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一年半之后,吃驚地發現自己不快樂的日子變得越來越多,仿佛每天的心情都像風雨大作前夕的淡灰色的天空,說不出有多悲哀,只是底色一直籠罩在憂愁里。也是隨著時間的慢慢推移,我才越來越清晰地意識到自己原來一直不開心地過了一天又一天。
在我強烈感覺不到幸福和快樂的時候,我總是很容易想起我的小時候。回憶可能自動美化了距今久遠的過去,但不可否認的是,不管如何將這種美好印象打折,我確實在小時候過得比較快樂。
在我看來,這種快樂的喪失算不上什么命運的咒詛,也不必一定以麻木克制,它可能只是一個生活激流里的流動不止的波紋,永遠跟隨在你的左右。
好奇心的喪失是快樂減少的一大因素。當我看到不管是生活在哪里的孩子,不管擁有多少玩具的孩子都能開懷大笑的時候,我常常想為什么他們會如此?想了很久,也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的偏見,總覺得是因為他們對新鮮東西的強烈的好奇心、敏銳的感知驅動他們不斷去填滿自己的時間,當一個孩子的大部分時間都用在探索、體驗他之前并不知道的東西的時候,他是充實、興奮和滿足的。我也想起我無憂無慮的大學時代,剛剛從小地方到一個稍微大點的封閉小城市,剛剛進入眾人口中傳說的大學,滿腦子都是新鮮勁兒,感覺到的都是跟自己之前經歷迥異的城市的生活,哪有什么時間去想一些不快樂的事情呢?反倒是越長大越疲憊,對什么都無法提起興趣,看過一些風景,覺得人生、社會不過如此,沒有什么可以吸引人的地方,因此越發變得遲鈍、麻木不仁。好奇心是向外的,它指向廣闊的天地,熱騰騰的生活,將目光從自己身上轉開,去滾燙的生活里探險,這個過程必然是快樂的。
責任的重擔讓我們不得不按規矩行事。同年、少年給人帶來困擾最多的角色不過是學生,除此以外主要是從別人那里被動接受關愛。學生時代的不快樂是考試的壓力,是競爭的壓力,也是你主要要面臨的挑戰,而當你走向社會,成為一個社會人,成為一個需要獨挑擔子的職業人,成為一個需要關愛父母的兒子、女兒、妻子、丈夫,你所面臨的壓力就不是單向的了,而是從四周集中掃射過來的,看你能不能招架得住。且不說如何完美應對,僅僅需要應付就是一件很累的差事,這種情況下怎么會容易快樂呢?
思考也是痛苦的根源。想得越多,煩惱越多,想得到的越多,不快也越多,都是正比例關系。就我最近觀察所得,因為想得透,看破人種種自私、不堪之后,對生活就提不起太多興趣,因為想得多,變成庸人自擾,更是容易讓人憂愁。如果你一個人在外地,需要一個人上班、加班,交房租,修水電,如果你多想,將此視為再正常合理不過的,那你不會有什么煩惱,如果你想到自己一人獨在異鄉,無父母扶持,無兄長安慰,更沒有幾個好朋友,同事瞧不起你,工作不開心,忽然覺得自己特別委屈,你看看自己還能開心不?
一直就覺得人生不易,也很少覺得自己有過特別痛快的快樂,不過是帶著平和的心態,看淡一點,就不容易讓自己難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