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裂鼓手》是由達米恩·查澤雷導演的一部音樂劇情片。該片剪輯干凈利落,節奏緊湊引人入勝,配樂更是可圈可點。為了表現安德魯與弗萊徹的師生沖突,營造緊張氛圍,甚至十分瀟灑的用了越軸的剪輯方式。據說該片的劇本是根據導演的親身經歷改編的,因為太過真實,劇本寫完后甚至不敢給別人看。
這部臟話滿天飛,汗血到處灑的影片,講述了一段扭曲的師生關系,兩個追求極致的偏執狂的故事。
主人公安德魯,一個滿懷爵士夢想的音樂學院學生。他幼年喪母,與父親一起生活,性格內向,畏手畏腳。
導師弗萊徹,一個扭曲的人物。一個有可能葬送你的一生,也可能帶領你走向巔峰的魔鬼教練。弗萊徹又溫柔和藹的一面也有暴露偏執的一面,他像是一個天使與魔鬼的混合體。弗萊徹窮盡一生想要達到的目標就是培養出下一個查理帕克。他說,自己不是來音樂學院教書的,是來逼別人走向極致的。
眾所周知,一個故事的結構是由節拍——場景——序列——幕構成的。該片一共有五個小高潮和一個大高潮,每幕高潮都會使得人物在產生變化。
影片第一個小高潮出現在弗萊徹來到安德魯班上挑樂隊人選,從這一段,我們可以初步看出弗萊徹這個導師的偏執。
初次訓練分秒不差的到場,對樂隊成員幾乎苛刻到偏執的要求,使得這個人物的形象在觀眾面前越發的鮮明,同時也看出了弗萊徹這個角色身上扭曲的一面。
在安德魯參加的首場練習中,有個樂手走音了,而與弗萊徹充斥全片的偏執的表現不同的是,弗萊徹容忍了這個真正走調的人,而把沒有走調卻不知道自己走沒走調的小胖給趕走了。
當小胖走出練習室時,弗萊徹眼中是無奈,是憐惜。正如弗萊徹所說,不知道自己走沒走音,比故意搗亂更加糟糕。像弗萊徹這樣的強迫癥容忍真正的走音者留在自己的樂團嗎?很明顯,不會。而他為何做出了與性格不符的事情?那是因為,這一切都是安排,其目的很明顯,逼迫小胖,順便做給男主看。
隨后便是影片的第二個小高潮,安德魯首次參加樂團練習,弗萊徹放他鴿子,數次打斷他的演奏,將他的自尊心貶得一文不值,用椅子砸他,當眾侮辱,問候他父母,扇他耳光教他節奏。
被刺激的安德魯發瘋似的練習,手上應為打鼓而流血,以至于創口貼貼了一層又一層。不過即使這樣,安德魯也不忘了談戀愛。
安德魯第一次登臺表演的機會是靠鼓手泰納丟失樂譜得來的。弗萊徹在演奏開始之前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我再發現你們把譜子亂放,我發誓,我絕對不會給你們好果子吃。”
練習結束后,泰納很隨意將自己的樂譜交給了安德烈保管。可等安德魯回過神來,卻發現放在椅子上的樂譜不翼而飛了。
好吧,不管是誰拿走了樂譜(我更傾向與此環節是弗萊徹的設計),總而言之,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由于之前的高強度練習,安德魯早已把樂譜爛熟于心,安德魯借此機會成功演奏,成為了樂團核心鼓手。這是該片的第三個小高潮。
可是這之后的發展卻沒有安德魯想象中那么順利。安德魯以為一切都進入了正軌,可沒想到弗萊徹此時卻找來了另一位鼓手康納利,并要求安德魯和他現場切磋技藝。
這位不帶鼓棒的鼓手敲出的一段連安德魯都聽出來是屎一般的鼓聲,居然得到了弗萊徹的稱贊,安德魯也莫名其妙的失去的核心鼓手的位置。
這里又是弗萊徹行為與性格的一個矛盾點,弗萊徹不可能聽不出康納利敲得不好,也不可讓一個不帶鼓棒的人擔任樂隊的核心鼓手。很明顯,弗萊徹找來康納利就是為了激勵安德魯。
當初弗萊徹找安德魯其實也是為了激勵前鼓手泰納。還記得安德魯初到訓練室時泰納對他說的話嗎?
——“你就是新的替換鼓手?”
很顯然泰納早就知道有個新鼓手要來樂團的事情了。
這是弗萊徹的激將法。
接下來就是影片的第四個小高潮,核心鼓手的競爭。
受到刺激的安德魯與女友分手,開始了強度極高的自殘式練習。后來,安德魯憑借著毀掉自己雙手的決心與抽搐般的擊打獲得了核心鼓手的位子。
可這之后,安德魯因急心比賽慘遭車禍,可他還是拖著受傷的身體來到會場繼續擊打。因為這對安德魯來說是絕對不能讓給別人的,這是自己靠實力爭取來的位子,怎能因為命運的玩笑使他放棄這一切?
但這些沒能打動弗萊徹,他嚴厲、苛刻、強硬、扭曲。對他來說,舞臺上就是一切。結果顯而易見,負傷的安德魯完全毀掉了弗萊徹的演奏會,弗萊徹也毫不留情的宣告的安德魯:“你完蛋了。”
平日里隱忍下來的情感終于爆發,憤怒的安德魯與導師撕破臉皮,扭打在一起。
這是影片的第五個小高潮。安德魯被音樂學院開除,放棄了爵士夢,而安德魯也聯合律師斷送了弗萊徹的講師生涯。
然而故事不會就那么完結。
安德魯被開除后,回到與父親看電影的平凡生活中。一天他與弗萊徹在一家小酒吧偶然相遇。
兩人不計前嫌,以一種平等的身份坐在一起聊起了天。
弗萊徹告訴安德魯,自己不是來音樂學院指揮的,他是去逼學生突破自己的極限的。而且,他從來不為自己的方式道歉。
安德魯問他,難道不會由于逼得太狠而導致下一個查理帕克氣餒退出嗎?
弗萊徹說,不會,因為下一個查理帕克永遠不會氣餒。
弗萊徹的一番話使安德魯對爵士的初心再次被點燃,他答應加入弗萊徹的樂團,參加JVC,可萬萬沒想到,這是弗萊徹為了完全擊垮安德魯而設下的又一局。
上臺前,弗萊徹告訴樂團的每一個人,臺下的聽眾都不是普通人物,如果你搞砸了,還是轉行比較好。因為,臺下的人他們什么都記得。這段看似激勵的話語其實是弗萊徹的又一顆糖衣炮彈。
正式上場后,安德魯驚訝的發現演奏的曲目自己聽都沒有聽說過。弗萊徹一邊愉悅的指揮著樂團,一邊戲謔的看著不知所措的安德魯。
這時安德魯終于察覺到了,弗萊徹想要完全斷送他的音樂夢想,當著眾人狠狠羞辱他,想讓安德魯在音樂圈永遠抬不起頭。
沒有樂譜根本無法演奏,被弗萊徹狠狠算計后,面對臺下稀稀落落的掌聲,安德魯黯然走下舞臺,而這一走將是安德魯與爵士樂的訣別。
安德魯說過,他寧愿在三十四歲身無分文,爛醉如泥的死去,讓人們在飯桌上討論自己,也不想腰纏萬貫,滿面紅光的活到九十歲,卻沒人記得。
這樣的人會在與父親擁抱后一起回家,放棄夢想,庸碌一生?
不會,他永遠不會。
安德魯本來就是與父親完全不一樣的人。原本,他就不是會輕易放棄的人。
下一個查理帕克,永遠不會氣餒。
第六個高潮,也就是影片的大高潮。
安德魯轉身重新走上舞臺,無視了弗萊徹的指揮,以自己的精湛的solo震懾全場。抱著對弗萊徹的憤恨,安德魯爆發了,不顧一切的爆發了。
他把自己對爵士的愛完全傾注在這一次演奏中,一點不留地爆發了出來。現在的他無疑突破了自己的極限,往著更高的層次邁進。
本來因為安德魯的搗亂變得氣憤的弗萊徹,漸漸被安德魯精湛的演奏所感染,弗萊徹這一刻終于明白,自己終于遇見了下一個查理帕克。
這一段中,你可以看到弗萊徹的表情從嘲諷到驚訝到憤怒到喜悅再到欣慰最后到陶醉乃至癲狂的一系列變化。這里面既有對學生終于成才的欣慰,也有對自己教育方式的認可。
隨著演出節奏的加快,安德魯也從對導師的憎恨中解脫出來,如癡如醉的進行著演奏。這一刻,師徒二人臉上洋溢著癲狂的笑容,兩人相互認可,人物得到升華。
一曲終,安德魯卻并沒有停止擊打,在導師質問下,他開始了一段Buddy Rich的個人秀。
——“等我提示!”
這句原本是導師弗萊徹口中的訓話,最終從學生安德魯口中說出來了,這代表著安德魯完成了自我的超越和升華。
最終弗萊徹為安德魯所折服,一邊不停的點著頭,一邊幫安德魯扶正吊镲,脫去外衣,指揮樂團,幫他完成最后的收尾。
濺滿鮮血的鼓面,只有半張的弗萊徹的笑臉,男主角一個在痛苦中擠出的笑容。
那一刻,安德魯終于得到了導師的認可,而導師也終于遇見了自己的查理帕克。
然后,影片就結束了。
等等,
是不是少了點什么?
沒錯,獻給男主的掌聲,歡呼,擁抱,喜悅……在這部影片里完全沒有出現。至始至終,男主得到的都是別人的冷嘲熱諷,家人的不理解,樂團同伴的冷眼相待……
沒有雷動的掌聲,沒有幸福的笑容。只有滿身的汗水,鼓面的血水,快節奏的鼓點和男主發瘋似的表情。
當這一切到達高潮之時,戛然而止。在掌聲響起之前,導演決絕的將影片結束了。這個收尾,干凈利落,毫不拖沓。
因為,這個故事本來就不是一個勵志片,它是一個貨真價實的悲劇。
縱使它有著直面挫折,超越自我的勵志元素,我也無法把它當作一部勵志影片來看。這部影片不但蘊含了音樂人的苦衷,也有著勵志背后殘酷的真相。與其說是勵志電影,不如說是揭示勵志背后黑暗的電影。
安德魯在影片的一開始還只是一個充滿夢想,踏實努力,卻有些膽怯迷茫的內向少年。可在加入弗萊徹的樂團后,他卻發生了質的變化:對家人冷嘲熱諷,對女友惡語相向,在舞臺上就對導師大打出手,即便是出了車禍也掙扎著爬出來,不顧一切地向舞臺前進。在弗萊徹殘酷到病態的指導下,安德魯失去了少年的純真,變成了為了夢想和魔鬼契約的浮士德。堅定目標,不顧旁人,追求極致,不擇手段。
安德魯變得只有了目標,家人、朋友、戀人、這些多余的東西他全都舍棄了。
他想要成為下一個查理帕克,成為最偉大的鼓手。為此他只有不停的打鼓,打鼓,打鼓,練習,練習,練習。滿身是汗也要練,滿身是血也要打。
一邊罵著Fuck一邊自殘式的打著鼓。是什么驅使著他練習至如此偏執的境地,以至于止血貼換了一層又一層,冰水染了一杯又一杯?
是勤奮嗎?
不,是仇恨。
那一刻,他恨的不是弗萊徹,而是不斷被弗萊徹否認,臭罵,侮辱又無法反駁的自己。也許,對于安德魯來說,最想看到的,或許只是弗萊徹對自己的一個認可的微笑。
縱觀古今,走上某一領域頂端的人無疑是悲劇的。
莫扎特,貝多芬,肖邦、梵高、尼采、秦始皇、司馬遷、商鞅……
這個世界就是一個金字塔,有站在頂端的人,也有沉在底部的人。試圖往上爬卻沉在底部的人太多太多。想要到達頂端,你就要比別人放棄更多。決定了要走上頂端的那一瞬間,你就注定享受不了人世間的幸福。
看了這部影片,每個人多多少少都能從里面的人物映射到自己——你是幫安德魯擦鼓面的替補?是被弗萊徹趕出去的胖子?是安德魯渴求平凡的父親?還是說,你就是安德魯?
不瘋狂不成魔。
最終,安德魯還是往金字塔的頂端爬去了,當然,他也將為此付出慘痛的代價。
那么,
為了到達金字塔的頂端,你愿意付出多少代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