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當時看起來是個好主意。”
人為什么有時候會做出愚蠢的決策?
這是今天的話題,我暫且留個懸念,你思考下。
先給你講個我最近看到的一個故事:
一個已婚男人,和一個剛見面不久的女人,意外有了私生子。
別人問他,為什么會惹出這么大的麻煩,他回答道:
“當時看起來是個好主意?!?/p>
這個故事是查理芒格在2002年Wesco股東大會上講的。
他講這個故事,其實是為了解釋當時公司為什么會做出一個錯誤的投資決策。
為什么人會做出愚蠢的決策?
還有什么好講的呢,無非是因為“當時看起來是個好主意?!?/strong>
仔細想想,很多愚蠢的決策,往往都是我們當時頭腦一時發熱想出來的。
等到事后冷靜下來,自己也能立馬看到哪里錯了。
這種錯誤,我把它稱作“發燒陷阱”。
2. “發燒陷阱”
“發燒”的大腦和冷靜的大腦,看待事物的角度是不同的:
“發燒”的大腦,往往只會看到巨大的回報,而忽略了風險和后果。
所以,做出錯誤的決定也在所難免了。
而且,市場也會有“發燒陷阱”。
不管是商業市場,還是投資市場。
熱門市場總是會吸引大量興奮的創業者和投資者涌入。這個時候,大家往往會看不到風險,或者自信地認為風險只會降臨在別人身上。直到熱度消退,自己要為風險買單時,才意識到原來進的是個“奪命市場”。
到了這種時候,還能說什么呢,只好吐槽下自己,“當時看起來是個好主意”。
那么,如何避開“發燒陷阱”呢?
可能會有人告訴你,你需要提高自己的決策能力,然后向你推薦一大堆課程。
但是康熙師爺更想跟你說句接地氣的實在話:
與其學習如何做出好決策,不如先學會如何不犯錯。
為什么?
因為好決策并不能確保成功,但壞決策幾乎總能確保失敗。
就像學生考試一樣,如何快速提高成績?
最實在的方法,不是急著去學新知識,而是先把自己會做的題,確保都做對了,減少失誤。
所以,我們先學會避免做出失誤型的壞決策。
有兩個很好用的工具可以幫到你:
- 10/10/10法則。
- 決策日記。
3.10/10/10法則
10/10/10法則是《哈佛商業評論》前主編蘇西·韋爾奇提出來的,她用來減輕面對艱難決策時的糾結和恐懼,但我覺得也非常適合用來減少“發燒”情境下的決策錯誤。
具體做法如下:
當你面對一個決策時,只需要問自己三個問題,如果現在啟動這個決策:
- 10分鐘后會帶來什么后果?
- 10個月后呢?
- 10年后又如何?
這就是10/10/10法則。
它的原理是迫使我們轉移當前的情緒。想象自己10個月后,甚至10年后,那么你的情緒會逐漸轉向平靜,因此也就降低了情緒的干擾。
假想一下,如果此時你計劃馬上辭職去創業,你的感覺會如何?
- 辭職10分鐘后,我和老同事們依依惜別,稍有留戀。
- 辭職10個月后,我應該在非常辛苦地創業中,因為幾乎每家創業公司的第一年都是熬出來的。此時,可能會后悔,也可能會很有干勁。
- 辭職10年后,我可能已經忘記這件事了。此時,或許我早已找了一份新工作(大概率會創業失敗);也可能我的公司成功了(小概率會創業成功)。
通過10/10/10想象,剛開始極度興奮的情緒會漸漸平靜下來,便于我們做出更理性的決策。
不過,這個方法有局限性,因為并不是所有的興奮情緒都能被抑制住,比如有人可能會這樣想象:
- 辭職10分鐘后,我在寫創業計劃書。
- 辭職10個月后,我的公司逐漸走上正軌。
- 辭職10年后,我成為了第二個馬云。
要是這樣想象的話,那么完蛋了,興奮的情緒更加高昂了。
所以,10/10/10法則需要配合另一個工具來使用。
這就是決策日記。
4.決策日記
決策日記也很簡單,就是每天記錄下你做的決策,像寫日記一樣。許多有成就的人都會將它作為日常練習來幫助他們改進自己。
具體做法是:
當你做出決策后,花點時間記錄下你的決策過程,你期望發生的事情,你思考了哪些備用方案,你現在的感受和情緒是怎樣的,比如是覺得有點累,還是心情很平靜。把這一切都如實地記錄下來。
為什么要這樣做呢?或者說,決策日記有什么用,真的能減少錯誤的決策嗎?
作用很多,我挑兩個最重要的來說下:
- 記錄,會迫使你進行二次思考,幫助發現新問題。
美國作家Carol Loomis說過:記錄可以讓你發現漏洞。當你坐下來寫分析報告時,就會意識到哪里是錯誤的。然后你會重新開始思考。
-
記錄,便于事后回顧和反思,吸取歷史的教訓。
自我反省,是改善決策能力的重要工具。而決策日志,可以還原當時的真實情況,讓我們清晰看到自己的決策思路。
諾貝爾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說過:這樣做的關鍵在于它可以防止事后偏見。(事后偏見就是我們所說的“事后諸葛亮”,當自己知道結果后,會傾向于認為自己早已預測到這個結果。)
在寫決策日記時,有4個有用的TIPS:
- 允許寫到一半就放棄。剛開始記錄時,常常寫到一半就發現這個決策中存在明顯的漏洞,甚至完全不可行。這個時候就沒必要強行洗白了,可以直接放棄。直到重新思考后,再寫一篇新的決策日記。(對我來說,發現漏洞這件事特別有成就感,這說明我又避開了一次危機。)
- 詳細具體、不模棱兩可。詳細記錄可以避免出現“事后偏見”。而且,如果你無法清晰準確地描述,說明你可能還沒有想清楚。
- 推薦用電腦或手機來記錄。因為電子版便于搜索。當未來遇到相似的問題時,可以搜索以前的決策作為參考。不過,有人更喜歡用手寫的方式來思考,這也是可以的。
- 定期查看你的決策日記(非常重要)。這是決策日記最重要的步驟,它可以幫助你了解自己容易犯的錯誤。了解自己的弱點,是成為更好的決策者的重要步驟。
查理芒格曾經說過:如果我能知道我會在哪里死去,我就一定不會去那個地方。
這句話,與定期回顧的道理非常相似:
如果我能知道自己會在哪些地方犯錯,我就會盡可能地避開它們。
5.我的決策日記模板
最后,我給大家提供一份決策日記模板。
這是我參考了《FS Decision Journal》的文件,以及結合10/10/10原則,重新設計的決策日記模板(康熙師爺版本),也是全球獨一無二的一份,供你參考。
決策過程:
- 日期和時間:
- 為了解決什么問題:
- 我做的決策是:
- 做決策時的情緒和感受是:
- 決策的背景和依據是:
- 期望的結果和預計的概率是:
- 可能會影響結果的變量和風險是:
- 認真思考過的替代方案和不選擇它們的原因是:
想象執行決策后會發生的變化:
- 10分鐘后:
- 10個月后:
- 10年后:
我的最終決定是:
結果回顧:
- 實際結果(半年后):
- 我學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