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月起,老師將逐味介紹構成白遍的本草。今天是第一味---山藥!
再也找不出第二味藥像山藥一樣全能。常年單獨煎水當茶喝,可以滋補脾、肺、腎三臟,而且適合任何人;與其他藥物配合,可以治療一切虛勞,如腎氣丸、薯蕷丸、白遍;危重病人服用大劑量山藥煎湯,可以復蘇胃氣,幫助其他藥物起效,甚至起死回生。
山藥,本名薯蕷,或署豫,為了避帝王的名諱,唐代宗李豫時期沒了蕷字,宋英宗趙曙時期沒了薯字,就變成了現在的山藥。所以這個國家的玻璃心古已有之,而且帝王一馬當先。只要有一顆期待被侮辱的玻璃心,人間就處處是侮辱。
要真正了解一味藥的藥性,要看《神農本草經》,無論是否神農氏所著,那時候的人還是有智慧的,看世界沒有那么形而下。
《神農本草經》記載:薯蕷:上品,味甘溫。主傷中,補虛羸,除寒熱邪氣,補中益氣力,長肌肉。久服耳目聰明,輕身不饑,延年。
《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的藥,具有三個特征:什么人都能服,值得多服,值得久服。
結合后世醫家的著作,山藥味甘入脾,色白入肺,質稠入腎。
有關脾,我們之前說過,脾為后天之本,脾主運化,主全身氣血,主肌肉,主四肢。反過來,過胖過瘦尤其胖肚子,氣虛血虛,肌肉容易酸痛無力,四肢無力,上午就開始打哈欠,大便溏稀或粘馬桶,經少或淋漓不盡等,都與脾有關。脾就是中,上述《神農本草經》的描述,傷中即傷脾,補中益氣就是補中土之脾氣,輕身是四肢肌肉能力卓越。
肺屬金氣,也就是肅降之氣,也就是秋天之氣。金氣也好,肅降也好,有另一個說法,叫魄力,魄力就是斬斷的力量,魄力的集中體現就是肛門,又叫魄門,肺與大腸相表里,肛門是大腸的末端,用來舍離身體不需要的東西。說的那么銷魂,其實就是排便。我治療一些排便不暢,會用山藥和白術,同時讓患者多扔家里沒用的東西,以培養魄力。單味山藥對于治療感冒后的余咳,也是非常有效。
山藥入腎,在千古名方“腎氣丸”中充分體現這一藥用價值,后世小兒科大家錢乙把腎氣丸去掉附子桂枝兩味,改為六味地黃丸,也是用來滋腎陰,當然,錢乙本意是孩子陽氣足,所以去了兩味陽藥,因此服用六味丸須謹慎,絕大多數人補腎,或用來治療高血糖,前列腺炎等,我都是建議服用腎氣丸,即八味丸,現在又叫桂附地黃丸。
前人醫家把山藥這么一味溫和的藥用到出神入化的,要屬民國的張錫純。張錫純認為,山藥之性,能滋陰又能利濕,能滑潤又能收澀,是以能補肺補腎兼補脾胃。因其含蛋白質最多,在滋補藥中誠為無上之品,特性甚平和,宜多服常服耳。現舉張氏經典數例:
一味薯蕷飲療泄瀉。
單味應用,藥量一斤,每服七八錢或至一兩,變飲為粥。其認為山藥汁多黏稠,以之做粥,則稠黏之力愈增,大有留戀胃腸之功也。且山藥性本收澀,脾腎雙補,在上能清,在下能固,利小便而止大便。
如病案曰:一婦人,年三十余。泄瀉數月不止,病勢垂危,遣人送信與其父母,其父將往瞻視,尋方于愚。言從前屢次延醫治療,百藥不效。因授以山藥煮粥方,日服3次,兩日而愈。又服數日,身亦健康。應用于臨床,療效甚好。
山藥雞子黃粥療久瀉。
即薯蕷粥內,加熟雞子黃,治療泄瀉久而腸滑不固為張氏自制食療方,用治瀉泄日久,腸滑不固者。
張錫純認為雞子黃味甘性平,有滋陰潤燥,養血熄風之功。配合山藥同服,補陰固元,平喘止瀉。
珠玉二寶粥療虛熱勞嗽,即一切陰虛之證。
張錫純強調,山藥、薏苡仁皆清補脾肺之藥,單用山藥,久則失于粘膩;單用薏苡仁,久則失于淡滲,唯等分并用,乃可久服無弊。
如治一少年,因感冒懶于飲食,猶勤稼穡,耗腹力作,遂成勞嗽。過午發熱,徹夜咳吐痰涎。授以此方,俾一日2次服之,半月痊愈。薯蕷半夏粥療嘔吐。
張錫純認為,嘔吐之證,多因胃氣沖氣并而上逆。半夏為降胃安沖之主藥,而必與山藥做粥者,凡嘔吐之人,飲湯則易吐,食粥則借其稠粘留滯之力,可以略存胃腹,以待藥力之施行。且山藥在上大能補肺生津,則多用半夏不慮其燥,在下大能補腎斂沖,則沖氣得養,自安其位。
以上是張錫純用山藥的方法,記住,一定是用干山藥,當然,最好是河南焦作產的懷山藥干,可惜,一般消費者能買到正宗懷山藥的幾率不是很高。
一般而言,二到三口之家,山藥干30克,煮水喝,喝完加水再煮,承包一天的飲水量,就對身體足夠好了,不必畫蛇添足加其他藥物。一兩個月就可以感到神清氣爽,半年煥然一新。
要是這么簡單的方法也嫌麻煩,就需要白遍這樣方便的固體飲料了。早晚一包,溫水化開沖服。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