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成本價格與利潤:資本家賺錢才是硬道理
成本價格的范疇
按照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生產的每一個商品的價值(W),用公式來表示W=c+v+m(不變資本加可變資本加剩余價值)。如果我們從這個產品價值中把剩余價值(m)的這一部分去掉,那么,在商品中剩下的,就只是一個在生產要素上耗費的資本價值即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之和(c+v)的等價物或補償價值。
例如,我們假定生產某一商品需要耗費500鎊資本:其中生產材料380鎊,勞動資料的損耗20鎊,這兩項相加就是不變資本的消耗;而勞動力為100鎊,這是可變資本的消耗;如果將剩余價值假定為100%,那么,產品價值就等于400c+100v+100m=600鎊。
減去被資本家剝削的那100鎊剩余價值后,還剩下500鎊的商品價值,而這是00鎊剛好能夠補償已經耗費的資本500鎊。商品價值的這個部分,即正好能夠補償所消耗的生產資料價格和所使用的勞動力價格的部分,只是補償在商品生產中資本家自身消耗的那部分資本,所以對資本家來說,這個價格就是商品的成本價格。
因此,把商品價值中那些只是補償在商品生產中耗費的資本價值的部分歸結為成本價格這個范疇的方法,一方面,表示出資本主義生產的特殊性質。商品的實際價值用勞動的耗費來計量的,而其資本主義價值則是用資本的耗費來計量的。所以,商品的資本主義的成本價格,在數量上是與商品的實際成本價格或商品價值不同的;它小于商品價值,因為,既然商品價值等于其成本價格加上剩余價值,那么商品的成本價格就等于其價值減去剩余價值后剩余的部分。另一方面,商品的成本價格與資本家賬簿上的項目也是不同的。這個價值部分的獨立存在,在現實的商品生產中,實際上回經常產生影響,因為通過流通過程,這個價值部分地會由它的商品形式不斷地再轉化為生產資本的形式,因而商品的成本價格必須能夠補償商品生產中生產要素的消耗。
商品的成本價格
但是,成本價格這一范疇,同資本的增殖過程或商品的價值形成毫無關系。即使我們知道商品價值的500鎊或600鎊的5/6,只是所耗費的500鎊資本的補償價值或等價物,因此這部分價值只夠買回這個資本的各個物質要素,但是由此我們還是不會知道,在商品生產中如何生產出商品價值中形成商品成本價格的這個5/6,也不知道商品價值中形成剩余價值的最后1/6是怎樣生產出來的。通過研究我們將會看到,在資本主義經濟中,存在這樣一種假象,那就是成本價格成了價值生產本身的一個范疇。
剩余價值和利潤的關系
在以前的研究中我們已經看到,雖然剩余價值本來只是可變資本的一個增長額,但在生產過程結束以后,它同樣也成為所耗費的總資本(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之和)的一個價值增加額。c+(v+m)這一公式也可以用(c+v)+m來表現。在數學上這個兩個表達式相等,而在經濟科學上這兩個表達式則截然不同。
資本家稱這個價值增加額來自用資本進行的生產過程,也就是來自于資本自身;因為它在生產過程開始以前并不存在,而在生產過程完成以后才得以存在。
首先就生產中所耗費的資本(似乎是沒有區別的)來說,好像剩余價值同樣來自構成成本價格的不同價值要素,即由生產資料構成的價值要素和由勞動構成的價值要素。它們并不區分不變的價值量和可變的價值量,都把自己的作為預付資本存在的極值加入到產品價值中去。但是,另一方面,剩余價值之所以能夠由這個預付的資本價值形成,并不是由于它被消耗而成為商品的成本價格。因為,正是就這個預付的資本價值成為商品的成本價格范疇來說,它形成的不再是剩余價值,而是所耗費的資本的等價物,或對所耗費的資本的價值補償。因而,剩余價值不是由它作為所耗費的資本即預付勞動的資本的特有屬性,而是由它作為全部預付資本,即作為所使用的全部資本的特有屬性來形成的。
剩余價值,作為全部預付資本(只是觀念上的)的產物,取得了利潤這個轉化形式。換句話說,利潤之所以會產生出來,正是因為其中有一個價值額被當做資本來使用。如果我們把利潤稱做p,那么,公式W=c+v+m=k+m,就變成W=k+p這個公式,也就是商品價值等于成本價格加利潤。因此,我們在這里最初看到的利潤和剩余價值就成了一回事,不過它具有一個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產生出來的神秘化的形式。
成本價格對銷售價格的影響
我們知道,商品的成本價格總是小于它的價值。因為W=k+m,所以k=W-m。只有m=0,公式W=k+m才會轉變為W=k,即商品價格等于商品成本價格。在資本主義生產的基礎上這種情況是絕不會發生的,因為資本主義生產就是以追求m為目的的。在特殊的市場行情下,商品的出售價格可以降低到與商品成本價格相等,甚至會降低到低于商品成本價格的程度。
因此,如果按照商品的價值去出售商品,那么,利潤就會被實現,這個利潤等于商品生產中形成的全部剩余價值。然而,即使資本家按照低于商品的價值出售商品,也可以得到利潤。只要商品的出售價格高于商品的成本價格(預付總資本),即使出售價格低于商品的價值,也總會實現商品的一部分剩余價值,從而就會獲得利潤。在商品的價值和它的成本價格之間,可以有無數的出售價格。商品價值中剩余價值的比重越大,這些中間價格的實際活動余地也就越大。
商品出售價格的底線,是由商品的成本價格決定的。如果商品以低于它的成本價格出售,那就不能補償生產資本中已經消耗的組成部分。如果這個過程繼續下去,預付資本價值就會慢慢減少直至消失。資本家一般會把商品的真正內在價值當做成本價格,如果單是為了保持他的資本,成本價格已是足夠的價格。況且,商品的成本價格還是資本家自己為了生產商品而支付的購買了價格,因而是一個由商品的生產過程本身決定的購買價格。
a=價值? ? b=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