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看笑來老師文章的過程,很笨拙很慢。
文中的黑色加粗部分,整個文章的行進脈絡。括號斜體的都是我在閱讀過程中產生的思考和聯想。
本文是關于“知識變現的解讀及其方法論”的論述。
文章脈絡是:
舉實例——分論點——核心概念——概念解釋——(常規解釋,舉例)論點——(增加條件)實例及升級論點——(再加入條件)升級又升級的論點及相應實例——針對核心概念的核心結論——核心結論的具體方法論及其實例(實現核心結論的解決辦法)
開篇
論述,一本書的兩種讀法,一口氣讀完和按照專欄每周看,“拖”上一年,各有各的好處。(蘊含了持續和短暫的對比)
后者本質上需要讀者投入大量的時間去思考、行動、反思、改良,所以沒有時間維度上的延伸,可能就意味就不一樣。
接著舉了一個實例:GAFATA最近半年的增長趨勢。(這是笑來老師的優良傳統,總是用踐行過的例子深深的get到讓多數人共振的那個點,在寫作的領域里,這就是“資產”)
(當講起這個例子的時候,看著老師文字的敘述,我頭皮發麻,全身發緊,因為我是從《復利》那篇文章開始,按照老師所說的,用一美元買股票,然后每月看一下股價,計算股票數,同時加入定投策略,如果從開始一次性投資,收益自然就是老師說的平均24.45%,但是因為采用的是加入定投策略,所以從總投入金額的增長率上,會低于這個數值,但是最重要的是,在長期加定投的策略下,本質是盡可能安全的狀態下獲得盡可能多的收益。因為現在沒有那么多的資金,所以我會堅持這樣的記錄和分析。也已經著手真正的投入資金了,因為我親眼親手看到了這種長期下的穩定增長)
所以這種投資分三種:不知道,知道了沒資本、知道了有資本沒投,知道了有資本投資了收獲了利潤。
這就是想到(知道)、學到、做到,各自之間的距離。也就是成長的本質,想到之后去學,學會之后去做,做了之后優化,優化完成熟練。
以上實例說明了結論:所以沒什么比“踐行”更重要了,人至踐,則無敵。
而以上投資過程,就是“知識變現”大討論中,最好的、最驚人的例子了。
進而開始進入“知識變現”這個概念當中(這是主題線)(提出概念)
(下面進入老師的概念刷新套路:一個概念,這個概念的常規認知,這種常規認知的例子,然而——給出自己獨特視角的解釋,給出這種獨特視角解釋的例子,尤其是那些自己實踐獲得成果的例子,直指人心,非常具有說服力——最終給出結論,然后對這個結論用“增加條件”的方法進行升級,衍生出來的認知一定都是新穎的觀點)
從古到今,各行各業,各種形式的以某種新異的行為帶來收入結果的過程,都叫做知識變現。(這個概念的常規解釋)
比如高學位出來找高工資工作,用高科技耕種,傳男不傳女導致家族生意好,哥倫布找女王融資后找到新大陸。。。。(常規解釋的例子)
所以,知識變現其實從來都在那里,只是多數人操作系統混亂,分不清“上學”和“學習”、“信息”和“知識”、“知道”和“做到”等前線概念當中或細微或重大的區別,乃至于蠢到相信“知識無用”的地步而已。(結論)
進一步增加高度分析(結論增加條件升級——這里結合了新的社會條件:互聯網,人的需求變化等)
知識變現的大趨勢:一切的知識都正走在通往免費的路上。。。。。。
互聯網發達、接觸到知識越來越簡單。追求知識的人正在增多,傳統出版業復蘇,但是相比于增長更多的收入水平,為紙質書付出的價格其實是“更便宜的”。
所以推出結論:
知識本身,變現能力不是很強;甚至正走在變現能力趨近于零的路上。(升級后的結論)
更何況,知識本身分正確的和錯誤的,分大眾化的和稀缺的,特立獨行且正確才有價值。(再加入條件:特立獨行且正確——得出升級又升級后的結論)
更進一步,對于放在那里的知識有了一定的認知之后,也不一定能夠變現,就像GAFATA那樣的例子,讀過專欄的人都意識到了其重要性,但是就像教育一樣,總是少數人真正受益。總是絕大多數人不了了之。(對升級又升級后結論的實例,這是引起興趣的點:既然知識變得易得和普遍,那么喊得這么響的“知識變現”,普通人有可能做到嗎?)
那么真正能夠變現的東西是什么呢?
(引出核心觀點和解決辦法)
實際上,真正能夠用來變現的,是“認知差異”(直接果斷給出核心觀點,思考和連接這方面的例子,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李叫獸和周沖,兩個靠著獨立思考以及高強度的刻意練習把公眾號做到千萬粉絲的人)
面對同樣的信息、知識、現象、事實、數據等等,人們不僅對他們的認知不同,比如,有少數正確的,有大多數不正確的——這里有差異;而且在認知正確的群體中,還有認知高度、認知深度的不同——這里還有差異。(認知差異這個概念的解釋,為了加深理解,增加了高度和深度這兩個維度)
比如,面對“法定節假日”這個概念,這個認知差異的增大,導致李笑來老師的“長期”別別人短一半的地步。(緊接著舉例)
面對“時間管理”這個概念,李老師的結論是時間不可管理,能管理的只有自己的思維操作系統和行為執行體系。所以自己行動發生巨大變化,干脆寫了《把時間當做朋友》(實踐舉例)
面對“創業”這個概念,這個專欄之外的很多人聽都沒聽過“成長率”,那么二者之間的差異有多大呢,比如李老師買比特幣,大多數人要么沒買要么買了幾個而已,要么買了之后早早就拋掉了,歸根基地還是對同一個東西的認知差異造成的。(實踐舉例)
生活中最常見的關于認知的第一層解釋“知道”,“你連這個都不知道?”或者“你才知道啊”,說這話的人本質上就是刷存在感,
(認知升級的常規表現——指出錯誤)
這個行為本身就是“巨大認知差異的表現”,因為他們不知道“知道”(認知的表層)作用并不大,真正有作用的是,比別人更有高度的認知,或者更有深度的認知;就是升級過的認知,進一步是“經過多次升級的認知”(思考關于日用品的認知)
那么進一步:不斷實現認知升級的最重要工具是什么呢?
(解決辦法的具體踐行)
行動中的思考
單純的思考,就是“紙上談兵”。用行動刺激思考,用思考改良行動,這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行動中產生的思考,質量高、數量的,意外驚喜多,靈感多——這一點疏于行動的人是不能理解的。
哪怕是形式上對于專業人士的模仿,也能讓我們成長的更快。
實踐舉例:
老師自己的思考:
當你握住一個資產,等它漲過100倍之后,別人所關注的漲跌一個點,對你來說就是一倍——每多漲一個點就是多一倍。之后,這個思考對于行為產生了巨大的指導意義,使得行為是思考之后的行為,這是有效的復盤以致認知升級最重要的基礎。
同時也深刻理解了復利的積累效應。
所以最終,沒有踐行,就沒有可思考的東西;沒有行動中的思考,就沒有真正有價值的認知升級。沒有認知升級,就沒有認知差異;沒有足夠的認知差異,就沒有可變現的東西,就不可能白手起家。
(結論:又是一篇徐徐道來,邏輯自洽,結構緊湊的觀點表達文章,棒)
本文閱讀過程總結:
寫作是作者用文字表達自己思想的過程,而閱讀就是寫作的逆向工程,把文字翻譯成思想。寫作是往大綱框架里面填充內容,而閱讀就是看透一個豐滿的個體,看出支撐這個個體的核心框架和銜接邏輯。
所以個人覺得,本文的構思過程是:
解決的核心問題是:什么樣的“知識”可以變現
自己的核心觀點是:“認知差異”才能變現
要解決的邏輯問題:“認知差異”和“知識”之間的關系和區別
實現邏輯銜接要解決的概念:“知識”、“認知差異”——每一個概念,老師都有自己的分析方法,打破常規的但是卻不合理的理解,增加條件,進而給出自己特立獨行且自洽的理解(大多結合了自己的親身實例,所以特別具有說服力)
核心觀點實現的具體方法論:踐行中思考
最終,調整敘述過程,形成了“開篇引述+金字塔直列型結構”的總體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