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面的四篇文章中,我跟大家分享了如何覺察、接納、理解自己的情緒,并通過升級信念來調節情緒,而最些最終都要落腳到行動上,那么今天的文章,和大家聊聊,如何激發行動?
還是回到開車這個比喻上,我們都期望的狀態是讓理性坐上主駕駛位,感性坐上副駕駛位,兩者共同決定汽車行駛的方向。也就是說,我們要感受情緒帶給自己的提示,覺察內心真正的渴望和期待,然后再理性的分析下,最終選擇行動的方向,現在,我們可以靜下來思考一下,通過前面幾篇文章的分享,你對自己接下來的行動,是否已經有了一些覺察了呢?先別急,在真正開始行動前,我們需要在深入分析一下,我們可以把我們的精力、時間和資源投入那些事情上?
史蒂芬?柯維博士在其經典之作《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有寫道,關注圈和影響圈的概念對于我們思考這個問題非常有幫助,柯維在這本書中提到,我們每個人都有很多關心的事情,這其中有大事,比如說,北京的霧霾啥時候能解決,世界經濟未來走勢到底如何,當然也有小事,比如下周考駕照能不能通過,下周公司例會怎么開,我想減重十斤能不能實現,這些事情都會給我的情緒帶來一些波動,但是他們之間的區別,不僅僅是大和小,而是我們在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影響這些事情的走向,從這個角度思考,你會發現,有些事情是我們可以控制的,比如說,我們在考駕照這件事上,多投入一些精力,那么我們拿到駕照的幾率就會高一些,我增加運動量,控制好飲食,減肥的效果的就會大大提升,這些我們都可以歸入影響圈,還有一些事兒,盡管我們特別關心,它也確實有可能跟我們的利益真是相關,但是我們對于改變他們的趨勢幾乎無能為力,比如說,北京的霧霾,世界經濟的走勢,又或者你買的那只股票是漲事跌,我們把這些事情歸入關注圈。
那我們應該把時間、精力和資源投入到哪個圈呢?假如你把時間投入在關注圈,我們可以做些什么呢?是上網搜集各類信息,拼命刷股票的走勢然后去聽所謂大咖的各種分析,這些動作對于改變趨勢有用嗎?沒用。反而會催生我們更多的無力感和焦慮感。
假如我們把精力、時間和資源投入到影響圈呢?你會發現,你的投入,一定會在某種程度上影響結果,讓結果朝著你期望的方向。
所以,史蒂芬?柯維也這樣總結,著重在影響圈中的人,腳踏實地,不好高騖遠,把心力投入到自己有所作為的事情上,結果是讓自己的影響圈逐步擴大。著重在關注圈的人,時刻不忘環境的種種限制,他人的種種缺失,圖為無法改變的狀況擔憂,結果呢,就是怨天尤人,畏畏縮縮,無力感日益增加。由于著力方向的錯誤而由此產生的副作用,他的影響圈反而越來越小。
我很敬佩的女排教練,郎平曾說過這樣一段話:
你看這段話是不是跟關注圈和影響圈的某些理念不謀而合呢?人生不是一定會贏,雖有些客觀因素是我們無法改變的,但是努力去贏是我們可以做到的,這是我們的影響圈,把精力和時間多放在影響圈里,會讓你成為一個更有能量的人。
其實,我們我們可以在區分一下,在影響圈里劃出一個控制圈。我們剛剛提到,關注圈使你非常關心的事情,但你無法無法影響和改變,影響圈是你可以影響走向,但無法完全掌控的事情,但是控制圈是你完全由你決定的事情。
就這三個圈,我們在做出行動時,如何思考呢?我的建議是這樣的:
對于控制圈里的事情:我們可以改變習慣、提升能力、調整心態、對自己負責。
對于影響圈里的事情:我們要整合資源、發揮影響力、盡量去改變。如果做不好,就主客觀因素都分析一下,看一下自己還有那些方便沒有做好的。
對于關注圈里的事情:我們要以微笑、真誠平和的態度,接納這些問題。縱使有再多不滿,也要學習處之泰然。不要讓這些客觀因素限制住我們的思維和腳步。
舉一個生活中案例加深一下大家的理解:比如:
1、下班的時候下雨了,我沒有帶傘,滴滴叫不到車。→關注圈
2、留在公司等雨停了再走,還是淋著雨走。→控制圈
3、下次下雨的時候盡量避免淋雨。→影響圈?
咱們在結合之前文章分享的內容,在做一些關于行動選擇的思考。在前面關于理解情緒的文章中,我有提到,覺察自己真實的渴望和期待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是我們行動的方向標,那么現在就請你來思考一下的控制圈:
哪些事是在你的控制圈里的事?對于控制圈里的事情,我應該怎么做?如果暫時做不到,我應該提升哪些能力?改變哪些習慣?
然后帶著期待和渴望去思考影響圈:
我可以去尋找和調動哪些資源?我應該影響哪些人?我對要影響的人哪些期待?我如何影響他們?如果做不好,是因為我哪些能力還需要被提升?哪些策略需要調整呢?
小結一下今天的文章:
1、在理解自己的情緒、調節自己的情緒之后,我們要思考如何采取下一步的行動。
2、如何選擇行動的方向,可以從影響圈、關注圈、控制圈的角度來思考,思考的時候,記得帶著你的期待。
最后,第二模塊的系列文章就結束啦,讓我們用一張圖來總結一下這一模塊的精華內容。
在下一模塊的系列文章中,我會帶你走入更加具體的職場故事,帶你聊聊,如何應對職場中那些典型的負面情緒?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