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圖:當年我在球場出手投籃,好基友試圖封蓋我。少時我最喜歡的女孩子,最后卻落入他手。
突如其來的思鄉之情噴涌而出,周四臨時決定周五回家,在家度過了比較輕松愉快的48小時。
人在郴州高鐵站,即將再次踏上南下征途。想想在家都干了什么?和父母見了面,簡單的聊聊天,吃到了久違的飯菜。還有呢?跟一群少時玩伴一同打了球。暌違多年,好像很久沒有湊齊過大家伙了。我高中與大學,相當于都與這批小伙伴相隔萬里,但好歹還是有相似的放假周期,逢寒暑假可以偶爾在球場相遇。但是在群里喊話,從來都是響應者寥寥。也許,是因為"刻意為之"吧,讓大家都抽出并不充裕的假期。畢竟,十年前的自發組織是多么的率性而為。
2008年,屬于國民記憶的一年。冰災,地震,奧運。初一與初二之交的我,跟小伙伴們,也是在這一年開始建立了深厚的球場內外的情誼。在冰災主戰場的郴州,一個恐怖的嚴冬過后,萬物蘇醒。而我也度過了初中最開始的半年不適應,迎來了最好的時光。隨著與環境熟悉程度的上升,我開始在學校吃中飯和晚飯,并在這兩個時間段不再回家。而這也是最決定性的一個因素,讓我與這群籃球少年們彼此熟知的客觀條件。
青春期的少年啊,荷爾蒙是無窮盡的。很慶幸,年級里還有那么些同學,跟我做著同樣的選擇。每天中午和下午吃完飯后,球場上便能看到我們揮灑汗水的身影,除非太陽太曬,除非雨水太大,除非值班老師看我們不順眼。慢慢的,我們這一撥人形成了固定的打球團體,慢慢的也開始開拓校園之外的其他球場。有時候真的挺有意思,我一個人先到球場,生怕會有其他閑雜人等加入,趕緊給其他小伙伴逐個電話:半場4打4,7缺1,差你一個,快來。實際上是1缺7。
這種日子持續了很久很久,那些年時光真的很慢。也從籃球延伸開,我們在學習生活上有了其他交集。但是只要論及到籃球,永遠都是那么率性的一項活動,仿佛放學鈴聲就足以將我們自然而然湊在一起。那種以籃球牽連的默契,也是后來的我所十分懷念的。
后來到了高中,我獨自到外地求學,跟這群小伙伴也不出意外的生疏了。難得回次家,約上大伙想好好打次球,其實看得出來大家還是挺歡迎我的回歸,但終究敵不過各有各的安排。高中,這一特殊的時間段也決定了沒法再由著性子做一些事情。大學更甚,一方面也是大環境下大家變得慵懶,另一方面,高中只是我與團體脫節,大學則是整個團體成員都在各個城市,難以得見。明明寒暑假天數也不少,為什么聚一次齊全的也那么難。
十年后,為什么這一次能聚起來?其實恰恰就回歸了率性二字。周六中午,我在群里問,誰下午打球?時間地點云云。很快便有人回復;不多時,回復者眾。仿佛不需要任何渲染,在周末的一個安逸的下午,一句簡單的詢問便將我帶回了十年前。那個時候,就是這樣啊。不用提前預約,不用刻意聲張,不用大張旗鼓,一個簡單的周末,十年前的我們會在周末自發相約球場,誰也不用催誰。
十年前我們都只是懵懂的少年,現如今,有人求學之路長路漫漫,有人公考司考砥礪前行,有人出門求職難得回家。大家都有不盡相同的選擇,而各自的選擇也意味著我們很難再湊齊時間,一起好好打一場球了。或者說,再像十年前一樣,隨口呼朋引伴,便是一呼百應。
時間是真實的,留下了最摯愛籃球的橋段,也帶走了我們對它放肆的愛。
很幸運,十年后的我們,仍然能被籃球所連接,享受那份簡單的美好。很不幸,十年后的我,絲毫沒有長高,生生從中鋒打到了后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