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皓思百微
Ai技術正逐漸廣泛使用,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么是AI.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縮寫為AI,AI是一門綜合性的技術與科學研究方法,是對人類智能機器化的拓展,它是很大的一個范圍,例如機器學習,圖像識別,語音識別,專家系統等. 所以我們經常說AI技術用于什么行業,其實不夠具體和準確,它下面還有很多具體的分支,但是研究的方式與理論比較相近. 而今天我們討論的AI技術主要集中在機器人,計算機視覺,機器學習,專家系統.
? ? 其實傳統的工業領域已經用了很多的AI技術,特別是機器學習,只不過稱呼不一樣而已,像我們了解的控制理論就已經涵蓋了很多機器學習的技術.按照機器學習的分類來,分為3大類:?
? ?一.監督學習(有導師學習):輸入數據中有導師信號,以概率函數、代數函數或人工神經網絡為基函數模型,采用迭代計算方法,學習結果為函數.?
? ?二.無監督學習(無導師學習):輸入數據中無導師信號,采用聚類方法,學習結果為類別。典型的無導師學習有發現學習、聚類、競爭學習等
? ?三.強化學習(增強學習):以環境反饋(獎/懲信號)作為輸人,以統計和動態規劃技術為指導的一種學習方法.
? ?我們熟悉的PID,閉環控制這類屬于強化學習,其次繼續往上的就是模糊控制,魯棒控制,神經元網絡,遺傳算法等屬于監督學習,而現在互聯網,阿爾法狗等基于專家級,大數據等多種技術綜合的學習方式,最后表現為無監督學習,具有類似與人類的智商,如果數據量夠大,經驗夠多,阿爾法狗就越像人.
機器學習上,工業領域目前大量使用的為強化學習,特別是工業現場層,因為方法簡單,計算量小,要求速度快,好調整,算法不復雜,特別的單機小設備,成本比較苛刻.這是由于現場控制需求與行業特點的綜合決定的.?而監督學習要求就比較高了,首先模型復雜了,例如模糊控制,需要設置對象數學模型,模糊規則,對象反饋模型等,算法也復雜了,這時間計算基本是基于數模模型計算,所以計算量會大很多,一般的控制器CPU,內存就無法滿足了.?然后再到無監督學習,對硬件的要求,算法,模型,數據量的要求更高了.所以你要想讓其他兩種學習方法應用到工業,首先需要明確需求,是否有升級的必要,是做分布式/集散控制還是做集中控制,還是說利用通信實現控制/計算的協同.
? 從控制的角度來看,目前直接無監督學習是不現實的, 但是監督學習還是有必要的,因為傳統的控制器基本大部分沒有智能可言,都是基于控制器基本控制+工程師經驗現場調試而來,?對于控制對象與控制模型基本沒有科學的分析方法,自學習能力比較弱,當外部出現干擾因素多的時候.
其次邊緣計算設備會逐步使用監督學習,更高級別的可能會上無監督學習,只是概率比較小.
在機器人領域,傳統的工業機器人使用的還是強化學習與監督學習為主,按照預先編好的程序,最智能的就是規避.自動規劃最優路徑,其實內核算法還是監督學習. 但是民用機器人就不一樣了,例如餐廳的服務機器人,需要涉及到NLP自然語言學習,語音識別,圖像識別等,技術比較密集,但是其對機器人本體的結構要求則不高,如果像大家網上看到的波士頓動力的智能機械狗,機器人,那就真的是最復雜的機器人了,就是AI+工業的完美結合.
在計算機視覺/圖像識別上,傳統的識別在工業領域還是占據主流,是基于對照的參考或者標準來判斷信號/圖片的差異性來直接對比匹配度,就是合格的標準閾值如果區間太小則可能誤判. 現在大家看到的AI計算機視覺,除了是從視覺信號上采集分析出結果之外,還建立了學習的模型,有的還是深度的學習,基于大數據的識別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樣本數量少帶來的細微差異.同時也是因為成本的限制,及市場的壟斷,使得深度學習的技術沒有快速普及.
?最后是專家系統,這個概念比較模糊,工業領域的專家系統更多是基于數學與經驗為多,而例如現在互聯網的客服機器人,更多的是基于大數據,NLP多門科學,大量數據綜合的結果,相對更智能一些,未來隨著5G,物聯網的普及,硬件成本及開發成本的降低,AI帶來的效益不斷增加,未來專家系統普及不是夢.
AI在工業領域的應用主要為這些,但是其實還有很廣泛的空間,例如AI輔助研發,數據科學帶來的價值有時候會超出你的想象,例如醫療上應用比較成功.AI火是有原因的,但是AI沒大家想象那么夸張,鄙人分析,其實就是傳統的控制/算法理論+數學+哲學.?未來是廣闊的,需要我們不斷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