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跨過碎片信息陷阱之前,先來做個測試
l什么是知識?請思考一下幾個問題?
1、“回”字的4種寫法是知識嗎?
2、公眾號里吐槽的文章是知識嗎?
3、羅輯思維“得到”中的音頻是知識嗎?
這些內容是不是知識,答案可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過,有一點可以達成共識:他們都是信息。
在我的定義里,只有能夠改變行動的信息才是知識。如果說,上述三條信息是不是知識不是一個客觀存在,它取決于了解他的人,是否能使用這些信息改變自己的行動,產生新的結果。
假如,今天你在公眾號看了一篇文章,覺得很有道理,然后生活依舊,那么這篇文章和其他的類似文章,都只是一個信息。只有你真的看完了一個觀點之后,受到啟發,改變了思考問題的方式,或者做事的方法,這個信息才是知識。
換一種方式,衡量你的學習是否有效的重要標準:學習之后,你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是否得到了改變。如果你學習之后和學習之前,思考和行動度一樣,那么顯然這樣的學習是無效的。“知乎”上的文章,如果你不去閱讀,那么它就知識一些數據;而當你閱讀了內容,它就成了信息;當你知道了該如何改變你的行動之后,信息才變成了你的知識。
因此,這里對知識的定義就是:那些能夠改變你行動的信息。
那么如何有效的學習知識呢?這里就不得不提到現在的碎片時間。互聯網的存在極大的提升了知識的傳播效率,使得過去要花幾年、幾個月、幾天才能傳播的信息,短短幾秒鐘之內就可以散播到世界各地。這帶來了一個副作用,就是——信息超載,說幾個數據。
l全世界每天有4000本書出版,超過4億個字;
l紐約時報一天的文字量等于牛頓同時代的人一生的閱讀量;
l一個專業領域,每天大概有200個公眾號正在注冊,有近1000篇文字正在產生……
l過去雜家、博物家在現代社會已經不可能存在,即使有,也干不過谷歌度娘。
看到這里,現在你明白了吧,因為信息的超載,所以為了提高傳播效率,通常會把事情簡單化,將復雜的事物簡單化。它們往往只告訴你表面上的東西,卻不會告訴你背后的原理,以及它與其他事物之間的聯系。這種情形帶來的最直接的后遺癥就是,看了一篇文章,你滿口稱贊,推薦給朋友。
”xxx,我看了一篇文章,很不錯,安利一下!“
”好啊,你給我講講。“
”……額,講不出來,我給你個鏈接,你自己看吧“
是不是?當你要向朋友講述一個觀點,或者介紹一部電影的時候,明明感覺自己有一肚子貨,就是倒不出來。如果有,那么恭喜你,你不是一個人,筆者目前正遭遇和你一樣的困境。我已經很深刻的感受到目前的這種窘境了。所幸,還不算晚。如果你看到這篇文章,又想有所改變的話,那么現在你可以和我一起,改變過去這種把信息當知識的窘境。
種下一棵樹的最佳時機是什么時候?答案是10年前,其次是現在。
如果你有這種改變自身目前處境的欲望的話,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動筆寫,是的。現在、即刻、馬上拿起身邊的紙和筆,把你的想法、觀點寫出來。先不用管文筆和修辭只管寫。直到把大腦掏空為止。
然后,找出你自己深信不疑的觀點或者想法,開始反駁這些觀點,或者推敲這些觀點的合理性?
比如,企業為什么要做慈善?回答一,很多企業在賺取財富的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原罪。回答二,企業基于自身的社會責任,如傳遞品牌、處理好地方政府關系、改善自身形象、自我尊重….等需要進行慈善活動。
再比如,北上廣深的房價為什么那么高?回答一,都是炒房團搞的,回答二,北上廣深土地供給稀缺,而購買力高的人群大量聚集,即供不應求,所以推高了價格。
這些回答里,第二個回答明顯似乎都比第一個回答更有深度。如果你也這樣認為的話。那么這而這有什么區別呢?
在我看來至少有三方面,從形式上看簡單的回答是對具體問題或者事情本身做出回答,而深度回答確是在分析具體現象之后找出抽象規律。從思考方式上看,簡單的回答往往是依據自己的直觀感受,情緒和經驗做出回答;而有深度的答案往往依托于有實驗驗證或者數據分析支持的結論。從答案效果上看,簡單的回答往往只能用于解決一個特定為問題;而有深度的答案能夠更普遍的解決類似問題,啟發我們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思考問題。
所以,要從把信息當知識的窘境中抽身出來是可以像鍛煉肌肉一樣通過鍛煉自己的思維,只要深入分析一個問題,多從不同角度去觀察這個問題,試圖給出不同的、甚至是反向的解釋,就是一種很好的錘煉認知模式,增加思考深度的方法。這樣一來即可以避免把信息當知識的陷阱,又可以反過來把信息加工最終形成自己的知識。
?:V9?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