jié)有什么好過的。
差不多到了高中大學那會,才知道這個節(jié)日是拜祭灶王爺?shù)摹?/p>
很多年輕人要問了,灶王爺是什么鬼?
以前的時候呀,沒有燃氣灶,只有泥土堆成的那種灶臺,底下燒秸稈柴火的。額,如果你實在理解不了,就把它想象成你野炊的時候臨時搭起來的鍋架子吧。
古時候人比較迷信,認為跟生活息息相關的東西都是有神靈保佑的,比如種田的時候有土地公公,壓水喝的時候有水龍王,做飯的時候就有了灶王爺。
灶王爺比較忙呀,一年到頭的。咱們中國人比較善良,認為您老人家都是做神仙的人了,還整年整年的這么忙著保佑我們的灶臺,咱作為老百姓也不能太剝削你,給你放幾天假吧。
于是,全體中國人約定俗成,臘月二十三這一天給灶王爺放假!放他回天庭去浪幾天,正月初四再回來干活!
一放就是十二天!要不說古人比較厚道呢!
02
灶王爺爺和灶王奶奶的愛情
灶王爺是有名字的。
傳說哈,在河南的某一個地方,有一個浪蕩無業(yè)的男子叫做張萬良,估計小伙子長的比較帥,媒人給介紹了一個長得漂亮又能干的小姑娘,叫郭丁香。
倆人成親之后,張萬良對家里面的事情是不管不問好吃懶做,郭丁香沒辦法呀,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總得生活呀,就努力地操持著生計。還真沒想到,3年的時間,郭丁香就折騰成了當?shù)厥赘唬》蚱迌蓚€人的生活是和和美美圓圓滿滿。
但是好景不長,俗話說男人有錢就變壞,何況是好吃懶做不務正業(yè)的男人突然有錢了,肯定更容易出問題呀。
具體的細節(jié)我就不說了,反正就是張萬良的嫂子看上了他的家業(yè),想把自己的妹妹介紹給張,然后就各種說壞話呀,妹妹使美人計呀,生米煮成熟飯呀之類的,最終,郭丁香被趕出家門,落魄不堪。
悲憤交加的郭丁香本想著自盡一了百了,但是被好心人所救后感慨還是要活著呀,活著證明沒有你老娘照樣很好很牛逼!
于是乎,郭丁香女士二次創(chuàng)業(yè),愈加奮發(fā)圖強,不出各位看官所料,又給她弄成了個發(fā)家致富。
反觀那一邊,張萬良和心機婊生活在一起后,兩個人都是坐吃山空,很快就家業(yè)崩斷難以為繼。屋漏偏逢連夜雨,一場大火又把自己的眼睛給燒瞎了,只能流落他鄉(xiāng)沿街乞討。
要不說無巧不成書嘛!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張萬良要飯到了一戶人家,女主人把他帶到了灶房,親手給他煮了一碗他最愛吃的陽春面。
張萬良感慨萬千,話匣子就打開了,痛哭流涕悔恨當初,覺得還是原來的那個媳婦郭丁香好呀,自己對不起她呀,把自己說的眼淚一把鼻子一把的。
列位!您沒猜錯!這位女主人就是郭丁香。
郭丁香忍到此刻,萬千情緒涌上心頭,承認自己是郭丁香,然后痛訴張萬良的各種不是。
張萬良羞愧難當,起身投入灶底,燒成灰燼。(請不要糾結那么大一個人是怎么進入灶底的,又是怎么燒成灰燼的。神話嘛!傳說嘛!故事嘛!)
于是乎,死后的孤魂野鬼張萬良到了陰曹地府,閻王爺一看,你小子命不該絕呀,不歸我管,于是打發(fā)他到玉帝那。
你也知道的,玉帝整天沒啥正經(jīng)事干,好不容易來了個人,于是就聽張萬良講故事,故事講完了,張萬良的情緒平復下來了,玉帝卻被感動的一塌糊涂,死活要給張萬良一個神仙做做,問他想做什么神仙。
張萬良毫不猶豫。自愿申請成為灶王,為還在人間的郭丁香守護陪伴。
郭丁香百年之后,玉帝想著好人做到底,給她封了一個灶王奶奶的誥命。
由此,灶王奶奶郭丁香重新邂逅了浪子回頭的灶王爺爺張萬良。
03
魯迅和周作人
上面說的是一個神話故事,下面說一個關于“祭灶”的真人真事。
1901年的臘月二十三,20歲的魯迅先生(當時還是小屁孩,叫做周樟壽)從南京學校放寒假回紹興老家。
此時的周家已經(jīng)今非昔比,周老先生已經(jīng)作古,家道中斷失去了收入來源,日子過得非常凄苦。
再加上這一年庚子事變,八國聯(lián)軍入侵,天子西竄逃命,“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等等字眼已經(jīng)深深刺痛了年青知識分子的心。
就是這樣的氣氛下,魯迅在小年夜寫了一首《庚子送灶即事》。
只雞膠牙糖,典衣供瓣香。
家中無長物,豈獨少黃羊。
嗯。回家了。過年了。祭灶了。
有什么呢?一只雞,一塊糖,一爐香。僅此而已。
就這,還是典當衣服換的。
本來想多換點東西的,但是家里實在是找不到別的值錢的東西了。
呵呵。灶王爺爺啊,你可千萬不要挑我理,嫌棄我沒有給你黃羊啊。
20個字,悲涼。
先說詩歌本身。雖然沒有生僻字,但是由于用了很多民俗的東西,所以讀起來可能會費勁。沒關系,老妖給您一一道來。
“只雞”,一只雞的意思,是祭灶用的祭品。
“膠牙糖”,一種能把牙齒黏住的糖。古人也是可愛,灶王爺不是在這一天回天宮嘛,老百姓害怕灶王爺跟玉帝說人間的壞話,就給他吃糖把牙齒給黏住不讓講話。
“典衣供瓣香”,瓣香是香爐的意思,因為形狀似瓣。把衣服賣了才換來的這一爐香。
“家中無長物,豈獨少黃羊”,古時候呀,人們在祭祀的時候喜歡用黃羊來祈禱發(fā)財,可能是因為黃羊聽起來像很大很大的黃金吧。家里面實在沒有之前的東西了,不然我怎么可能獨獨少了黃羊這一件祭品。意思是灶王爺您大人有大量,不要介懷。
不知道列位怎么看,但是老妖讀出來了深深的委屈,深深的自嘲,深深的無奈。
對,無奈!就好像你媳婦跟你吵架的時候,明明她沒有理,卻偏偏把自己整的合情合理一樣的無奈!
可見,那時候的魯迅先生遠遠沒有后來的那種犀利和殺氣。
看哥哥寫了一首詩,弟弟周作人也和了一首。
角黍雜猊糖,一尊臘酒香。
返嗤求富者,歲歲供黃羊。
“返嗤求富者,歲歲供黃羊“,仿佛看到一個小毛孩蛋子鼻孔朝上懟天懟地懟世界的畫面。
寫到這里,老妖非常感慨。
“典衣供瓣香“的溫婉哥哥,成了”橫眉冷對千夫指“的戰(zhàn)士魯迅!
“返嗤求富者“的犀利弟弟,成了“以后請不要再到后邊院子里來”的漢奸周作人。
嗯。時光真是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