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梅拾瓔
查了一下,我發在簡書的第一篇文章是16年10月24日,今天是17年1月17號,近三個月了。
往窗外瞟了一眼,天陰沉沉的,中度霧霾中,灰色的雪花有些凌亂,不能給人絲毫美感!不過,這不能影響我此刻的心情,因為我此刻很想寫點什么。
況且,這篇內容在我心里縈懷了很多天,雖然從不曾想著要寫出來。
1、才華這東西,我好像是有點兒吧
無需諱言,我多篇文章后的留言以及我的閨蜜、朋友、同學和微信群里認真讀過我文章的小伙伴,當面背后都對我謬贊有加。那么,讓我自己說,我到底有沒有點兒才華呢?
對這個問題,我猶疑過,不過,在簡書待了近三個月,看了各種各樣的文章后,再加上我曾經的過往,我現在就想真誠地說:我真是有一點兒才華的,但不多。要是有大才,就早不是我了!
論點出來了,后面必須給點兒論據!
先說過往。
是的,整個中小學,我的絕大部分作文都是被老師講評的范文。同一個題目,別的同學寫一篇,我基本都是兩到三篇,那兩篇都是替不會或不愿寫作文的小閨蜜寫的,寫的時候還得想著不能寫得太好,必須符合她們的水平,唉!也難為我了。強調一下,這期間我從未寫過一篇日記,我天生討厭死板和按部就班的東西。
在這期間,“大才女”的名號從來就沒有離開過我,摸著良心說,我很虛榮,也恬不知恥地喜歡這她們這么頌揚我。但我知道,我根本不配這種光榮!反正大家也是說著玩的,我也不必太較真。是不是?
來簡書以前,我從未主動參加過任何形式的作文比賽,或者征文大賽,因為我懶,或者那時候有比寫作更重要的事,譬如戀愛。
但我還是被迫參加過兩次征文比賽:
一次是我大學一年級全體新生必須參加的征文大賽,結果我是一等獎!
第二次是我本科畢業后當大學老師的第三年,校辦秘書找我,讓我務必代表學校參加北京市婦聯舉辦的“新世紀女性論壇”全市規模的征文大賽,結果我得了一等獎。
抱歉,證書還留著,獎品是一個文曲星,早用壞了,證書我也懶得拍照。
我在專業雜志當編輯、記者和網站主編期間,有企業經常把電話打給社長,喋喋不休地稱贊我。那個也沒什么,因為我很好地寫文為他們做了廣告。但也不是每個記者都能這樣的啊!
“孩子,生死這個事,媽媽想跟你好好談談”這篇文章,一個月前,被《格言》雜志社約稿,被我的微信朋友圈和朋友的朋友圈自動轉發數十次!“若有來生,上帝啊,請你把我變成一棵樹”這篇也被一家雜志社約稿,但我太愛它,不樂意低價出賣,就婉拒了。第一篇文章“我那沉默寡言的婆婆”被朋友圈自動轉發數十次,同時被一些簡友自動轉發。另有三篇文章被360word,和另外兩個公號偷偷轉載,維權騎士正在幫我維權。
每一篇文章后的留言,不斷有讀者請我指點文章,更有言過其實的令人惶恐的贊譽。這些雖是讀者一時的感觸,但足以說明,我的文章在一定程度上還是能夠征服人心的。
況且,我肚里積攢了很多好文章還沒有面世呢,胸藏錦繡一般吶!
那你說,我算不算有點才華啊?
算不算才華都沒關系!所以,大家看到這里不要罵我啊,咱們說話都盡量溫文爾雅,簡書的作者和讀者素質都是蠻高的。況且,后面更重要的內容還要用到它。
有朋友看到這里,該說了:哎呀,既然這樣,我都寫了好多篇了,都沒多少人待見,那是不是說明我根本沒才華,我這樣下去,是不是很沒希望啊?我是不是要偃旗息鼓,該干啥干啥去呢?
不要!還是請您往下看!
二、才華需要挖掘和錘煉
村上春樹大叔有才華嗎?
這還用說!
他說:才華就像埋在地下的礦藏,有的淺,有的深。淺的很容易暴露在土壤的表層,而深的就需要不遺余力地去挖掘出來。
他每寫一本小說,在初稿階段就修改無數次,交出版社排出校樣后,還會一次一次地修改。同一篇文章,反反復復一讀再讀,咀嚼韻味,調換語序,變更細微的表達,在這種反復錘煉和敲打下,到達一個關鍵點后,文章就爐火純青,可以面世了。
所以,我們說,一個文學藝術家的才華,并不僅僅直接體現在他有多少寫作的靈感,因為從靈感到文字的表達間有無數的障礙需要跨越,文筆的洗練,思想的深度,表達的精確,都影響著對一個作者才華的判斷。這需要下很多苦功夫的。
連魯迅先生那樣的大家對文章還要改改改,寫完后還一遍一遍地刪節,把可有可無的字句去掉,何況我們這些初學寫作的人呢。
我本身親眼見證過修改錘煉的效果。前文中提到被《格言》雜志約稿的那一篇文章的中間偏后的部分,我認真修改過6遍。剛在簡書發表時,讀者就非常認可,先后被14個專題收錄。我告訴一位好友,說其實中間的邏輯不太順,她感覺讀者根本看不出來,可能普通讀者也真看不出來,可我還是一遍一遍地修改,直到暫時覺得改無可改。后來,被大名鼎鼎的《格言》雜志編輯發現。
我的直覺是,讀者只有在讀文時體會到一種藝術的愉悅感和有所受益時,才會給你有點兒“才華”的評價吧。
三、靈感發酵完美,才華才能浮現
有很多作者建議初學寫作的人,一定牢牢把握不可多得的靈感,及時把它寫下來,不然它就會跑掉。
我倒是覺得,如果真有靈感,它就不會輕易地跑掉,不必急于把它表達出來,讓它在心里醞釀發酵,發酵到一定程度,然后一鼓作氣表達出來,才是一篇渾然天成的文章。
怎么發酵呢?
就是把你的靈感存于心靈一隅,你只需正常生活,而那個靈感,會在你淘米時,看畫展時,擇菜、看劇的瞬間,閱讀的愉悅中,看鳥兒從天際飛過,沿著一條河流行走,驚詫于一個姑娘的美麗,落日中,斜陽下,爐火旁,沉醉于一首詩的動人意境,就在這樣的生活中,它就會發酵了。
與此同時,想象力會借著發酵的張力變幻莫測,給靈感扎上一雙飛翔的翅膀。
當那種發酵鼓脹得人按耐不住時,一種寫文的勢就出來了。文章缺乏了“勢”這個東西,就不好看了。
此時,才是寫作好時機。
當然,也有靈感一來,就趕緊抓住成文的時候。那是有緣由的。
在我目前的25篇文章中,我最喜歡的一篇就是“若有來生,上帝啊,請你把我變成一棵樹”。
這篇就是睡前重讀一本書,然后與先生聊天,然后失眠,想了好多,第二天早起一揮而就的。
我之所以偏愛這篇文章,就是因為它渾然天成,除了極個別字句之外,無需修改。
后來反復想,這篇文章為什么能一揮而就?是不是純粹出于靈感呢?
不是的!那篇里的所有內容都在我的人生里真實出現過,而又是被我無比珍視,在心里重現過無數次的場景,也就是說,其實它發酵過至少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