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財務自由的感覺是怎樣的?
知乎上關注這個問題的人數超過1.3萬人,有個叫邢可的建筑師回答很有趣。
“其實財務自由之后生活變化也不大。
把原來的比亞迪S6換成了寶馬5系。
把原來遠離市區的小兩房換成了靠近市中心的大四房。原來現代簡約的裝修風格也換成了歐式風格。老婆去請了保姆,阿姨每天負責做兩頓飯,周末還要負責搞一次衛生。
不用每天上下班了,可以睡到自然醒。如今作為一名自由職業者,也不用有什么工作壓力,只需要不時接點感興趣的活做一下,這種感覺很好,把職業當成一種興趣愛好來做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每個季度都會安排一次出國游,打算把小時候想去的國家都去一遍。現在終于不用為了找一張便宜機票而上網比價猶豫再三了,買什么航班基本根據自己的時間來。出去基本都會定商務艙,住酒店,以讓自己最舒服為原則。
給父母和岳父母分別在老家買了一套房子,每月按時給他們匯一筆生活費。老人們辛苦了一輩子,也該享享清福了。
最大的變化其實是心態上的。原來的心里,總是裝滿了焦慮和不安,看世界總是帶著批判的眼光,覺得總有刁民想害朕。。。現在看這個世界,總是能帶著一種寬容的心態。
終于發現自己真的是很容易滿足的人,以前一直以為,錢是永遠賺不夠的,自己永遠不會嫌錢多。現在經常對自己說,夠了,真的夠了,再多賺也只是銀行卡里的一個數字罷了。
最新的計劃是,想在海邊蓋一棟屬于自己的房子。地已經買好了,在老家那邊靠海的村子里,是通過熟人介紹買的一塊靠海的宅基地。建筑方案正在構思中。這也是小時候的一個夢想,如今我終于可以以一個建筑師的身份,親自為這個夢想,繪出房子的藍圖。
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
喂馬,劈柴,周游世界;
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怎么樣,是不是看的心里癢癢的。這種無需再為生活開銷而為錢努力工作的狀態,就是我們心心念念的財務自由。
等等,沒有反轉的故事不是好故事。上文的結尾實際是這樣的。
“財務自由的感覺,應該就是這樣的吧,我也不知道,一會兒還要坐公交車去公司加班,等著老板發工資交房租呢。”
我知道你肯定笑了,你大概也感受到了一股屌絲意淫的氣息撲面而來。好像財務自由這個詞兒,和普通的工薪階層距離十萬八千里。
那普通人有沒有機會實現財務自由呢?
答案肯定是有的。
02
什么是財務自由?
財務自由是這樣一種生活狀態——當你不工作的時候,不必為金錢發愁,你的財產性收入(也叫被動收入)能夠讓你維持較為體面的生活,你擁有足夠的金錢、時間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博多?舍費爾在《財務自由之路》中寫到:“我們追求財務自由不是因為崇拜金錢,而是因為不愿意做金錢的奴隸;不是為了享受奢華,而是為了讓自己和家人獲得舒適而有尊嚴的生活。”
財務自由用公式來表達是:
財務自由 = 被動收入 > 生活開銷
03
被動收入從何而來?
1、利息。存款的利息,是普通人最容易擁有的“被動收入”,但銀行的利率實在太低,跑不過通貨膨脹。
2、租金。假如你擁有投資性住房,出租出去,每個月有固定的房租,這就是很好的“被動收入”。
3、知識產權。通過出書獲得版稅,通過申請專利獲得專利使用費等。李笑來通過售賣知識的收入超過億元,包括寫書和《通往財富自由之路》專欄等。
4、有價證券。通過分紅或者長期增值獲利,包括股票和基金。
5、退休金。按時繳納社保和養老金,到退休以后可以按月領到一定數額的退休金。
6、捐贈。很多小說和影視作品中,有人會意外獲得巨額遺產,不過這種概率比買彩票還低。
04
體面的生活需要多少錢?
這一條因人而異,不同地域、不同階層、不同消費習慣的人會給出截然不同的答案,數額也會相差巨大。但萬變不離其宗的是——
自由 = 能力 - 欲望
如果你的能力不足以滿足自己的欲望,那自由肯定離你很遠;當你的能力超過欲望,那你就離財務自由不遠了;當你的能力遠遠超過欲望,那你就實現了絕對的財務自由。
所以我說,財務自由并非有錢人的專利。普通人賺的不多,但欲望低,開銷也少,只要擁有持續不斷的被動收入,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實現財務自由。
有專家測算,在我國達到財務自由的標準(考慮通脹因素)大致為:一線城市446萬元,二、三線城市297萬元,小城鎮149萬元。
也就是說,在小城市,我們至少需要150萬元的現金資產,才可以勉強用財產性收益覆蓋日常開銷。在大城市,這個數額保守估計在500萬,財經作者吳曉波給出的數字則高達2000萬。
05
普通人需要做些什么?
1、投資自己
年輕的時候不要想太多財務自由的事,找到適合自己的行業,踏踏實實的做下去,不斷提升職業技能,幾年時間工資收入翻倍并非難事。職務性收入雖然看起來不如“被動收入”美好,但是安身立命之本。
既然已經給自己貼上了“普通人”的標簽,就得認,別做那么多好高騖遠的假想。投資自己,就是在投資未來,長期來看,這是財務自由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把自己變成一個有價值的人,比什么都有效。
2、盡早理財
吳曉波說,現在已經進入新金融時代,金融的消費主權由銀行回到人民手上。“這是一種進步的力量,是一個屬于學習和年輕人的時代。”
父輩那代人大多只知早出晚歸的辛勞工作,省吃儉用把錢省下來存到銀行。現在呢,我們用手機下載理財APP,手機一點就可以買到貨幣基金,在靠譜的互聯網金融平臺輕松實現10%的年化收益率。金融早已不是專業人士的壟斷產品,人人都可以利用金融市場,讓錢生錢,用資產創造財富。
早一點學習理財,即使有失誤,也不會傷筋動骨,跌倒了很容易爬起來,總比中年時再折騰要省心。
復利的效應驚人,但因為收益率而差別明顯。2%的銀行定期存款利率、4%的的銀行理財利率,10%的P2P或者基金綜合收益率,還有巴菲特大神20%的投資年復利,這之間到底相差了多少呢?
同樣的10萬元本金,同樣的30年期限,最后的本息合計分別為18萬,32萬,174萬,2373萬,相差的可不是2倍、10倍,而是百倍。
巴神的20%,普通人大多難以望其項背,但是跳出銀行的的低息理財陷阱,通過學習實踐,達到10%的綜合理財收益率并沒有想象中那么難。所以說,理財這件事,還是越早越好,每一個當下都是開始的最佳時機。
3、適當負債
吳曉波說“中國經濟長期處于上升通道,財富的增長與泡沫化是共生現象。” 對普通人來說,僅僅依靠職務性收入遠遠趕不上通貨膨脹,辛苦賺來的錢,不知不覺間被侵蝕。
負債具有杠桿效應,可以幫助普通人放大已有財富。古人造字的時候,“債”這個字便是“一個人的責任”。在商業社會中,一個敢于負債的人,是一個敢于對未來負責的人。加上適度的杠桿,普通人的財產性收入會逐步提高,當這一比例逐步提高,一個人對職業的依賴就會越來越少。
做到以上三點,普通人距離財務自由的曙光也就不遠了。
END
我是亭主(點擊關注),簡書推薦作者,投資理財專題主編;
85后辣媽,坐標四線城市,白天上班,晚上碼字;
堅持原創,持續分享理財、個人管理類干貨,周一至周五日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