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于昨日下午仙逝了。許多人出息了,發達了,可能恥于說自己出身于農民,更甭說自己從事農事;就像我,別人問你在何處高就呀?從嘴里吐出“農業銀行”四字時,一個“農”就如刺卡喉嚨,耿耿于懷,好像莫大恥辱;所以北大學子當屠戶,即便身價不菲,天下第一號屠戶,他仍然心有戚戚焉,說自己是反面教材,有辱斯文;其實,七十二行,行行出狀元,工作并無高低貴賤之分,只有是否有成就之分,但確有一些人看不起農民,清潔工,搬運工,自認為自己高人一等。比方說去扶貧,或者去種稻子,卷起褲腳下田,會猶猶豫豫,“三思而行”,很糾結地想半天,很努力地讀書,不就是為跳出農門么?從終點又回到起點,過去的努力不白費了嗎?
但袁隆平院士不這么想,他一生熱愛種稻,種超級稻,培育畝產上幾千斤的雜交水稻,一心只想解決幾億人,幾十億人的吃飯問題。種稻,不就是當農民嗎?以袁院士的出身和聰明才智,他可以不上西南農大,以他的能力當優秀運動員,當其他行業的佼佼者或科學家綽綽有余,但他偏偏與“農”結緣,偏偏與辛苦結緣,最終與杰出貢獻,為全世界人民謀福祉結緣。種稻子,當農民,有如此成就,古今中外為第一人,前無古人 ,后無來者。
跟隨他幾十年的秘書說,朋友、同學問她做什么行業,她最開始羞于說自己種稻子,當農民,但袁院士熱愛種稻子,一生心心念念在田間,在水稻的精神給了她力量,給了她勇氣與自信,才大大方方地說出自己從事的職業,當農民,種稻子!或曰:袁院士不是一般的農民,非一般意義上的農民,他是國之脊梁,稻田的守望者,國人飯碗的守護神,一般的農民就是小山小坡,不起眼,普普通通的,他是泰山頂上,甚至珠穆朗瑪峰頂上的“農民”,萬人仰望,難望其項背,是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但,本質上還是農民,還是卷起褲腿與泥巴打了一輩子交道的農民。只不過他是有杰出才華的農民,一生執著追求崇高目標,要為全人類解決吃飯問題為己任,鞠躬盡瘁 ,死而后已的農民,有“禾下乘涼”夢想的農民。他的“禾下乘涼”震驚了我,稻桿比高粱還高,結穗墜到地上,有幾米長,顆粒飽滿,畝產幾千斤。試想一下,坐在這樣的稻穗下乘涼,搖著扇子,當然不是畫有花鳥蟲魚的小折扇,那樣的扇子表達不出內心的激動,內心的躊躇滿志,而是大蒲扇,芭蕉扇大的蒲扇,一搖就有大風,就有“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本陀小跋部吹据那е乩?,遍地英雄下夕煙?!本陀小暗净ㄏ憷镎f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的豪邁,人生如此,夫復何求!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袁院士去世,長沙市民、西南大學乃至全國人民,世界人民自發地沉痛哀悼他,沒有官方組織,沒有任何人強迫,但人心所向,人們從內心里哭泣,悲傷,齊聲喊“袁爺爺,一路走好!”是肺腑之言,是衷心感謝他。“一稻濟天下,肝膽兩昆侖?!本褪亲钫鎸嵉谋磉_。其悲痛,全民哀悼的氣氛快趕上1976年偉人去世,這是不多見的,世所罕見,說明人們是頗具感恩情懷,頗具是非情懷,有口皆碑非自吹自擂,自導自演之下能呈現出來的。誰的貢獻大,誰是真正的衣食父母,誰是好人,拎得清哦!
袁院士雖貴為院士,但他樸素得比農民還農民,開五萬元的車,穿幾十元的襯衣,理20元的發。不鋪張,不浪費,不高調。他是真正的高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只要有成就,對人類有貢獻,吃什么,穿什么,開什么樣的車不重要。確實也是,強調吃什么,穿什么,開什么樣的車多半是沒什么大成就的人,只好把重心放在“人靠衣裝,佛靠金裝”上,因為底氣不足嘛。我也經常理20元的發,相比之下,越發慚愧,自己應該只理5元以下的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