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今天要講的這本書,叫作《不被父母控制的人生》。這本書的作者曾經寫過一本非常有名的書,叫作《不成熟的父母》,而這本書是寫給不成熟的父母的孩子們的。如果我們遇到了一對不成熟的父母,我們就很容易成為“被父母控制的人生”的主人公。
那前提就是,我們相不相信有一些人活到很大的年紀,在外面事業有成,跟其他人打交道也沒有任何問題,看起來是一個很成熟的社會人,但是他在家里是一個不成熟的人。不成熟的人的標準特征,就在于他缺乏同理心、以自我為中心、無法與孩子保持好的情感聯結。
這些人的生活技能、職業操守、道德感都沒有問題,唯一的問題在于情感不成熟。如果一個人情感不成熟,會給周圍的人帶來特別大的壓力。大家仔細回憶一下我們的童年,或者我們所見過的親戚、朋友、鄰居,你一定能夠找到不成熟父母的標準特征。
如果遇到這樣的情況,我們作為無助的子女,在小時候是沒辦法反抗的。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孤獨的星球”當中,家里只有你和兩個“巨人”。這兩個巨人情緒忽起忽落,你不知道為什么今天突然就得罪他了,他突然之間很生氣,讓你覺得不知道應該怎么樣跟他們相處,那時候是很無助的。
但是今天你已經長大了,你該怎樣自救,走出這個惡性循環?因為不成熟的父母很有可能使得你的情感連接也出現問題,如果你把這些東西全部繼承,用同樣的方法來對待你的孩子,那你的孩子也會生活在一對不成熟的父母的家里。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與不成熟的父母相處會有哪些感受。我簡單地列舉一下,大家不需要對號入座,因為你的父母未必一定是不成熟的父母,但是很有可能他們會有不成熟的一面,我們可以看一看。
第一,在他們身邊時,你仍然會感到非常孤獨。你雖然和跟父母在一起,但你覺得很孤獨。
第二,與他們的互動是單方面的、令人沮喪的。你想跟他們溝通,想跟他們傾訴一些東西,但是他們沒有反應。
第三,你覺得經常受人脅迫、陷入困境。列夫·托爾斯泰講過一句話:“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這個話其實有一定的道理。為什么呢?我看過一個研究,說如果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那么相似之處在哪兒呢?就是幸福的家庭中沒有一個強迫性的人。任何一個不幸的家庭,只要有一個強迫性人格的人——就是他非得要求別人一定要按照他的想法做事,你不回來上班我就跟你拼了,你不跟他結婚我就跟你拼了——有這種狀態的父母存在,孩子一定會覺得受人脅迫、陷入困境。沒辦法,因為他一定要強迫你聽他的話。
第四,他們把自己放在第一位,把你放在第二位。這個感受是什么呢?比如說你的學習成績不好,你的父母首先擔心的不是你的學習成績不好,而是“你讓我多丟臉,你讓我抬不起頭來,你知道他們是怎么說我的”。這就是我們說“父母經常把自己放在第一位”,他管教你、對你嚴格要求的主要原因是怕你給他丟臉。
第五,他們不愿與你親近,不肯對你敞開心扉。你永遠不知道,父母曾經經歷過什么,他的人生發生過什么事。
第六,他們通過情緒感染來與人溝通。比如說有一天你回到家,突然發現家里氣氛不對,你跟你媽說話,她不理你,你也不知道為什么。你還湊過去問:“媽,到底怎么了?”她就是不說話,為什么呢?她需要讓你猜她到底為什么不高興。各位,這是小孩子的游戲,是沒有長大的父母的表現。他們通過情緒感染來解決問題,給你營造一個恐怖的氛圍,讓你覺得壓力很大,你根本不知道今天得罪誰了。小孩子犯錯或者小孩子沒有顧及到大人的一些感受,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因為小孩沒長大嘛,但是父母會把情緒渲染出來。這就是另外一個特征,用情緒渲染來和別人溝通。
接下來,他們不尊重你的邊界和個性,隨便偷看你的日記、跟蹤你、想辦法掌控你的一切。
你們之間的情緒性工作全部都由你來負責。這話是什么意思呢?鬧了矛盾以后,誰負責道歉,誰負責打圓場,誰負責打破尷尬的局面?按理說應該是大人,因為大人成熟,大人要負責維護家里的氛圍。但是在有的家庭里,需要小孩子來做這樣的事情,需要小孩子哭著去給大人道歉,然后大人才會慢慢好轉,小孩子反倒要成熟。
還有,你失去了情緒的自主和精神的自由。你想要情緒自主,你想要有一些感受,你想表達自己不高興,這在家里是大逆不道的。“作為一個孩子,你憑什么這樣?你為什么還給我臉色看了?”這是父母不允許的。他們常常很掃興甚至有虐待傾向:你在家里邊玩得正開心,你爸爸突然回家,說“都給我出去”,把你的朋友全部趕走,讓大家感覺很掃興。甚至他會毆打你,或者對你精神虐待、冷暴力等等。
以上這些就是你和一個不成熟的父母相處時常常會出現的感受。那么這些東西會導致什么呢?如果你長期地跟這種不成熟的父母生活在一起,導致的結果是你覺得你應該為他們負責。作為一個孩子,你會很有負罪感、內疚感。你無法拒絕他們提出的各種要求,甚至等你長大了以后,很多無理的要求你都沒法拒絕。你的人生會產生很多挫敗感,同時你對于情感的反應也會非常強烈。
你想想看,如果我們是內心非常成熟的成年人,我們就不會受那么多情感的傷。什么意思呢?在成年人跟成年人之間的關系中,情感是一份饋贈、一個禮物,如果有的話你就會很開心,沒有的話你也會表示感謝,這才是成年人應該有的狀態。但是我們會非常糾結、非常痛苦,我們會把這一切都視作失去、背叛、懲罰,因為它在不斷地重復你小時候跟父母之間的互動。小時候父母把情緒當作掌控別人的工具,所以你在情緒方面的反應就會比其他人激烈得多。這就是不成熟的父母所帶來的傷害。
那么原因是什么呢?為什么會有很多父母活到了四五十歲,甚至六七十歲,依然有著不成熟的情緒反應?原因在這兒:“對正常的孩子來說,隨著他們逐漸長大,他們對持續關注與安撫的需求會相應地減少。但是對于不成熟的父母來說,他們的自我調節能力,沒有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得到充分的發展。因為他們無法調節自身的情緒,難以處理失望的感受,所以他們仍然希望別人知道,他們想要得到怎樣的對待,并且要立即讓他們的感受好起來。”
”如果別人不把他們放在第一位,他們就會有崩潰的危險。他們像小孩子一樣需要許多的關注、服從和積極的反饋,只有這樣他們的情緒才能保持穩定。但是他們卻不像小孩一樣,能夠從關注中收獲成長。他們童年早期經歷的創傷和情感匱乏,加強了他們的心理防御。不論得到多少滋養,他們都會陷在舊有的防御模式中無法脫身。”
這一段非常深刻地剖析了為什么很多人四五十歲、五六十歲了,依然活得像一個孩子一樣。他不能成為全家的定海神針,反而是全家最大不確定性的來源。每次掀起風暴,不是因為小孩子做錯了事,而是因為大人突然不高興。你不知道大人的哪一根神經被觸動了,這個家突然之間就鬧起來了。
原因就是他持續不斷地需要別人來安撫他。他在人生成長的過程中,沒有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正常人是越長大越成熟,越不需要別人過多的安慰,一些正常的情感聯結就夠了,但是沒有長大的孩子會一直極度渴望這個東西。
那我們應該怎么辦?首先我們要分清楚,不成熟的父母有四種類型。
第一種類型叫情緒型。情緒忽高忽低,突然之間陰晴圓缺就變得不一樣。如果你覺得父母的情緒很難掌控,那可能屬于情緒型。
第二種叫驅動型。什么叫驅動型呢?就是他跟你的所有互動,只以目標為導向。孩子高興不高興,或者這孩子生活得有勁沒勁,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承諾考第幾名,做到了沒有?你每天學習幾個小時,做到了沒有?他只是通過目標來衡量。
我有一次講一本書的時候,曾經提到過這個話題。就是父母總喜歡用目標跟孩子對話是很殘忍的一件事。假如你下了班回到家,你的孩子跟你講:“年終獎拿到了嗎?是你的預期嗎?在你們公司排第幾?”你什么感受?你一定會覺得:這個家我根本不想回來。但是很多父母對于孩子的標準就是這樣。我記得我小時候考了班上第四,回到家跟我爸說我考了全班第四,挺得意的。我爸說為什么前面還有三個?他就是目標驅動,他不跟你討論努力、感受、收獲感這些情感方面的東西。
第三個,叫作被動型。被動型父母的特點是他們不會主動跟你進行情感的交流,你跟他進行情感的交流,他回避、不說,全部悶在那兒,家里好像永遠不談感情、不談感受。談感情、談感受、談內在感覺,在這個家里是一件很危險的事。如果不到萬不得已的情況,家里人是不會談感受的,這就是被動型的特點。
第四種叫拒絕型,他做所有的事都是以自己為核心。其他人做的所有東西,只要跟他沒關系,通通拒絕;只要影響到他的邊界,通通反對。在拒絕型家長的家里生活,你會有一個非常明確的感覺,做任何事情都會有特別重的思想負擔,就是“我爸有可能會不同意”。當你是一個這樣的孩子,你要跟別人一塊兒出去玩,要捐款,要干什么事,你都會擔心你爸爸會不同意。這就是遇到了一個典型的拒絕型的父母,你做什么事他都不配合,他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你得按照我的想法來,否則沒得談。
這是不成熟的父母的四種類型。我相信聽到這兒,已經有很多人開始流淚了,覺得我就是這樣長大的。這四種類型綜合起來,我們要看到所有不成熟的父母共有的特點是什么?我們總結一下。
第一個特點,不成熟的父母是缺少安全感的。因為極度缺少安全感,所以他喜歡支配和控制別人,喜歡用角色來定義人。什么叫作用角色來定義人?我舉一個例子。陶淵明家里請了一個男仆,他出門的時候給他的孩子留了一個紙條,說“此亦人子也,請善待之”。這就是不以角色來定義人。雖然請來的這個人是保姆,他是為你服務的,但是你要知道他也是別人家的孩子,希望你能夠善待他,這就叫作人文主義。
但是如果以角色來定義人,你就會發現,我們見過的很多老人家也是勞動人民出身,但是他對待保姆特別苛刻,他覺得保姆就應該干活。甚至有的老人家會盯著保姆,一直從頭盯到尾,生怕她不干活。為什么呢?因為你是保姆,你是我花錢雇來的,這就叫作用角色來定義人。同樣的道理,如果一個父母用角色來定義自己的孩子——你是兒子,你是女兒,你是女婿,一個一個的等差像漣漪一樣蕩開,會讓家里的人覺得不公平、有差距,受到了區別對待。
同時,他還不反省。他做錯什么事都沒關系,他把碗摔碎了沒事,但你把碗摔碎了,不行,你就是不負責任。他不會做自我反省,行事沖動、無法忍受壓力,即使有一點點壓力,他也一定要在家里邊釋放出來,一定會變得暴躁,然后說那是因為我壓力太大。
這些人的統一特點叫作“他們的智慧沒有延伸到情感的世界”,我覺得這句話說得太酷了。小時候我們家樓上有一個老師,他是個教授,學問挺好的,在單位跟別人關系也很好,但是他每天回到家里都打孩子。那時候大家也沒有法律意識,認為應該報警或者怎么樣。這種人就是典型的“智慧沒有延伸到情感的世界”。但是他外在長大了,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有了,但情感世界是空白的。
還有就是對生活的看法簡單、死板、僵化。生活就是這樣:你是我的妻子,你應該做什么;你是我的孩子,你應該做什么;你是我的員工,你應該做什么,全部是僵化的。他不相信這些人是一個“人”,可以有不同的變化,他不接受生活中出現這樣的變化。
然后,他還鉆牛角尖,用膚淺的邏輯來抑制情緒。“不許哭!你要控制自己!”他用膚淺的邏輯、非常簡單的東西來控制自己和他人的情緒。他控制別人的主要手段,就是恐懼、內疚、羞恥感。我們講過一本書,叫作《母愛的羈絆》。你去把那本書的留言區打開看一看,就能夠看到多少人經歷過這種血淚的童年。或者有的人離了婚以后,被全家人排斥,說你不許再回家等等。這都是用恐懼、內疚和羞恥感來控制他人的手法。
這些就是這四種不成熟父母的內心特征。那我們應該怎么辦呢?
第一步,叫作保持主動的心態。請記住你已經長大了,你已經不是那個瑟瑟發抖的、沒有辦法的小孩子了。長大了以后的特點是你不能像一個莽撞的少年一樣,跟他去對抗、跟他去打架,不需要,因為那同樣是不成熟的表現。你需要學會的事情是看清、了解、不接受,你得意識到這一點。所以為什么我們覺得講書或者是讀書這件事非常重要呢?你沒有讀書時,你根本意識不到這一點,你只是覺得我跟我爸爸或者媽媽的關系很怪,但不知道是怎么怪。當你明白了以后,看清了這段關系,就知道:“哦,原來他依然想控制我。”接下來,了解他控制你的動機、方法是什么,然后學會不接受。這是最基本的三步。
我們要發現歪曲的假設。不成熟的父母想控制孩子,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覺得自己的事永遠是最重要、最緊急的。而你要意識到那是假的,那個事沒那么重要、沒有那么緊急,你有你的生活。
然后學會用批判性的思維來看待這一切。我在很多本書里不斷地強調批判性思維。請相信,批判性思維是你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個工具。你說我不想被人洗腦,不想被人洗腦就得學會批判性思維,因為最容易被洗腦的對象是你自己,你自己給自己洗腦才是最危險的。“我什么都不聽!”這已經開始給自己洗腦了。人需要不斷地學習,學習人類歷史上那些被證明過的好的東西,比如說科學、批判性思維、哲學這樣的東西。
那什么是在跟父母互動時的批判性思維呢?比如說,當他用情感來威脅你的時候,學會問自己:事實到底是什么(除了他們告訴你的之外)?第二個,在這件事情里,有哪些是能被證實的事實?那些事是真的嗎?聽誰說的?真的假的呀?然后,這場危機有多嚴重?是緊急情況嗎?是誰的緊急情況?他們的要求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嗎?當他們平靜下來時,能自己解決問題嗎?這是你的責任嗎?好了,把這一系列的問題問完,首先你自己能夠學會冷靜。
然后學會say no(說不),學會說拒絕,因為你已經長大了,已經離開這個家了,你得學會過自己的生活。也有一些不能拒絕的例外,比如說生死攸關的時候你不能拒絕,他生病了需要送醫院,這事你必須得去做,這不是假的。這里的難點是什么呢?我們對自己的父母說不,是會有內疚感的。你害怕他們會生氣,你害怕他們會對你進行批判和懲罰。請注意這里連續用的都是“你害怕”,這代表著你其實還沒有長大。在你還沒有長大的時候,你會很恐慌,你不知道他們會有什么反應。
我爺爺在八九十歲的時候有點糊涂了,他就會經常發脾氣。那時候我爸爸已經六七十歲了,我經常能看出來我爸爸害怕。我不覺得害怕,因為我覺得他老了,老人家他現在有點糊涂了,糊涂了以后他發脾氣跟小孩子是一樣的,你哄哄他就過去了,但是我爸爸害怕。這就是一個典型,我爸爸其實沒有從我爺爺對他的情感掌控當中走出來。雖然他比我年紀更大,他六七十歲了,但是他對他爸爸的那種直覺性、反應性的害怕,是天然的。這是我在我們家觀察到的狀況。
為了不受傷,我們的辦法是什么呢?大部分人不受傷的辦法是切斷自我的情感聯結。這個話翻譯過來就是想辦法讓自己變得沒有感覺,讓自己變得麻木。你怎么吼我、怎么罵我、怎么威脅我,沒關系,但是前提是我自己有這樣的感受也沒關系,這就是麻木掉了。
同樣,我們說《少年的你》那部電影,你就能夠看到男女主人公——抱團取暖的兩個孩子——身上都有著典型的麻木的那一面。那個男孩子是被人怎么打都不怕,因為他不怕疼;那個女孩子的表情總是木訥的,總是沒有反應的。因為她出于自我保護,必須切斷自己對于感受的敏感性,她才能在那么惡劣的環境下存活下來。
這種麻木如果被帶到了成年,沒有被治愈,她跟她的孩子之間就是切斷的狀態。因為她不能體會到感情,她不知道怎樣用感情來跟別人溝通。這個鏈條如果延伸下去,不從當中切斷、不從惡性循環轉成良性循環的話,這個家族里就會有一代一代的吵架、一代一代的痛苦。所以,這是我們說如何抵制的辦法。
這里邊有個設置邊界的技巧。作者說第一個技巧是慢下來。想要控制你的父母,他一定是急火火的:“你必須……”“你趕緊……”“你抓緊去!”好像這個事非常緊急一樣。這時候如果你自己的情緒能慢下來,說:“這個事我需要考慮一下。你給我點時間,讓我考慮一下。”這是非常有效的一招。中國古人講“事緩則圓”,讓這個事緩慢下來,慢下來以后他著急的情緒就不容易把你帶進去,不容易讓你覺得必須做什么事情。
第二個,叫作弄清楚你想要的結果。很多時候我們被別人裹挾,被別人帶到一個自己不想去的地方,原因在于你根本不知道自己想去哪兒。所以你首先得想清楚,你想要的結果是什么,你希望自己過上一種什么樣的生活,然后朝著那個方向去努力。
我們的痛苦往往就在于,你雖然不想聽爸媽的話,但是你也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所以渾渾噩噩地說:“那好吧,就這樣吧,就聽他的。”然后到了三四十歲,你突然想明白了,但是已經來不及了,沉沒成本太高了。所以這就是第二步,弄清楚想要的結果。
然后不要太在意那些不成熟的行為,這個說到容易做到難。舉個例子,你爸爸發飆了,在你面前摔了一個碗。假如你沒能跳出你爸爸的陰影,你一定是一激靈,然后整個身體緊張起來,你在想要不要我也摔一個;或者我認了,我服了,我給我爸跪下,說爸我錯了。這叫什么呢?這都叫作你很在意那些不成熟的行為。
假如你看到你爸爸摔了一個碗以后,停了一下,悄悄地把碗掃一掃、拿走,然后轉頭跟你爸爸接著說話。這就是慢慢地學會不要太在意那些不成熟的行為。這確實有難度,因為我們的身體反應有時候是不騙人的。你一激靈,一下子進入到那種擔心、害怕的狀態,這確實很難控制。這個需要練習,你得一次一次地適應、練習,最后慢慢地學會笑對這一切。
怎么做到不在意那些不成熟的行為呢?第一個就是要放棄拯救者的角色。有很多人跟我傾訴,就是他的爸媽六七十歲了,天天打架,整天把他叫回去勸架、負責評判。你看,你扮演了一個什么角色?你在他們身邊扮演了拯救者的角色,但實際上他們是大人,他們應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而不應該讓你這么一個小孩來負責這件事情。
而如果你一旦適應了拯救者的角色,他們會特別喜歡你來扮演這個角色。因為本來就跟你沒什么話說,現在你能這樣參與到家庭中來,他們覺得很好,找到這個機會了。于是他們的矛盾會變得越來越多。所以,這時你得放棄這種依賴共生的關系。
我們曾經講過依賴共生,叫作“一個愿打一個愿挨”。看起來是這個男人總在欺負這個女人,實際上你讓他們分開,這個女人根本受不了,因為她習慣了跟他待在一起。這就是依賴共生的關系,有點像斯德哥爾摩效應。如果你覺得爸媽給你帶來了很多痛苦,但是你又不愿意從痛苦中擺脫出來,天天跟他們攪和在一起,這也是依賴共生。
然后,我們要學會圓滑一點,避其鋒芒。我那時候跟我爸就經常講,我說我爺爺生氣的時候,你別理他不就行了,你帶他出去轉轉,你跟他開開玩笑,他糊涂了你跟他對著杠什么呢?杠不了。我教我爸爸的這個方法,就是圓滑一點。但是如果你自己的精神沒有那么強大、沒有成熟,你很難做到圓滑一點。就是他罵你,你就害怕了,或者你就生氣了,你跟他對罵,這都是沒有做到圓滑。
做到圓滑一點的辦法就是,你要學會認同她的感受,說“媽,我知道你很關心我”“媽,我知道你很生氣”“媽,你真是為我操碎了心”。你并沒有認同她讓你做的事,但是你認同了她的感受,這個是沒錯的。這是親人之間可以進行的妥協和互相的關懷,你也在向她示范,什么是一個成熟的人做事的方法,所以這是很有效的一個方法。
還有一個辦法,叫作引導互動的走向。就是如果兩個人對著吵架時,這個討論沒有任何進展。如果一方能夠用提問的方式來進行:“媽,你為什么非得讓我嫁給這個人呢?”“媽媽,你覺得這個人的優點有哪些?咱們列舉一下。”“有沒有一種可能,有人比他更強呢?”“假如有人比他更好的話,你接受我換一個人嗎?”
當你用提問的方法在不斷問她的時候,你發現這個談話在深入,甚至可以談到“婚姻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怎樣才算是一個幸福的婚姻?”“我們到底應該為什么和一個人結婚?”這樣的話題。因為情感不成熟的人懼怕深入地思考,他只希望你快速地按他說的去做,就完了。如果你不能把對話談得更深,他不會進行深度的考慮。
所以在這一步,我們用提問的方法來引導互動的走向,代表著你掌控了局面,所以你要學會提問。在這部分,我推薦大家去學習一本書,叫作《高績效教練》,那本書教我們怎樣用提問的方法來幫助對方考慮清楚一個問題,這可以在家里應用。
還有一招是為自己創造空間。你的能力不夠,實在主導不了他,你最起碼把自己保護好。這書里提到一個方法是幻想。你回到家,你媽媽突然劈頭蓋臉罵了你一頓。幻想是什么呢?你在腦海當中感覺她表揚了你一次,你把你媽的話改了,這其實是一種蠻有效的自我保護,就像我們講的“解離”的方法。你媽媽在罵你的時候,你腦子里想象著唐老鴨呱呱呱呱的聲音,說出這樣的話,你馬上就覺得她的話好像沒那么厲害。因為卡通片每天都在家里不斷地上演,這都是自我保護。
你還可以表揚他。他罵你,你主動贊揚他。或者實在受不了了,出去轉轉,“我跑步去了,我走路,我散會兒步”。這都是給自己營造一個空間,這也是一個自我保護的方法。
還有一個,是必要的時候你需要制止他,就比如他們打孩子,你需要制止,這是不行的,這是你作為一個成年人所擁有的權利。這些都是我們說的設置邊界的有效技巧。
你得相信內在體驗的重要性。為什么我們說想象會有效呢?一個人的內在體驗是很重要的。要想感受到內在體驗的美好,你去看一部電影,叫作《天使愛美麗》,我相信很多人都看過。那個女孩子擁有非常豐富的內在世界,所以她才能把生活變得那么有趣味。
我們每個人也會有非常豐富的內在世界,但是你注意,這個作者說了一句非常有經驗的話,他說:“不成熟的人會害怕別人的內在體驗。”在一個不成熟的人面前,他希望你越透明越好,你的喜怒哀樂最好都寫在臉上。你最好沒有什么思想,按照他的想法,學習、考試、不打游戲、高考考上了,至于你以后幸福不幸福,他想不了那么多。他只希望你考上大學就行了,這就是一個不成熟的人的期待。
甚至有人來向我咨詢:“樊老師,能不能教我一個方法,怎么樣讓我的孩子更聽話?”他覺得他的孩子還不夠聽話,就是希望孩子簡單、不要有內在的想法。但實際上一個人真正的成熟,是內在的成熟,不是外在的成熟。外在的容貌長大了,長出胡子來了,然后有一份工作、有了孩子有了車,那不叫成熟。內在有了豐富的體驗,他有自己的想法,人類歷史上大家痛苦的事他也感受過了,他也學會了怎么去面對那些人生的痛苦,生離死別、生老病死這樣的事情,這才是真正一個人成熟的標志。
所以,你得相信內在體驗的重要性。奧斯卡·王爾德講:“我們都生活在陰溝里,但依然有人仰望星空。” 我沒法解決我生活的環境,我可能生活在一個很糟糕的環境里,但是我具備仰望星空的能力,這就是內在體驗的重要性。
所以我們為什么要讀那些偉大的文學作品呢?你去讀《基督山伯爵》,或者你讀《約翰·克里斯朵夫》、讀《巴黎圣母院》、讀《悲慘世界》,書里的人物之所以偉大,就在于他們有仰望星空的能力,有著豐富的內在體驗。這一點是對抗不成熟的父母最本質的東西。
怎么去找到你的內在體驗呢?接下來我們就要說如何喚醒你的內在自我。內在自我就是你的內在見證者。什么叫內在見證者?心理學說“我”是什么? “我是我的觀察者”。你整天說“我”,什么是“我”?“我是我的觀察者”,你得有一個能夠跳出來觀察自己的那個人,這個才是“我”,所以這個就是你的內部見證者。
那有這個內部見證者的好處是什么呢?作用包括:他可以帶你發現需要警惕的情緒。比如你今天有一絲絲不高興,假如你是一個活得很麻木的人,你就隨它過去了,不會反省自己為什么有這份不高興。但如果你是一個像王陽明那樣能夠有內省精神、能夠洞察自己內在良知的人,你就會把那個念頭拎出來看一看:我為什么今天還會生起這樣一股私意呢?當你能夠觀察到自己內心那股私意的時候,你的內在自我才能變得越來越好。所以,這是發現需要警惕的情緒。
然后你要有直覺,有時候人的很多判斷來自直覺。有很多心理學的書都能夠幫我們證明直覺的存在,但你不要把它夸大到神通。到了神通那個層面,可能就是過度的夸張了。但是一個人做一件事做得時間很長,的確會產生直覺。我親眼見過警察能夠在一群人當中,一眼看出誰是小偷。這就是長期從事一份工作所帶來的直覺的能力。
然后是頓悟,就像牛頓被蘋果砸到頭以后,他會突然之間受啟發,說是不是有引力存在。頓悟甚至能夠指引我們生存。有一次我采訪一個探險家,在南極、北極、喜馬拉雅山都做過探險。我問他遇到過最危險的事是什么,他說在南極走著走著,冰面就開始裂了,裂開一個大溝,掉下那個大溝就沒戲了,因為沒有那么長的繩子能把你拽上來。我問他:這時候怎么辦呢?他說,憑著本能跑唄。他告訴我,人到了那個情境之下,你跟動物沒有太大的區別,就是憑著本能朝一個方向跑,而往往這個本能是對的。包括他們的團隊,他們很多次都是瞎跑,一看冰面突然之間裂開了,開始瞎跑,最后竟然能夠跑出來,這就是生存的指引。
所以你內在的感覺越豐富,你在這個世界上對自己的保護可能越充分,因為你是敏感的,而不是麻木的。要喚醒你的內在自我,讓你活得有覺知,這一點對于我們這些survivor(幸存者),從一個家庭中走出來的人來講是很重要的。
方法呢?喚醒內在自我的具體方法是留意內在身體的感覺。我們很多人在現實生活中生活得越來越麻木,我們忽略自己身體的感受,這是很危險的,它會讓你的身體長期處在壓力之下,而你沒有感受到。等你出現長期的背痛、長期的頭痛、長期的脊柱彎曲時,那已經是壓力很大的狀況了,所以要學會留意內在的身體感覺。
然后,弄清楚這個感受的意義。感受是要提醒你什么?我們的身體不會平白有一個感受,它一定會提醒你一些東西。
接下來,不要評判和批評自己。大家經常給我們反饋的問題是:樊老師,為什么我讀完了書以后,我的生活還沒有改變?樊老師,為什么我讀完了書總是記不住?為什么我讀完了書以后對孩子還是那么兇?這些問題背后其實都是對自我的嚴格批評。你對自我進行這么嚴厲批評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為你小時候總是被別人批評著長大的,所以才養成這樣一個習慣。而這個習慣導致的結果是,你的學習會變得更困難。
如果你能夠對自己稍微好一點,稍微寬松一點,別老去看自己沒記住的部分,去關注“今天我用了一招”“我今天學了一個東西”“我記住了”,這樣你的進步才會變得越來越快,這是樂觀者的好處。所以悲觀者永遠正確,樂觀者總是在進步,這就是區別。
然后,明確自己的需求,暢想自己的人生目標和歸屬。沒事干的時候,你想想你的人生到底希望怎么樣,你希望過一種什么樣的生活,把這個東西拿出來跟身邊的人分享。有效的培養方式包括正念、冥想、寫日記。有寫日記的習慣是很好的,記錄一下這一天的感受,然后打坐、保持正念。
你想想看,我們有很多煩惱:萬一發生那個事怎么辦?萬一孩子沒上到好的中學怎么辦?還不了貸款怎么辦?請問此時此刻,你摸著這張桌子的時候,這些事發生了沒有?沒有,這些事沒有發生,你就是在這兒摸著這張桌子,說著這些話。這叫作正念。那些煩惱還沒有發生,等它發生了再慢慢解決。實際上,如果你真的能夠保持正念的話,人生中沒有特別困難的事,沒有過不去的坎,因為所有的坎都是一個點又一個點慢慢過去的。這就是喚醒你的內在自我。
為什么突然講到這兒呢?為什么講著父母的問題,突然變成了要喚醒內在自我呢?因為有一個原則很重要:能夠照顧好自己的人,才能夠照顧別人。如果你不能把自己的內在調養好,不能讓自己內在變得豐富、變得充實、變得淡定,不能夠和正念保持連接,你照顧不了你的孩子。孩子一點點的躁動,在你這兒都會起極大的波瀾,你會很容易被他帶著走。
所以好的父母是家里的定海神針,無論是父親還是母親,只要這個人在家,全家人其樂融融,全家人都覺得不躁、不亂,不吵架。因為家里有一個情緒特別穩定的人,無論他遇到什么事,他都會覺得沒問題,很好。這時候,孩子的很多問題都能夠在你這兒得到解決,他會覺得父母是他強大的支撐,他會有安全感。
所以有人說有的孩子好帶,有的孩子不好帶。凡是好帶的孩子,父母需要做的事都很少,一點都不忙;凡是不好帶的孩子,父母都操碎了心,忙得要死。我看了無數個家庭,從很多個會帶孩子和不會帶孩子的家庭看出來:凡是雞飛狗跳的,父母一定是做了很大的努力,天天在做事,天天在對付孩子,天天希望能夠矯正孩子的行為。凡是那些特別“凡爾賽”地說,我不管我們家孩子,但他成績很好。很奇怪,為什么這么好?這種人不是騙人,不是凡爾賽,因為真正會管孩子的家庭,就是不怎么管,你只需要情感足夠成熟、足夠淡定。
如果一個孩子得到了父母在情感方面的認同,他不需要每天花很多力氣去討好自己的父母,不需要花很多力氣去照顧父母狂躁的情緒,他就能夠拿出時間和精力來思考自己的人生,拿出時間和精力來認真學習,他的學習效率才能提高,才能有理想,才能努力地去做自己該做的事。
反過來,如果雙方整天都處在一種高度緊張的神經狀態,父母不知道什么時候炸,孩子也不知道什么時候炸,這種狀態下沒有人能夠全心全意學習,報再多輔導班都沒用。我原來一直以為,我不給我兒子報輔導班他可能會吃虧,因為班上的同學都在報各種輔導班,我也是懷著“反正就不報,咱們試試看吧”的心態,結果發現很多孩子報了特別多的輔導班,語文班、數學班、英語班,他的成績照樣上不來。
我后來理解了,這些孩子無論是在上輔導班,還是在教室里跟著老師,或者自己寫作業的時候,他的心都沒有專注在作業上,他是散亂的,因為他的情緒被周圍的家長打散了,沒法集中。而實際上,中小學學的那些東西有多難呢?沒多難,一個孩子只要能夠集中精力好好學,肯定能夠學得會。
所以拜托各位父母,要改變自己,才能讓孩子的學習變好。我們整天就喜歡操心,喜歡使勁——使勁改變孩子。我們老想使很大的勁去改變孩子,希望孩子讀了一本書就變好了。這想都不要想,他就是個孩子,他是跟隨著你的行為進行調整——因為你是那個巨人,他是那個孤獨星球上的小孩,他能把巨人怎么樣呢?所以,喚醒內在自我,照顧好我們自己。
做好這一切以后,我們開始與自己對話,掃除思想垃圾。什么是思想垃圾?你的父母如果不成熟的話,在跟你互動的前半生里,他們會往你腦子里裝很多思想垃圾,比如說“你必須怎么樣,你應該怎么樣,你要戰勝誰誰誰”這種想法。他不跟你強調樂趣、不跟你強調快樂、人際關系,所以這種叫作“強迫性的情緒”,你需要把它分開、剝離掉。
別把思想自由看作道德問題。不成熟的人會把他人的思想自由看作道德問題,但是每個人有不同的想法是很正常的一件事。相互尊重的人,可以有完全不同的各自的想法。就是我們的想法不一樣,但是我們可以互相尊重,我們可以在一起生活。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但一個不成熟的人,跟其他人的關系就會是“同而不和”,不會是“和而不同”。
然后是情感控制。如果你被別人進行過度的情感控制,會導致抑郁、焦慮還有擔心。這里有一個具體的方法,就是我們要教會大家學會自我對話。書里邊有三種情境,我念一下,我相信你們聽了就會有治愈的效果。以后遇到這些被別人情感控制的情境時,你要學會幫助自己。
第一個,“當你因為做得不夠多而受到責備的時候,你要告訴自己:
我沒做錯任何事。我能傾聽,但我不會接受內疚。
我不是壞人,這事不全是我的責任。
她感到失望不是我的錯,她的期望實在是太離譜了。
即使他覺得一切都不會再好起來,這件事也會過去。
她想要的超出了我能給予的限度,我永遠也做不到那樣,也不想那樣做。她想要我做的事只會讓我感到壓力和疲憊。
第二個,“當某人情緒失控的時候,你可以對自己說:
他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這不是我的錯。
她很不高興,但我還是好的。地球依然在旋轉。
他表現出一副義憤填膺的樣子,但這不意味著他是對的。
有人感到難過并不意味著我要讓他們來支配我。
她說的話太夸張了。
她想讓我相信這件事是世界末日,但它其實并不是。
第三個,“當有人試圖控制你、控制你的思想時,你要提醒自己:
我的需求與他的一樣合理、同等重要。作為成年人,我們是平等的。
我的生命不屬于她,我可以不同意她的觀點。
應該由我來選擇忠誠于誰,他沒有權利要求我完全忠誠于他。
我的價值不在于他對我的感覺如何。
這只是她的觀點,她不能控制我。”
這三種情境中遇到的不成熟的人,未必是父母。不成熟的人可以是任何一種人,比如說班主任、配偶、單位里的領導,都有可能出現這種不成熟的人。他們就喜歡控制他人,喜歡用自己的想法和要求,把所有人都變成模式、變成模塊,最好不要有自己的想法。他們希望別人就跟他一樣,聽他的指揮,聽話、照做,就行了,把別人物化。
所以為什么我們說《論語》很重要?因為孔子所講的東西都不是把他人物化的東西,孔子希望他人是個人,叫“君子不器”,你不能變成一個“東西”。但是這些不成熟的人,老想讓別人相信,你就是個“東西”,干好你的事就行了,不要瞎想。這時候你需要用這樣的話來提醒自己,學會自我對話,用品味愉悅來填充你大腦中被掃除掉的那部分。
如果你顛覆了過去的很多認知,你會覺得空虛。你過去一直想,我必須得考上一個好大學,等到你突然放棄了這個想法以后,或者你真的考上了大學以后,這種想法沒有了。你說長大了以后我要當大官,我父母告訴我當大官才有出息。等你忽然放棄當大官了,你不覺得自己當大官才是最好的,這時候你會迷茫:那我到底干嗎呢?我的大腦空白了。因為我人生的追求一直是我父母給我的,一直是我父母告訴我應該怎么做,現在我放棄這個東西了,那我到底應該怎么做呢?這個空白的部分怎么辦?方法就是用品味愉悅來填充它。
什么叫品味愉悅?我們經常會忽略掉身邊特別多的美好,只有當我們失去它時,才會覺得那個東西是真意。李斯和他的兒子被拉出去腰斬的時候,李斯跟他的兒子講,說你想想看咱們當年牽著狗、拉著鷹,出門打獵,這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現在不行了,做不到了。當他能夠自由地帶著孩子出門打獵的時候,如果他不能品味其中的愉悅感,那個愉悅感就消失了。
而如果我們在生活中能夠發現這些小確幸,發現這些小小的確定的幸福,去體會那一個個美好的瞬間,陽光、落葉、微風。你能夠感受到這些美好,讓自己的感情豐富起來,你大腦的腦回路就會變得不一樣,會更傾向于放松、愉悅。
我做教育做了這么長的時間,講了這么多的書以后,我越來越覺得教育就應該是啟發式的,他會自主地去學習、自主地去追求,他能夠長成一個什么樣的人,根本不被教育者控制,這才是好的教育方法。就是改善一個人的腦回路,讓一個人的腦回路變得積極、愉悅、開心,大腦自然會填充進來很多東西。他學知識不是為了滿足別人,而是為了純粹求知的樂趣,這時候你的感受就會變得不同。
做完了這一切之后,我們要開始學會建立一個更健康的自我概念。如果你的父母不成熟,你的自我概念也不會健康,因為他會說你不行、你不對。我們的童年互動塑造了我們的自我概念,你長大了以后需要意識到,自己是一個有尊嚴的成年人,相信自己不是冒牌貨。
有一個詞叫“冒牌貨效應”,比如說一個人已經是一名教授了,但是他內心常常會有一種感覺,說我是那個幸運的冒牌貨,只是因為別人沒發現我的水平不高,給了我一個教授的頭銜。你獲得了應有的社會地位、獲得了尊重,你可以坦然地接受它,不要覺得自己是偽裝的。這種偽裝的感覺來自于小時候被長期地打擊,長期地貶低。
要確立自身的價值。什么是自身的價值呢?我到底是誰,我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各位記得鄧曉芒教授講的嗎?我是誰,走著瞧,我要慢慢地走出“我是誰”的方向。但是現在你要堅定地知道我此刻是誰,我現在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我的價值觀是什么,我的人生哲學是什么,我的個性是什么,我的目標是什么,這些東西構成了“我是誰”的種種要素。
然后你要跳出“戲劇三角”。戲劇三角太重要了,值得將來用一本單獨的書講講什么叫作戲劇三角。古希臘最原始的悲劇或喜劇,基本都有一個沖突的戲劇三角。三個人,一個是侵犯者,一個是受害者,一個是拯救者。請各位注意,凡是那些喜歡在單位、在班級、在家庭里拉幫結派的人,都是在腦海中不自覺地形成了這三個角色。他會覺得那個人是個壞人,咱們倆團結起來對抗他。有人不自覺地扮演英雄的角色,有人就扮演小可憐的角色,有人就扮演大壞蛋的角色,而這三個角色是相互定義的。
如果你簡單地把你們家的關系,定義成了這三種人之間的關系,那么矛盾永遠不可調和,它會一直持續下去。因為大家在演戲,大家在按照那個劇本往下進行。為什么孔子說不能“因人廢言”,“因人廢言”的典型就是因為你是那個侵犯者,所以你說什么我都不信。你失去了對這個人認知的彈性,忽略了他的多面性,這個人跟你想象中可能是不一樣的。
有一部講種族矛盾的電影,叫《撞車》,曾經得過奧斯卡金像獎。大家可以看一下那個電影,會顛覆你對很多人的刻板印象。你覺得這個人是個壞人,到最后他救了別人,成為了一名英雄;你覺得這個人是一個很有正義感的人,他最后犯了錯,傷害了別人。你要跳出這個戲劇三角,不要把別人當作一個固定不變的角色,這時候我們才不會用刻板的、僵化的態度,來看待我們的生活。
所以今后,如果你特別瞧不起一個人,或者特別恨一個人的時候,你要提醒自己:“我是不是給他套上了一個角色?是不是把他當作了侵犯者,而把自己當成了受害者?我現在極度渴望找到一個拯救者來幫助我。”這是自己在騙自己。《有限和無限的游戲》里有一句話很有名:“我們應該過傳奇化的人生,而不應該過劇本化的人生。”什么是劇本化的人生?就是給別人設定了角色,也給自己設定了角色。所以跳出戲劇三角是一個人成熟的表現。
然后,擁有更加健康的自我概念。更加健康的自我概念就是了解自己、發現自己很好、也很愿意努力。你看,這三條缺哪個都不行:第一個,你說我發現自己挺好的,所以我不努力了,這是一個固定型的人格,你沒有成長;第二個,你說我要不斷地努力,但是我不覺得自己很好。你在長期批評自己;第三個,你覺得自己很好,但你不了解自己。你為什么覺得自己很好,沒有道理。所以,這是健康的自我概念中最重要的三個特征:了解自己、發現自己很好、也很愿意努力。這三句話甚至可以經常重復。
《論語》當中,孔夫子曾經稱贊過蘧伯玉的特使,說老先生在家干嗎呢?老先生說:“欲寡其過而不能也”。這就是典型的我在不斷地努力,想要讓自己變得更好。雖然我知道我的價值,但是我依然要讓自己變得更好,這就結合在一起了。
最后,我們講講當下的互動改善關系,就是此時此刻聽完了這本書,你回去立刻就能做的事是什么。
第一個,把自己看作與他們同樣重要的人。我們每個人的價值是一樣的,不因為財富的多少、地位的高低、年齡的大小而重要程度不同。“天不造人上之人,天亦不造人下之人。”我們大家是平等的。
第二個,有意識地保持自我聯結,無條件地接納自己。你可能會犯錯,人人都會犯錯,但是你不能恨自己,你不能排斥自己,你需要接納。只有接納了自己,你才能接納外在的社會、接納別人。
然后,成為關系的引路人。還記得我們說用提問的方式來引導嗎?你應該主動地成為關系的引路人,帶著大家朝著更好的、更深入的、與情感連接的方向去發展,有點耐心、逐漸改善。別指望說我聽完這本書,明天我們全家就變好了,這不可能,要慢慢來、慢慢地發現。
發現、覺知很重要。有時候我們在家里邊發飆,突然之間失控,就是失去了覺知。有覺知的人是不會失控的,如果你明白自己在干什么,知道自己體會著什么,你就不會突然發飆。但是當你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莫名其妙一股怒火沖上來,這時你就會發飆。所以慢慢來,先從覺知開始。然后,用不批判的方式進行溝通,可以學一下《非暴力溝通》,很多人喜歡那本書,大家可以去聽一下。
然后,接納過去,展望未來,最后這句話很重要。不要聽完了這本書去跟父母吵架,不要說我怎么這么倒霉,這說的全是我,我要去跟我的父母理論,那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接納過去,就意味著這事已經發生了,這就是你這一生中最合理的部分,你沒法改變。你的父母盡他所能了,在他的認知水平之下所能夠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這樣。他把你養大,最起碼他讓你健康地活到了今天,能做到這一點對他來講已經相當不容易了。因為你不知道他經歷過什么,你不知道他小時候是什么樣的感受,他為什么情感沒法跟你產生聯結。
所以你去責怪、去抱怨,都只會讓你變得更不成熟。而你要成熟起來,去接納、去理解、去愛他們,愿意對他們表示感謝,這叫接納過去。展望未來呢?就是我們一塊兒發展、一塊兒長大、一塊兒成熟。聽我們講書的人,雖然是以三四十歲的中青年人居多,但是我們的聽眾中也有很多七八十歲的老人家。大家千萬不要以為,他們七八十歲了還能改變嗎?可以,他們可以變得很好。他們可以通過聽書——因為他們視力不太好,看書肯定很費勁——他們可以通過聽書改變自己的性格,改變和第三代的溝通方式等等,我們見過很多這樣的案例。既然你可以成長,父母也一樣可以成長。
最后,這本書列了一個“成年子女的基本權利清單”,這特有意思。你作為一個長大了的孩子,你有哪些基本權利呢?
第一個,叫設置邊界的權利。你可以設置自己的邊界。
第二個,不受情感脅迫的權利。你可以向我提要求,但你不能威脅我,你威脅我我可以不聽。
第三,情緒自主和精神自由的權利。就是我的情緒是自主的,我的精神是自由的,我想想什么樣的問題你不能控制我,你不能夠告訴我說這樣想都是邪惡的。
第四個,選擇關系的權利。你可以選擇關系,你愿意跟誰生活,不愿意跟誰生活,這是你的權利。
第五個,清晰溝通的權利。把話說清楚、說明白。
第六個,自主做出最佳選擇的權利。
第七個,堅持自己生活方式的權利。當然,請注意這不意味著你就不能改變。我們說你有這個權利,別人應該尊重,你也可以堅持。但我要提醒大家的是,你也可以改變,你也同樣具備過另外一種生活的可能性。
第八個,平等與受尊重的權利。
第九個,優先考慮自身健康與幸福的權利。
第十個,關愛與保護自我的權利。
這是一個成年子女所應該具備的基本權利,希望我講的這本書能夠安慰到大家,而且能夠幫助大家找到一些方法,從曾經受過的傷害中走出來。
為什么讀書很重要?你首先得了解,了解了才能感覺得到;感覺得到,有了覺知,才有了改變的可能性。如果你對這種感受完全不了解,不知道,認為是騙人的,那么你永遠都在混亂的情緒當中進進出出,可能不斷地重復人生一次又一次同樣的悲劇,但不會做出任何改變。這就是讀書的好處。
希望我們的書可以點亮你的生活,謝謝大家,我們下周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