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區樓下有兩家便利店,暫且分別編號為A和B。我需要去便利店買東西的時候,幾乎都是去A買,除非A沒有我要的東西。
我之所以如此篤定地去A買東西,和今天講的互惠原理密切相關。
一開始,還沒搬過去住的時候,經常買一些裝修材料,寄到那邊。A便利店有快遞免費代收業務,并且不是特別大的物件,多放幾天也沒事。也是因為經常快遞員跟我說,快遞放A店了,讓我對A店印象深刻。
受A店最大的恩惠是,有次買了個馬桶,寄放在他家。那兩天一直沒空去搬,就在那放了兩三天。去搬馬桶的時候,倍感歉意。更尷尬的是,馬桶太重,我和妻搬著費勁,基本是走兩步停一下。老板娘見我們這么不“中用”,主動幫我們一起把馬桶搬到電梯里。打那以后,不管有需要沒需要,去那邊的時候都會上A店順便買些東西。
這兩家便利店的經營模式,從我自己的角度看來,還是有很大的不同。兩個店雖然賣的東西都差不多,價錢也差不多,但A店明顯生意要好一些。
B店也有利用互惠模式,但我感覺沒有用在點子上。B店應該有一批自己的擁泵,但規模估計比較小。幾乎每天B店門口都會有很多鄰居坐在門口喝茶,談天說地,那些人無疑是B店的擁泵。那里幾乎成了鄰居的一個聊天的場所。但這種模式能惠及的人數畢竟是少數。并且因為經常門庭若市,對不去他家喝茶聊天的人來說,購物體驗并不好。
A店則很少有人聚在那里喝茶聊天,他通過快遞代收,惠及的人更多,能產生關聯的人也更多。A店還加了一些很有特色的附加業務。比如修補衣服,換拉鏈換鈕扣等業務。這些附加業務,在小區里還是很有吸引力的,利潤甚至會比便利店的利潤更大。現在很少人自家能干這種事了。做這些事并不難,但它能讓一件要被扔的衣服重回青春,所以收費即使較高,都能被普遍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