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熱(溫)(下火):
姜、紅白蘿卜、山藥、葛根、白茅根、板藍根、紅薯、花生、折耳根(魚腥草)、茭白,芥菜,芋頭、羊奶,雞蛋、雞內(nèi)臟、雞脯肉、羊內(nèi)臟、驢內(nèi)臟、狗內(nèi)臟、兔內(nèi)臟、地骨皮、黨參、黃芪、甘草,黃精,洋姜,荸薺,天麻……
陰寒(涼)(上火):
鹽、蓮藕、土豆、魚、蝦、蟹、鴨蛋、鵝蛋、鴨內(nèi)臟、鵝內(nèi)臟、豬內(nèi)臟、蛇、烏龜、蝎子、蜈蚣、蚯蚓、地黃、首烏、白芷、蟲草,牛肉,牛奶……
陽寒(涼)(敗火):
蓮子、海帶、魚翅、綠豆、萵筍、小麥、鴨頭、鴨翅膀、鴨腿、豬頭、豬蹄、豬腿、鵝頭、鵝翅膀、鵝腿、苦瓜、芹菜、蘑菇、木耳、黃瓜、菊花、松花粉、竹葉,決明子、咖啡,桃膠,竹筍,芡實,薄荷……
陽熱(溫)(上火):
辣椒、花椒、茴香、孜然、韭菜、蒜苔、蒜苗、白菜、菠菜、花菜、油菜、洋蔥,大米、小米、高粱、黃豆、黑豆、紅豆、玉米、荔枝、枸杞、大棗、龍眼、柿子、西瓜、南瓜甜瓜、蘋果、芒果、桔子、菠蘿、榴蓮、菠蘿蜜、香蕉、松子仁、腰果、葵花籽、核桃、芝麻、驢頭、驢腿、兔頭、兔腿、燕窩,沙棘、板栗,糖、蜂蜜,玫瑰,桂花,檸檬,甘蔗,陳皮……
PS重點說明:
1、看到這樣的分類請不要奇怪,我想告訴你一個事實,棉褲和棉襖都是保暖的,就像辣椒和姜都是辛辣味道,但它們的作用截然不同,棉襖是為了上半身的保暖,棉褲是為了下半身不受凍,姜和辣椒也是如此,所以,吃出來的感覺完全不同,辣椒吃了會燒心,姜卻根本不會;
2、飲食的偏好決定了身體的特征,日常飲食陽熱食物進食偏多,容易上火是其一,久而久之高血壓、高血脂都是必然結(jié)果,甚至中風;陽寒占比偏多的,容易困乏無力、怕冷、健忘、頭暈、頭疼……;陰寒占比較多的,容易消化不良、心肌缺血、小便無力、哮喘……由此你會發(fā)現(xiàn),病也是符合“因果律”的;
3、要快速有效的解決問題,必須根據(jù)你當下體征,除了配制完全符合身體需要的配方,飲食亦要有調(diào)整,從而做到相輔相成。
4、虛寒體征飲食規(guī)劃
需多吃:姜(炒菜必放)、雞蛋、鵪鶉蛋、鴿子蛋、羊奶、紅薯、紅白蘿卜、雪蓮果、雞胗、雞心、山藥、全雞煲湯、鴿子湯、花生、雞胸肉、羊肚
禁吃:海菜、海帶、牛奶(及牛奶做的酸奶)、鴨蛋、鵝蛋、鴨肉、魚蝦蟹、海參、人參、生地、熟地、茯苓、三七、土豆、蓮藕、蘑菇、木耳、烏龜、蛇、多糖多鹽食物
不宜多吃:水果(雪蓮果除外)、堅果。
關(guān)于一些俗語的釋義:
“魚生火,肉生痰”這里的肉指的是豬肉,單看這句話呢,說的是多吃魚肉會上火,多吃豬肉會生痰。我們這個中國文化講究對稱,韻律,其實這是我們的老祖宗的一種咬文嚼字的說法。這句話的本意其實是多吃魚和豬肉是一樣的容易上火,而且會導致痰多的意思。
“冬吃蘿卜,夏吃姜”這句話的意思也是一樣的,并不是字面意思,而是冬夏多吃蘿卜和姜,更深層的意思就是用冬夏代表了四季,其真正的含義是我們一年四季都要多吃蘿卜和姜。
為什么把食物分成四類呢?陰熱,陰寒,陽熱,陽寒。比如說陽熱的辣椒,花椒,茴香,水果…吃多了會上火,陽寒的如菊花,綠茶,苦瓜,黃瓜是敗火的。陰熱的食物是下火的,化痰的。陰寒的食物如魚肉,豬肉,多吃容易上火而且會生痰。
“上床蘿卜下床姜,晚上吃姜賽砒霜”這里的晚指的是某個事件之后,也就是說姜能克制砒霜之毒的意思。因為砒霜是陰寒之物,姜是陰熱之物,它們兩個的屬性是相反的,所以砒霜之毒可用姜來解。這里提供一個佐證:3毫克砒霜足以要人命,實際上晚上吃了3毫克姜,甚至30克都不會有事,而且不會影響睡眠。
“姜皮是涼性,去皮是熱性”這個說法對嗎?《黃帝內(nèi)經(jīng)》說:寒不遠寒,熱不遠熱。簡單來說寒冷的北極是不太會長出熱性的東西,赤道附近也長不出太多寒性的東西,就像熱水里拿不出冰塊兒一個道理。所以姜皮也是熱性的,無論怎么理解那么一點點姜皮對身體其實影響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