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不斷地被有關婚姻的問題刷屏了,首先是湘潭31歲的媽媽帶著兩個孩子跳樓,然后是陳思成的出軌,大愛的美妝博主被第三者插足,到離自己最近的:大學閨蜜舍友離婚。
加上春節,即將開始的年度催婚大戲,讓人挺感慨的。
我們對待婚姻的態度是不斷變化的: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自由戀愛,從同種族婚姻到跨種族的戀愛,從異性戀到現在部分地區同性婚姻的合法化,從女主內男主外到現在普遍的雙職工家庭......但是我覺得婚姻的本質其實是沒有變化的。
關于婚姻,我很喜歡楊瀾的說法:婚姻需要愛情之外的另一種紐帶,最強韌的一種不是孩子,不是金錢,而是關于精神的共同成長,那是一種伙伴的關系。在最無助和軟弱時候,在最沮喪和落魄的時候,有他(她)托起你的下巴,扳直你的脊梁,命令你堅強,并陪伴你左右,共同承受命運。那時候,你們之間的感情除了愛,還有肝膽相照的義氣,不離不棄的默契,以及銘心刻骨的恩情。
婚姻是一種承諾,就像西方婚禮誓言:我接受你名成為我的合法妻子(丈夫),從今以后永遠擁有你,無論環境是好是壞,是富貴是貧賤,是健康是疾病,我都會愛你,尊敬你,安慰你,關愛你并且在我們的有生之年不另作他想,忠誠對待你,直到死亡將我們分開。我向上帝宣誓,并向他保證我對你的神圣誓言。
婚姻也是一種共同的成長。很多的情感賬號很喜歡拿楊冪的一段采訪宣揚婚后女性財產獨立。主持人問楊冪:你給父母買房的時候會和劉愷威商量么?楊冪說:不會,我買得起。于是,情感博主大四吹捧:婚后女人就要有錢呀,巴拉巴拉的。我覺得根本這是個偽邏輯。類比一下,要是父母生病了送醫院了,你會通知劉愷威么?不會,因為我付得起醫藥費。覺出問題了么?我不是覺得他們的說法有錯,我只是覺得舉錯了例子。良好的夫妻關系是共同的承擔,從而共同的成長。
婚姻是一道選答題。在父輩年紀的人來說,結婚似乎是人生的一道限時必答題:人一定是要結婚的,而且是在一定的年紀內結婚,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覺得結婚是一道選答題。期待,但是不講究。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如果決定步入婚姻的話,那好彼此珍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