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晚晚
雖然“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可是,讀書多了,真的就寫得深刻嗎?
未必。真理雖真,但不一定適用所有。
說出來不怕大家笑話,我覺得我讀的書不算少,雖然遠不如三毛中學時代就讀完了所有的能買到的名作。但是,從一個普通的愛書者來看,還是比較多的(也許是我知曉的讀書人太少)。只是,從結果來說,我看過的書印象不太深刻。
從開始踐行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我慢慢發現了我讀書的病菌,有三個:
一 是讀書太雜。我以前一直秉承著“開卷有益”的古訓,所以我讀書沒有明顯的方向,總是想看什么書就看什么書。名著,名人傳記,雞湯文等等占滿了我的業余時間,表面上看來我讀的書不少了,可是我開始自問,這有什么意義呢?因為讀過的東西像蜻蜓點水一般,毫無回味無窮的神秘。
直到現在,我才懂得了,讀書其實如同吃飯,有大餐,快餐,甚至還有垃圾食品。那經歷了時間長河沖蝕的百年名著,就是我們文化餐桌上的滿漢全席啊!
吃飯尚且知道,好好吃飯才能身體健康,讀書亦有同工之妙,專一讀優秀文章,更能促進自己成長。
二 是喜歡泛讀,不喜歡精讀。說來慚愧,一直懂得“飯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可是除了讀散文,其他任何文章,在我這里就成了“漢堡包”,一口下肚后,留下的只有一個胃的飽,至于什么滋味,什么顏色,只有天知道了。換句話說,讀過的小說,我只能記得整本書里的大概故事。其他的情景交融,人物內心的活動,影射了現實生活中的哪類人,這些我通通的一掃而過。
也許是發現了慢讀,深思的樂趣吧。最近真的發現,邊讀邊思,是極享受的,也是我開始對讀過的東西有更深的印象,更深刻的理解的源頭呢。
三 缺乏深刻的思考。以前,也許是我年少無知吧,總是在刻意的追求讀書的數量,每次與同學們談起讀書之類的話題時,總是不經意間表露出來自己讀了多少多少書籍,以此換來同學們羨慕的神情。
可是,現在想起來,感覺自己真是,傻的可愛。有句話叫做:盡讀書,不如無書。我想當初我肯定沒見過這句哲言,就是見過了也不會懂得。
讀書讀不出自己的性格,這書一定是白讀了。這是我前不久悟出來的實踐。從這里看,我以前讀過的書,想必是像風一樣吹過去了。
那也許你會問,那如何去做才能加深寫文的深度呢?
唯有讀名著,反復反復的讀,才能深刻。從三毛的《花落知多少》里,我知道了,她讀過的好書,竟有不下20遍的讀過。這讀書的深度,世上能有幾人博?說來慚愧,無論我多么喜歡一本書,我也從來沒有讀過如此多遍。
熟能生巧,是眾所周知的事。可是又有誰去真正的一遍又一遍,一遍又一遍的去“細嚼”長篇大論呢?因此,懂得不一定做得,做得不一定堅持做得,這樣慢慢的,差距就出來了。
此后,我學會對讀書,也要細嚼慢咽,慢慢消化,直到它們長成我的血和肉,那時候,寫出來的東西,也許會深刻如利劍,招招致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