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比利時 雅瑪
微信:backtonature3
自昨晚那男老先生跳進《當有一天,我們忘了我們是誰》?的文章后。現(xiàn)在,又一位女教授不可擋地躍進了這篇關于阿茲海默癥的文章,也就是我們口頭說的老年癡呆癥:一種奪去了"人之所以為人", 精神先肉體而去的病癥。
女教授其實是出現(xiàn)在《依然愛麗絲》的電影中,她是才不到五十歲正處于人生巔峰的大學語言學教授,卻因家庭遺傳的原因患上了早發(fā)性老年癡呆癥,不得不“被逼”改變?nèi)松媱潱?b>一步步面對這內(nèi)在的"失去”:開始在最熟悉的校園迷路,漸漸失去方向感;不記得別人一秒鐘前告訴她的事;專教語言學的教授開始認不出字,講不出一句完整的句子;優(yōu)雅的她不知道上廁所.......看著累積畢生的知識和形象迅速惡化消逝,她強忍心中慌亂,竭盡全力維持表面的正常,努力像以前的自己,努力繼續(xù)參與身邊人的生活,沒有放棄......她一步步面對著那個她不曾見過迷失在黑夜里的自己....
她開始采取一系列的抗爭方法——她深信有某種聯(lián)系會在記憶與思維間,她參加學校為她召開的關于阿茲海默的演講,站在臺上英姿颯爽地說道:我要求自己活在當下,因為我現(xiàn)在也只能活在當下了,我正在學習失去的藝術!
她開始標注上所有物品的名稱、列備忘錄、用填詞和背詞游戲訓練腦部記憶、運動......她甚至錄制了給未來自己的視頻:制定了名為“蝴蝶”的自殺計劃————以備她萬一感到生無可戀時,可以按視頻指引找到自殺的藥和方法。她所希望的是擁有像蝴蝶般絢爛光耀的一生,并希望自己有選擇死亡這一最后的權力。
她這一最后的權力被病癥剝奪了:她按視頻指引在樓梯上下幾次、房間進出幾次后,終于迷糊地找到了自殺藥物,卻因突然來人慌嚇中而丟掉了....她失去了死亡的自由,她似乎被置于了更黑更暗的境地:她的自由意志被完全剝奪了。
導演用很好的時間軸轉換轉到了愛的主題:同為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的丈夫要去其它州工作一年,大女兒剛當母親,兒子經(jīng)檢查也遺傳到這病癥,小女兒因她之前不同意其念戲劇表演一直有心痕....照顧她的重擔就落在沒讀大學堅決要學戲劇表演的小女兒身上。小女兒細微地照顧著她的日常生活,帶幾近失憶的母親去看自己的表演、讀詩給她聽,讓她感受詩情.....她微微笑著,在字、詞、語言、思維全部消失后,她仍可直接感受到“愛”!她仍然存在,有愛的存在。她,還是她!
人生就是一段不停走向失憶的旅程:走快些,走慢些,最終都將逐一忘卻、從容放手。能記住的,能帶走的:唯有愛。
唯有愛,讓我們想念我們自己。
-End-喜歡就盡情轉發(fā)吧
長按圖中二維碼,感謝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