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今譯】
真實的言詞不華美,華美的言詞不真實。
行為善良的人不巧辯,巧辯的人不善良。
真正了解的人不廣博,廣博的人不能深入了解。
有道的圣人不私自積藏,他盡量幫助別人,自己反而更充足;他盡量給與別人,自己反而更豐富。
自然的規律,利物而無害;人間的行事,施為而不爭奪。
【我讀經典】
信實的話,由于它的樸直,所以并不華美。華美之言,由于它的動聽,往往虛飾不實。比如,有的人每次都被別人描繪的那種絢麗藍圖所吸引,仿佛馬上就能擁有巨額財富、有車有房,有美女/帥哥相伴,從此走向人生巔峰。結果一而再再而三的被這種“美言”蠱惑,最終一事無成。
善者的言論,止于理,符于實,所以不必立辭巧說;善者的行為,真誠不妄,正直不欺,所以不必自作辯解。反之曉曉巧辯的人,乃是由于言行的欠虧而求自我掩飾。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以博學自居的人,對于任何一門學問,往往只是略知皮毛而已。為學如果博雜不精,則永遠無法進入知識的門墻。
比如我們看電視劇,就練武術的人來說,剛開始師傅都讓他學會站樁或者扎馬步,這是為了打根基,很重要。然后教他學會了一些招式,已經漸入武術的門檻了,接著再想方設法學習各門各派的武功,這時候他知道了很多的武功路數,這就是“博”了。最后集百家之長,不斷練習精進,從有招到無招,化有形為無形,沒有了任何的招式和身法,所以窺見了真正的武術之道,這是“知”。
這給我們一個什么啟示呢?就是當我們覺得自己好像懂得了很多,這時候要注意,千萬不要氣得志滿,很多人都容易停留在這個階段,應該更進一步去深入,最終達到”知“的境界。
所以,老子提示人要信實、訥言、專精。
“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边@是一種最偉大的愛的表現,正所謂“愛是培養給與的能力”。世界的紛亂,起于人類的相爭——爭功、爭名、爭利,無一處不在伸展私己的意欲,無一處不在競逐爭奪?!笆ト恕钡膫ゴ?,在于他效法天道,就在于他的不斷幫助別人,而不私自占有,因此說“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這話在于勉勵人要“利民而不爭”。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遵循著某種規律運行著,有的時候世界比較紛亂,我們可能一時看不出來,但等紛亂過去后再回頭看,就會發現這個規律一直在起作用。順應它則昌盛,背離它則危險。就好比我們人一樣,別人幫助我們,給我們笑臉、溫暖和關愛,我們就歡迎他;若別人傷害我們,給我們傷痛、凄涼和責難,我們就會遠離他。所以,“天之道”也是我們做人之道,它存在于我們每個人的心里。
“圣人之道,為而不爭”,這是世間的原則性,我們人都是有感情的,我們喜歡被愛護,害怕被傷害,所以,人與人之間要想消除隔閡,能夠更好的團結在一起,一定要去幫助、關愛大家,然后大家愿意團結在你的周圍,回饋給你更多的關愛,這是“國之?!?,是我們人人所期望和追求的,是我們真正的幸福之道。
本章的格言,可作為人類行為的最高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