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兒行千里母擔憂,母行千里兒不愁。現如今,又有多少人還秉承著“父母在,不遠行”的觀念呢?
我們有的,是懷揣著自己的夢想,奔赴遠方,又有的,是暗藏著生活中,種種的無奈才遠走他鄉。
總之,無論是什么苦衷,我們先來算筆賬。
之前看過一篇文章,叫做《我們能擁有孩子多少年》,文章里說,從3歲上幼兒園開始,我們就開始慢慢的遠離父母。一直到大學畢業,留在了外地,有工作了。偶爾才會想起給父母打一個電話,問候一下。成家有孩子之后,父母已不再是,你的家庭成員。你有了你自己的小家。回家的日子又屈指可數。我想說的是,我們陪伴父母的時間,又有多少呢?
你來到這個世界時,第一聲問候世界的啼哭;你小的時候,咿呀學語,叫出第一聲爸爸媽媽;你第一次沒人保護,搖搖擺擺得走路;第一次自己一個人穿衣服。這一切,就像是一種暗示。暗示著,你在一點一點長大,也在一點一點離開父母。
也許是因為我離家太久了,所以有太多的感慨。剛走出學校時,拼了命的想往外跑,想看一看外面的花花世界有多么美好。幾年后,偶爾看見父母鬢角的白發時,我突然覺得,外面的世界或美好或無奈,都與我無關。我寧愿窩在父母身邊,聽他們嘮叨嘮叨。
在物欲橫流的今天,有多少孩子畢業之后,就離開了家鄉,離開了父母。很多人都向往著大城市,向往著過那種燈紅酒綠的生活,抑或那種高層次的小資生活。
我也曾幻想過自己以后的生活,咖啡,紅酒,燈光璀璨,高樓大廈,真皮沙發,貂絨皮裘,別墅名車。那是我們每個人都向往的終極生活。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跟我一樣的感覺。因為家里和單位不在一個城市,所以放三天以上的假,才能夠回一次家。現在我一年中,平均只能回家三次。每次回家都感覺有種分身乏術的感覺,要陪伴父母,還要和同學朋友應酬。
每個人都說我,好不容易才回來一趟,一定要聚一下,而家中的父母,我們甚至都不能好好陪伴他們吃上一頓晚餐。只有晚上回家睡覺之前,才能陪伴他們一小會的時間。
當我們去擁抱所謂的自由的時候,請再回頭看一看我們年邁的父母吧,他們或許正用無比期待的目光,望向你離開的背影。
我們究竟有多少的時間是陪在父母身邊的呢?
固然外面的世界,有千般好,萬般好。但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時候,卻是我們終身的遺憾。
我僅僅是抒發了很多像我一樣,離家千里,卻為了生活而奔波的,游子的心聲與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