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人總是這樣:低估對方的實力,高估自己的能力,即過度自信。這是認知偏差的一種。它的表現就是:對別人的成功不屑一顧,認為自己通過練習也能達到同樣的水平。
對別人水平的低估多見于同輩之間,比如與自己同一時間進入單位工作的人,不同單位之間同齡人之間的比較。如果是比自己工作年限大很多的人,就比較容易接受差異的存在,畢竟人家有工作經驗;倘若是晚輩比自己優秀也有借口,年輕人工作有工作激情嘛!這也是同輩壓力的一種表現形式吧。
其解決方法:
1、著手實踐,通過親身實踐來體驗這件事情的困難與艱辛。比如說復述文章,很多時候看到一篇文章會覺得嗯,這道理我也懂,我也能寫出來。可如果真的去復述,就會發現難度很大,有可能一個句子都要看三四遍才能復述出來。
2、通過寫作糾正認知偏差。寫作可以幫助你記錄眼下的窘迫,提醒你要認真準備。大腦有遺忘痛苦的功能,記錄恰好能夠彌補遺忘的部分。這樣等到自己再一次準備時,就能時刻提醒別忘記當初的窘境。
3、看得見別人的好。看到優秀選手的表現時,能夠看到其好的一面,就算大腦暫時不承認,也可以通過語言的重復讓大腦就范,這樣至少不會對別人的好嗤之以鼻了。
科普本身并不是知識的簡單堆砌。它需要你能夠深刻理解每個概念之間的關系,并且能夠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邏輯清晰地將它展開。
反思自己的寫作:更大程度上像是知識的堆砌,甚至知識都談不上…胡言亂語的堆砌。我應該如何展開寫作?
笑來老師說直接寫就是了。其終極武器是判斷寫的文章對別人有沒有用?今天又給出了寫作方法:這句話會不會引起歧義?讀者要理解這個概念需要哪些前提條件?這一段的過渡會不會太匆忙?……
寫文章一方面是對別人有用,另一方面也要促進自己思考。
育兒方面只有一種方式是最好的,那就是“以身作則”。
正所謂上梁不正下梁歪,父母沒有做到的事情也不應該強迫孩子去完成。比如對于孩子的學習,多數父母只關注最終的結果(考試成績),而對于學習的過程一點也沒有參與,最后把所有的原因都歸結到孩子身上。
你希望孩子養成什么樣的習慣,你就先去踐行,孩子看到了自然會去模仿。如果一件事情你覺得對,但自己卻不做,只是一味地指望孩子去做,那說明這件事情并沒那么好。好比我們經常說的大道理誰都懂,可是踐行的人很少,那說明大部分人還是沒有明白道理。
寫作能夠幫助我們更加仔細地體會生活,思考那些容易被我們忽略的細節,逼著我們不斷前進。
為了搜尋寫作素材,積累寫作案例,我們會不自主的去觀察生活,認真對待自己的感受,更加認真生活。這就是輸出倒逼輸入。如果沒有寫作這個目標,我們很可能會錯過很多記錄的好時機,有了寫作這個剛需,就算是沒有事情可以記錄時,也會逼著自己去觀察、思考最后輸出。
所以寫作還可以幫助我們提升體察細微的能力。
讓寫作成為停不下來的事情!
每天一千字,第三天,今天寫的比較敷衍…打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