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害怕失去生活的勇氣,因為它一刻也未曾離開過我們”。1972年、2014年,兩個相差42年的故事、兩個相隔42年的時間,也許42這一數字對于作者蕾秋?喬伊斯(Rachel Joyce)有著什么特殊的意義,我試著去尋找是否是她寫出這部作品時的年紀,又或是對他而言有著極其重要的紀念日,可惜查遍了搜索引擎仍然沒有得出這個結論,于是姑且認為這是個特殊又具有意義的數字吧。
蕾秋?喬伊斯(Rachel Joyce)也許作為國人并未有所了解,但是提到《一個人的朝圣》、《一個人的朝圣2:奎妮的情歌》就該有很多跟我一樣的讀者恍然大悟:是她啊!這部2012年出版的小說《一個人的朝圣》,入圍2012年布克文學獎及英聯邦書獎,并已暢銷三四十個國家,更在2014年出版系列第二部《一個人的朝圣2:奎妮的情歌》。演藝圈有演而優則唱、唱而優則演的說法,作家圈也不例外,有著英國BBC資深劇作家、《星期日泰晤士報》專欄作者、20年的舞臺劇和電視職業生涯經驗的Rachel Joyce沉淀數十年后轉向寫作并一炮而紅,所有公眾人物都逃不過作品被審視的命運,這是選擇、也是抗爭,《時間停止的那一天》出版于《一個人的朝圣2:奎妮的情歌》之前的2013年,就是這么一部在壓力下展翅的作品,再一次席卷。
一個精神病人就這么形成了。拜倫、吉姆,看似不相同的兩個人名、看似不一樣的兩種性格、看似不完美的兩場人生,全球增加“兩秒”的時間、不斷交替敘述的故事。其實,我們都一樣!“嘣……”時間的轉軸,現在開始轉動。1972年的拜倫強迫癥似的對“兩秒鐘”異常在意,在意著母親戴安娜因時間緊迫選擇了那條父親不允許踏足的道路,在意著“肇事者”母親戴安娜對珍妮的輕微撞傷,在意著珍妮母親一而再再而三的“掠奪”自家的物質財產,在意著母親的放任和兩者投緣似的交談,在意著連朋友也不再是的詹姆斯愛戀著母親,在意著抑郁的母親意外身亡……一切的一切終擰成了一股繩將拜倫吊起,平移到了吉姆的世界。
真正的主角是誰?文中分別以兩條主線和眾多支線將每個有著自己經歷的角色從生到死、從小到大進行描寫,看似人人都是主角、事事都是關鍵、分分都是復雜,一環扣一環不僅吸引著讀者繼續往下看,同時也在讀者心中不斷種下未結出果實的萌芽,更讓讀者漸漸發現事情朝著不可預計的“復雜”前行著。但其實,真正的主角只有一個,那就是——“拜倫”。
一切因“兩秒鐘”為按鈕,圍繞著拜倫發生的事件都是為了告訴我們為什么他變成了幾十年后的吉姆,又或者說,這本書完全可以取名為“一個精神病人的形成”也許更為貼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