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五晚上,孩子一邊各種玩兒,一邊嘟囔著:“作業太多了!”
周六一天,孩子全天候地玩兒,碰都沒碰作業,然后我問他:“你的作業做了嗎?”
孩子好像滿不在乎地答:“沒開始做呢。”
我很詫異:“你不是說這個周末作業很多嗎?怎么還沒開始做?”
孩子仿佛很不愿意你提及這件事兒,有些不耐煩地說:“反正作業太多了,就是做。也做不完。”
晚上9點,孩子還在玩兒,仿佛沒有作業這件事兒。
我此時內心是萬分焦急的。我會認為孩子這樣下去是不行的。而我對他的要求是:他周末最好周五就能提前完成作業,作業很多事時,可以分兩部分,周五完成一部分,周六再完成一部分。我認為也希望他明白,他應該先寫完作業后玩兒,他應該管理好自己的時間,他不可以這么無限制地浪費時間......
于是,看著孩子這種無所謂的態度,你越想越急,越急就越怒!我于是乎,就采取了兩種措施。場景一:一把搶過他正在玩兒的東東,也許是PAD,也許是樂高,也許是別的什么,然后高聲喝止他:“現在不許玩兒了!去寫作業!”場景二:我直接叫他爸爸過來來訓他。于是乎,他爸爸就提著竹枝,滿臉嚴肅地來啦。于是,或尖叫聲,或鴉雀無聲,或快步走的聲音就會結束這場對峙弄權戲。
然后呢,很多時候孩子會迫于你的威嚴,坐在桌子旁,一邊抹著眼淚或是一邊無精打采一邊打開作業本......
如果孩子因此做完了作業,這個正向回饋可能會讓你覺得,你的管教是特別及時的,今后就是要在這種關鍵時刻大吼一聲,讓孩子回歸正途,孩子嘛,畢竟小,沒有什么自控力。
事件分析:
源于心中那個無法放下的要求“孩子必須按時完成作業”,所以,當孩子的進程和你的設想不同時,你果斷“拿得起”,以威嚴促發整個事件的發展方向。
同樣是這個事件,我想說說一位接納力豐盈的媽媽如何拿得起的。
同樣的場景。媽媽同樣聽到孩子抱怨作業多,同樣看到孩子周六一天都沒有做作業。不同的是,源于一份放得下,媽媽的心中不以“孩子必須按時完成作業”為孩子是否還在軌道上的判定標準,反而會看得見孩子的感受,“哦,看起來孩子覺得壓力蠻大的,所以將自己埋在各種玩兒中,一時片刻還不想面對作業呢。”
接納力豐盈的父母會坦然地看著孩子經歷著無力感、甚至痛苦,而不覺得需要將孩子拉出深淵。
接著上面的例子,到了周日的上午,孩子依然沒有拿出作業本,依然是各種玩兒。到了周日下午,孩子才急起來,坐在書桌前,拿出一堆作業,還沒開始做呢,就哭上了。“這怎么做得完呀!嗚嗚嗚!媽媽,都怪你,你昨天不逼我寫作業,現在我怎么寫的完呀,嗚嗚嗚......”
接納力豐盈的媽媽會坦然地聽著孩子的抱怨和對責任的推卸,而不覺得需要反擊或者證明錯誤方在孩子。
聽著孩子的哭聲,父母會共情孩子的感受:“是哈,兩天的作業,現在只剩下一個下午和晚上的時間了,怎么做得完呀,你特別希望媽媽昨天逼你一下就好了,是吧。” 媽媽這時會協助孩子疏解感受,卻并不會迫不及待跳進去幫忙。
孩子可能會進一步地向媽媽推卸責任:“都怪你!別人家媽媽都管孩子作業,就你不管我!”
“是啊,媽媽沒法管你的作業,作業是老師布置給你的,我真的不知道你的作業是什么,該啥時候做。但是媽媽會管你,因為你是媽媽的寶貝兒。如果你需要媽媽什么樣的協助,告訴媽媽,媽媽一定幫忙。”
接納力豐盈的媽媽會坦然地維護界限,并不以包辦代替或者犧牲自己來取悅孩子。這份拿得起,是允許各自做自己的一份拿得起!也因為這份拿得起,孩子最終能夠成為一個不怨天尤人,又能做自己的社會人!
接納力最核心的部分在于放得下。你有多大的能力放下,你就有多大的心胸容量去看見孩子,否則孩子的好多部分都活在你的心眼之外。
坦蕩做父母的人,有能力“拿得起”,腰桿硬朗。只是,如果在“拿得起”前,沒有對一些觀念的放得下,和對孩子的看得見,這份硬朗并不能讓我們的孩子也挺直脊梁,反而是對孩子自主空間的一份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