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有什么用?”這句話問出來,基本上都能讓對方暈一會兒。可以起到讓腦子臨時缺氧的特殊功效。
問這句話的人基本有兩種:
一種是別人問自己,包含的意思很多,但有一點可以確定,“你沒用!”。
另一種是自己問自己,首先也可以確定的是,這個時候“我沒用!”。
對待第一種一般情況是:
等到能反應過來,剛想長篇大論表明:“你的問題是不對滴,古人云,書中自有 。。。”時,只能看到對方背影漸行漸遠,剩下你獨自在風中凌亂。
對待第二種一般情況是:
“我問這個問題是不對滴,古人云,書中自有。。。。”一想不對啊,就因為解決不了手頭的問題,我才這么懊惱的責怪自己啊。問題沒有解決,再多的道理也還是白搭。
“讀書有沒有用?”還有個例子可以讓我一頭霧水:“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宋時趙普。
說他“讀書有用”吧,“《論語》二十篇,吾以一半佐太祖定天下”其傲躍然紙上。這說明:
(1)、《論語》驚世駭俗功效無比。
(2)、說明趙普先生讀書領會精髓,半部論語縱橫天下。
說他“讀書無用”吧,別人說趙普先生自《論語》之外無余業。趙普實在沒有興趣將精力花在“讀書”這事上。好不容易讀了部《論語》就感覺將書扔一邊去了,所以就半部之說了。
不過后來據《宋史》所傳:“普少習吏事,寡學術,及為相,太祖常勸以讀書,晚年手不釋卷,每歸私第,闔戶啟篋取書,讀之竟日。
趙先生投入到“讀書”行列,而且手不釋卷,而且讀之竟日。著實讓人感慨。
“讀書有什么用?”其實可以經常用來問問自己,以便不時的打擊一下“自以為是”這個毛病,特別是讀的“閑書”,純粹是興趣愛好類的書基本都能符合“無用論”。偶爾感覺若有所思的時候欣欣然。然而耗費了你的智力、體力、時間、金錢之后,就剩下一大堆不符合生活中慣常的普世價值的理論。
那些“有用”的書一般都不太對胃口,于是,一些大智大慧的人將“學習”定性為咬牙離開舒適區,努力征服焦慮區的“有用”導向讀書法。定義出要解決問題的思路然后去找尋相關方面的書籍。通過學習學習再學習來解決問題,累及經驗,成功的變身該類問題的專家。
一般來說,我們會將“讀書”等同于“學習”,雖然有失偏頗,但先讓我們假設“讀書”等于“學習”這事兒吧。
生活中的很多定義可以濃縮到采用這種辦法來作為參照。看上去很成功很勵志吧,回首一看,這和自己一開始的“興趣”好像并不有太大關系。
如果“興趣”是成功掌握某一領域后的人定義的。我懷疑“興趣”是促成成功的必然要素。那只是成王敗寇中成王的部分而已。也并不是天性。比如“朗朗”,在他回憶的敘述中,我很懷疑他能對他的天賦有天然的興趣。
如果說依據天生的“興趣”來做導向。經過興趣昂然的讀書學習成為某個領域佼佼者。到頭來一看和現實的距離比較遠,連生存都很有可能出現危機,比如“莫奈”、比如“梭羅”。不僅自己過得有一頓沒一頓的,甚至還拖累家人一起貧困交加。
“興趣”可以培養,這和“天賦”不同。人在學習的過程中才會逐漸發現自己或許有這方面的“天賦”從而繼而發現“興趣”,這個過程很大一部分需要采用“讀書”這個環節來增加、累積相關興趣的人類已掌握的知識。再或者進一步創造出人類可以接受的相關新的知識。
“天賦”不大可能被培養,只有被發現。自己發現的可能不太有用。別人發現的或許很了不起。原因可能別人認為你有“天賦”時就已經將你的“天賦”和所能應用的環境聯系起來了。在獲得資源方面也就有了很多可能性。
自己發現的別人還沒有認可的,那得看命運。
回到“讀書有什么用?”的話題上,說到底也就是你必須功利的讓自己將“讀書”的興趣向有用的方面發展。而不是由著自己的性子肆意向“興趣”上發展。
至少你得先養活自己、繼而負起責任養活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