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難得陪孩子接連看了兩部好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和《銀河補習班》。
劇情好,特效棒,被稱為“世上最丑”的“哪吒”夸的人太多了,且票房已突破10億(目前國產動畫片中冠軍,預計將達到30億),想必也無需觀眾再錦上添花多說溢美之詞。
這次要專門夸一夸“演而優則導”的鄧超。
說起鄧超的演技,相信表示服氣的觀眾還是不少的,《烈日灼心》《影》等等皆是口碑之作。但是,其前幾年導演兼主演的《分手大師》和《惡棍天使》接連卻成了有票房無口碑的代表,這讓自言“我是一個無比驕傲的人”的鄧導自然是不甘心啊。
不知是不是因為自己也當了父親,這次和俞白眉聯合導演并擔任主演的鄧超,思考問題明顯比以前玩“綜藝”時有深度多了,而且讓人眼睛一亮的是,這次他觸碰的竟然是既尖銳又令人諱莫如深的社會話題——令萬千家長所詬病的學校教育,也包括許多家長需要反思的家庭教育。
? (一)一地雞毛的家庭教育
如果說我們中國的父母是世界上最辛苦同時又是最可憐的人,估計沒多少人會反對。為了孩子“省吃儉用”“做牛做馬”“要月亮不會給星星”等等,無不形象地彰顯了為人父母者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奴仆式”服務,但同時,我們中國的父母估計也是世界上最“心狠手辣”的人——很小的時候,許多連自己名字都不會說的孩子就被送進了“托兒所”,因為父母“要賺錢養家”;到了中學,更多的孩子在很不情愿的情況下被送進了各種參差不齊的寄宿學校,美其名曰“可以鍛煉孩子獨立自理能力”;等考上了大學,孩子終于可以主宰自己的生活了吧?且慢,選什么專業,去什么學校等等,多數還得父母說了算,因為“我們都是為你好”......
這些剛剛所列舉的部分“家長和家庭教育問題”,鄧超在他的“銀河補習班”里統統都有提到:
在孩子最需要陪伴的時候,因為突如其來的“塌橋”變故,遭受七年牢獄之災的男主老馬皓文不能待在孩子身邊,從而錯過了孩子最寶貴的成長時光,缺失父愛的小馬飛經常還要遭受同伴的欺凌,小小心靈已傷口累累,并且母親已決定改嫁。
在孩子進入青春期的時候,母親和后爹為了安心賺錢,好不容易把小馬送進寄宿學校,因為無心向學,屢次“不守校規”,小馬被學校勒令退學,自尊心再次遭受毀滅性打擊,幸虧這時老馬提前出獄,在眾人皆嫌棄的情況下“接管”了兒子,一向認為自己“就是缺根弦”的小馬的命運從此才駛進了新的航道。
在此,想吐吐影片中的第一個“槽點”:為什么“一生驕傲”的老馬竟然會娶由任素汐扮演的價值觀截然不同的悍妻?價值觀不同的兩個人婚姻一定是不會幸福的,而孩子則是最直接的受害者。事實上,當老馬因為“塌橋”剛進監獄,其妻就帶著孩子來找他在離婚協議書上簽字,這也是她唯一探望丈夫的一次。真是生活有多現實,就有多絕情。
說到只要考上好大學,孩子的人生從此就真的開掛了嗎?男主再次用教導主任養子的遭遇給愛幻想的家長們寫了一個大大的NO!
曾經榮耀為高考“省狀元”的閻主任的養子,只因一次考試失利,就被閻無情責罵并拒絕見面,驕傲慣了的孩子受不了如此的打擊,選擇跳樓輕生,結果被摔成殘疾加精神錯亂。天才的智商下卻包著一顆易碎的玻璃心,受不了任何挫折和打擊已成為現在許多孩子的通病,而直接的原因就是唯成績是圖的父母平時疏于教導孩子最重要的一課:在人生不如意的時候,應如何面對困難和挫折。
電影中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隱喻,借助的物件是足球。對于小馬來說,這是一個曾經充滿希望的球,后來因為家庭變故,球爛了破了,老馬回來后,再次把足球修好,并作為小馬唯一帶上太空的東西。
在我看來,這個“球”就是小馬:童年時,備受父親呵護和疼愛,因而充滿快樂和希望;后來父親被冤入獄,球被大院一幫混混故意弄爛,小馬的生活也開始千倉百孔,并因在校表現不好,成了一個被家長和學校踢來踢去的“混球”;父親回來后將球修補好,并以身作則教導小馬如何面對學習上的困難和生活中的考驗,處處鼓勵他要自信,要勇敢,要不認輸。
且看老馬經常對老婆和老師眼中“缺根弦”的兒子小馬是怎么說的:你是這個地球上,最聰明的孩子;等你長大以后,一定要做自己最喜歡的事情;別別人說什么就信什么,只要你腦子一直想一直想,你就能做好地球上的任何事兒......
這里父親給到孩子的,都是自由成長的空間,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面對困難的勇氣等正面激勵。
再來看看口口聲聲說愛孩子,“為了孩子什么苦都吃了”的母親是怎么評價自己的兒子的:真是給我長臉(兒子因不守校規被勒令退學時這樣說)!這孩子就這樣了,已經沒救了,你也不撒泡尿照照,你長著一幅年級前十名的臉嗎?孩子不是你的試驗品,他本來就笨!考不上好學校,孩子的一生就毀了…(埋怨前老馬把孩子帶成了整天不做作業往外瘋玩的野孩子)
種種羞辱甚至惡毒的言語讓她看上去根本不是孩子的親媽,而是壞透了的后媽。
觀眾看到這里(特別是那些已為人父母者),不知會作何感想,很多人可能會反思吧:哎呀,平時我不就是這樣對待的孩子的嗎?
在最不可錯過的孩子成長的時光里,作為一個父親,老馬卻要背負著巨大的屈辱,整整七年不能陪伴在孩子身邊。但令人感動的是,盡管父子倆分別在監獄和社會上遭受著不同的欺凌,但老馬在信中給孩子灌輸的仍然不是仇恨,而是“這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是我們控制不了的,但我們可以控制自己”的正面鼓勵;“永遠不要怕,不要服輸…只要你自己不服輸,就沒有人能夠擋住你的去向。”這不是老馬為自己打雞血,現實當中,不管遇到怎樣的冷眼甚至羞辱,他始終都在克制在忍耐在等待機會。與兒子重逢后,他也是帶著小馬一起,不卑不亢面對生活中各種不真不善不美的磨礪。“當你處在黑暗中,還能把光明留給別人,那你就是一個成年人了;橋塌了,但爸爸這個人不會塌;我不會認輸的,永遠不認輸!”
“家長怎么說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讓孩子看到家長怎么做。”
當兒子看到父親深夜還在工作時,就問父親自己是不是也要整晚不睡覺來學習,老馬一改往常輕松調性,嚴肅地說:“自己的事,以后別問我”;“人生就像射箭,夢想就像箭靶子,連箭靶子都找不到在哪,那么你每天的拉弓將毫無意義。”
還有一次,兩父子深夜對話,老馬問小馬:“你有沒有想過,你的理想是什么?”兒子脫口而出:“當然是考上清華北大呀,媽媽說如果考不上,就只能賣煎餅了。”對此,老馬的回答是:“清華北大只是過程,而不是目的。”
一邊給孩子補學科知識落下的課,一邊補因自己缺席而致其人生落下的課,這就是老馬作為一個父親的智慧。
所以才會有小馬從經常自我否定的“爸爸,太難了,我還是去賣煎餅吧!”到后來發自內心的“爸爸,像你一樣,永遠不認輸”!“我自己考,我可以的”這樣令人驚喜的轉變。
“銀河補習班”還告訴我們的父母——
如果自己做錯了也需要跟孩子說對不起。因為相關單位一次次的踢皮球和不作為,讓一心想為自己“申訴”的老馬終于沒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緒,跟興沖沖想去看航展的兒子發了一通脾氣,小馬很不理解很委屈,父親主動示好并道歉:“對不起,爸爸也是第一次學著當爸爸,所以爸爸也會犯錯誤…”
旅行不僅僅是給孩子看風景,也是見證成長的良機。在請假去看航展的旅途中,父子二人盡情領略了自然和人文景觀帶來的種種感動,同時一直被照顧的小馬也仿佛在一夜之間長大了——發現原來大人也是需要被人照顧的,于是半夜下車去給父親沖泡面,結果上錯車。然后就遇到了巨大的考驗:洪水災害。
“如果你能夠聽見,看看周圍有什么?想辦法,動動你的腦子,你一定能出來!”走散的兒子在父親遠遠的鼓勵下,臨危不懼,學會了自救。——獨立思考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是伴隨孩子一生的能力,后來在太空中,小馬同樣是用父親教導的方法,憑借勇氣、技術和信心,解決了“幾乎不可能解決”的困難,和戰友從太空安全返回。
試問我們的父母,除了關心孩子的成績和排名之外,是否也有過這樣觸及心靈的教育呢?
? (二)一言難盡的學校教育
在以“閻主任”為代表的學校領導眼中,孩子唯有考試得高分將來才有前途;孩子只要成績好,什么問題都可以掩蓋不計;“不守規矩”的學生都是壞學生;“不按大綱寫”的作文只能得零分......
班主任老師來家訪,并焦急地勸說老馬:“別的同學做作業都做到十一二點,您卻讓他在家玩電腦,這怎么行呢?他的成績要是沒達標,真的會被學校開除的!”
且看老馬這個“非教育專業者”是如何侃侃而談他的教育觀的:
對學過的知識“反復反復反復地加深”就像反復地蒸一籠包子,味道肯定是不好的。在孩子學習能力最強的年紀,卻要讓他們十多年年復一年這樣疲倦地學習,效果能好嗎?教給孩子不只是知識,還有思想,還有方法。真正的學習要從興趣開始。他人生最重要的時刻應該是分布在他人生中的每一天;他得知道他活著是為了什么?
寫作文是很多孩子的“痛點”,得不了高分也是最讓老師頭痛的問題。
為此,老馬在送兒子上學的路上,做了一次精彩的教育:在草地上通過古詩詞中“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的場景描寫,實地教孩子——寫作文一定要真,真實地感受這個世界,寫你相信的東西!
閻主任質問老馬“美的東西,能得高分嗎?”老馬反問“美,有標準答案嗎?”問得好!
“每個選題都有四個選項,知道abcd很重要,但人生不是每個時刻都有備選答案,如果還能夠想到xyz,那么我們的孩子的命運才會截然不同。”終于畢業了,那些考得好的孩子迫不及待地撕毀并扔掉自己的課本,因為這是閻主任破例允許的。而老馬的疑問是“他們是真的熱愛學習嗎?學習,不應該是一生的習慣嗎?”畢業后撕掉書本這個問題,相信在很多學校都存在.對此,我也是心存疑問的,且不說什么要尊重知識等大話,首先這種行為就太不尊重自己,寒窗苦讀,每一本課本都見證了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怎么可以用這么無情又無趣的方式來對待與自己并肩戰斗過的“戰友”呢?
在老馬“人一定要做自己最喜歡的事情”的影響下,小馬,這個在很多人眼中原本“缺根弦”的孩子放棄了高考,放棄了“最有可能沖刺清華和北大”的“省狀元”的機會,終于如愿做了自己最喜歡的事,實現了太空夢。
在此,也想吐吐影片的第二個“槽點”:動不動就開除學生,動不動就給老師記過處分,為什么一個教導主任的權利會有這么大?還是編劇和導演不敢再往上揭開更大的“教育傷疤”?幸虧最后還是安排了一個教育局的領導出來做正面發聲:“獨立思考的孩子能夠多一些,咱們的國家會更好”——實在要給這一類有洞見的教育領導豎個大拇指!
? (三)借“父”之名,鄧超究竟想帶給觀眾什么
劇透了這么多,這一次鄧大導演究竟想帶給觀眾什么呢?笑點?淚點?痛點?槽點?或許都有吧。
突然想問一個老馬也問過的問題:什么是成功的教育?
我們是要教育孩子做一個唯唯諾諾的應聲蟲和毫無創新的復印機,還是鼓勵他們獨立自主思考,敢于去走自己喜歡的但不尋常的路?在失敗面前,是給予孩子無情的諷刺和打擊,還是鼓勵其重振風帆?對于“差生”是一視同仁、有教無類,還是等級森嚴、無情淘汰?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座橋,把自己的橋修好,在我看來是世界上最大的事兒。”
這座“橋”應該就是影片中的第二個“隱喻”:我們是第一次當父母,也是第一次當兒女,當然也是第一次當老師,當學生——終其一生,我們都在學習,學習如何“造橋”和“過橋”——扮演好各自的角色。在這個過程中,所有人都會遇到不同的困難和考驗,這都很正常。重要的是,當價值觀發生沖突時,我們應如何自處和他處?如果大家都學會了平等、尊重、理解和寬容,不再用世俗的成敗觀和別人的評價標準來看待自己認為重要的事情,那么,不管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還是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沒有失敗”。
感謝鄧超和俞白眉帶給我們的思考和感動。
影片中的彩蛋
根據劇情發展,電影中出現了“我們亞洲”“渴望”“彎彎的月亮”“好大一棵樹”“晚秋”“快樂老家”等多首年代老歌,這個似乎頗有賈導樟柯的風范,但原本“尬舞”也跳得挺騷氣的鄧超這一次硬是忍住露一手的沖動,改為跑步和唱片尾曲“銀河里最像的人”了:“看銀河多浩蕩,那么驕傲和我很像…你會比我強壯,請拿走我全部的力量......”港真,這首歌和“哪吒”的片尾曲“今后我與自己流浪”一樣,都值得多聽幾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