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讀懂開頭
文章如流水,古代詩歌亦如此。開頭往往點題,交代寫什么,或者創造氛圍,或者奠定基調。要讀懂一首詩詞的開頭,一是要努力聯系詩題。二是要突出五“何”:何人、何時、何地、何事、何景,抓住了這五“何”,也就抓住了一首詩詞的源頭。三是要體會感情基調。
2
讀出妙處
近體詩的第三句或第三聯往往在內容或寫法上與前面有所變化。古代詩歌的妙處,可以是一個詞(有時是“詩眼”),可以是一個意象,也可以是一個句子,還可以是一個情節。
3
讀出變化
近體詩的第三句或第三聯往往在內容或寫法上與前面有所變化。內容上,往往由前面的敘述或描寫轉為議論或抒情。
4
讀懂景物
古代詩歌中的景物描寫往往不是單純孤立的,而是和作者所抒發的感情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讀景物,要善于讀出景中之情。而景與情之間其關系的表現形式也是多樣的,有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移情入景、觸景生情、借景物反襯感情等 。
5
讀懂意象
詩歌中所寫之“景”、所詠之“物”為客觀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借物所言之“志”為主觀之“意”。在詩歌中,很多景物往往用來表現特定的感情,這就是所謂的“意象”。
6
讀懂典故
古代詩歌中,常常有詠懷古人古事古跡的內容,也有引用或化用前人詩句的寫法。這就要求師生在理解時切不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敖杷酥票?,以澆自己之塊壘”是這類詩歌的一個共同特點理解時,應將古人古事與詩人的現實狀況進行多角度的對比,以便準確地把握作者的感情。
7
讀懂主旨
對詩歌主旨的理解需要整體把握,吃透內容間的關系,理清思路,切不可孤立看待。除此以外,還要多留心詩歌中抒情議論的語句,尤其是詩歌的結尾。
8
讀懂技法
在閱讀詩歌時,還要樹立“技法”意識。要了解相關概念,并吃透其特點。詩歌中的“技法”有很多,主要分為如下三個方面:表達方式:即描寫、議論、抒情。尤其要了解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直接抒情與間接抒情的不同特點。修辭方法:常見的有比喻、擬人、對比、雙關、設問、反問、夸張、對偶、借代等,要吃透其特點,在回答問題時正確運用。表現手法:范圍極為廣泛,如烘托、反襯、鋪墊、伏筆、照應、懸念、象征、抑揚、虛實、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于景、觸景生情、以樂景寫哀情、篇末點題、卒章顯志、托物言志、借古諷今等
9
讀懂詩人
常言說,鑒賞詩歌要能“知人論世”,即鑒賞詩歌要結合詩人生活的時代背景。所有的詩歌其實都是詩人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思。詩人的審美情趣、人格理想、時代影響等往往體現在其詩歌創作中。
10
讀出類別
詩人千千萬,詩歌萬萬千,但不論有多少變化,詩歌仍可以歸為不同的類別。而每一類別的詩歌各有其特點,把握了這些特點則有助于更好地鑒賞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