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來,自己都沒有什么財商的概念,不敢談錢,覺得好像很市儈,很丟人,但也正式因為不敢正視,所以和金錢的關系一直不是很好。去年開始接觸一些新的金錢觀的概念,去重塑自己的金錢藍圖,在學習、行動和分享的過程中,才發現那些年我們自以為是的“省錢”,其實并不正確。
在我們父輩的時代,匱乏的物資讓他們覺得只有節衣縮食才是正確的,能買到便宜的打折的東西都高興的不得了,所以一個“省”字,是他們過日子的無上法寶,并把這個印記深深的傳給我們~
還記得上大學的時候,想要有更多的零花錢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我的第一個想法不是怎樣的開源,而是如何去“省”,一筆一筆的劃掉所有生存非必須的支出,最后一場大病讓我不但身體收到很大傷害,也覺得人生怎么那么辛苦無望~
“省”錢,真的是那么重要么?
實際上,明智的消費,比便宜的消費更重要!
最近看了一本書叫作《生產消費者的力量》,里面有很多觀點都很犀利卻很有用。我們其實是可以把“別人的店”變成“我的店”,向店鋪學習,去更多的創造財富,而非消耗財富,去不斷的增加自己的資產而非負債。
我們買到折扣特價的商品總是沾沾自喜的,覺得好像自己占了多大的便宜,省了多少錢。但其實只要你在消費,你都不可能“省”錢,你都是在減少你的銀行存款,增加負債,就算打折,也不過是減少存款下降的速度,但本質依然是在減少。
況且,有很多東西是承載于你的購買物之上的。很多時候不是看你付出了多少,而是你得到了多少。
還記得以前很喜歡去批發市場買東西,因為便宜,但像我們這樣的零買客戶,并不受待見,明明是在消費,卻總是一肚子火的回來~現在會更喜歡專賣店,專人的貼心服務,會增加自己的配得感和喜悅感。這所有的便利的環境、良好的氛圍、高質量的服務,以及那種高配得感和喜悅,都是附加在我們的購買物之上的。
況且,貪便宜買的東西質量并不好,對生活的要求一降再降,生活成了廉價的堆積,所有在不知不覺間都成了將就,越來越覺得自己很廉價,一點都不值錢。我們“省”下來的費用,在這種感覺面前根本不值一提,你以為你“省”下來的是錢,實際上你毀的是自己的人生!
由于我們對折扣的偏愛,更會導致“過度消費”,但你真的需要買那么多東西么?
過度消費導致的負債越來越多,對折扣的偏愛,會使人花費更多的時間去向商家索取折扣,軟磨硬泡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是巨大的,在你的時間變得越來越不值錢的基礎上,你的購買物同時在隨著時間大幅度的貶值(還記得你貪便宜買的小家電,閑置后,賣給收廢品的是多少錢么?)
價值是比價格更重要的存在,我們要更明智的購買,而非更便宜的購買,不要一味追求“省”錢,而毀了自己的人生!
P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