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刷到一條這樣的視頻:
母親讓站著的大女兒去叫醒床上睡著的孩子們,隨著拍攝者顫悠悠地轉著手機的視角,觀眾看到的是年齡一個比一個小的女孩被推著醒來,而最后醒的小孩是男孩,似乎是在炫耀自己生了這么多胎,終于生了一個男娃。
評論區都在陰陽怪氣,其中有條評論讓我印象很深,“大女兒叫念娣,二女兒叫盼娣,三女兒叫來娣……最后一個兒子叫皇帝。”這不像是生了幾個女兒,像是給自家兒子生了七八個奴隸似的。
博主不論是逢場作戲,還是真有其事,她都達到了目的,那就是熱度。這條視頻下的評論很多,激起的水花也很大。
而我,作為觀眾之一,看到這場鬧劇并沒有覺得多荒唐,反是陷入了一種苦澀的情緒。因為,我就是在這樣一種無比窒息的家庭氛圍中成長起來的。
一個女孩,不受重視,被看成是弟弟彩禮的置換品。
2
我其實很少會意識到我出生在所謂的重男輕女的家庭里,也不是說他們隱藏得多好,而是我比較粗神經,經常是很久之后才會意識到當時的那一句話,那一種行為于我而言意味著什么。
如果不是我在某一瞬間回憶著過去,我不會知道奶奶當初的那一句默念“你如果是個帶把的就好了”是什么意思;不會明白妹妹出生的時候家庭籠罩的那一股悲哀的氛圍地原因,甚至是會對我說“你怎么沒有招一個弟弟出來”的殘忍話語。
每當回憶過后,我都會很痛心,時常懷疑我的出生是不是本身就是一個錯誤,或者是卷進“我要是個男孩就好了,這樣媽媽也不用那么難過”的思潮。
誰能決定我的出生呢,除了所謂的家人,大概也從來沒有人在我面前指著我罵過不是個男孩吧,所以最傷心的還是親人刀。
我見過農村里太多的女孩在背著書包的年紀就要開始在河里洗衣服,準備家里人的三餐。大家都在高中的時候,她們已經嫁為人婦,洗手做羹湯,而她們的家里極有可能有個哥哥或者是弟弟娶老婆缺錢。
女孩子們就因為出生沒帶那“金貴的把”,被淪落為彩禮的置換對象。
憑什么他可以躺在沙發上看著電視,而她就只能在廚房做著一日三餐。
3
我以為女性的遭遇都是如此,直到我遇上了一個同性朋友,才發現原來女孩子也可以被很好地愛著,呵護著,原來她們并不需要用做了多少家務來換取家人的一絲憐愛。
這個朋友是獨生女,從小就在蜜罐里面長大,是家里的小公主。同她聊天,我能感受到她的言語間都透露著一股我不曾擁有過的自信。
我從小就被家里人打壓習慣了,他們老是說我丑,說我懶,說我三十歲都沒人要,所以我一直都很自卑,說話畏畏縮縮,看人也不敢正眼看,像是陰溝里的老鼠。
而她和我很不一樣,她從容自得,帶著家人支持的底氣。
所以,家庭氛圍真的可以由內而外地影響著一個人。我時常想要是我出生在這樣的家庭里,那會不會也變得和現在不一樣?
我本以為我和她做不成朋友,因為世界觀不同,但意外的,我們成了很要好的朋友。她從來都沒有看不起我,而是帶著尊重,覺得我遭受了不該的境遇,她很包容我,也愿意分享一些我從沒聽過的事跡。
也正是她讓我從噩夢中驚醒,性別本不是我能決定的事情,而我的家人用這拙劣的借口把我捆綁了十幾年,他們根本不在意我的感受,也無所謂我的處境,他們需要的只是一個聽話的拖把,洗碗布,還有一份可觀的彩禮錢。
我不能決定自己開局如地獄的出生,但我也不是提線木偶,只能遵從他們的意志,我有我自己的思想;沒有人關心我的喜怒哀樂,但我在乎。我想過屬于我自己的生活。
4
之前看過知乎關于如何愛一個人的回答,大意是:買自己愛吃的,有營養的食物,去過健康,早睡早起的生活,把自己當成孩子來養,養得白白嫩嫩,可愛天真。
似乎有些跑題,但仔細想想,愛一個人的前提不就是愛自己嗎?能夠愛好自己,認真地過好每一天,而不是在自怨自艾中度過自己的人生,其實這就已經很好了。因為過去的不再來,而現在就在腳下。
曾經的歷史抹去了很多女性的蹤跡,讓人們誤以為偉大的成就都是男性所創造,但事實證明就算女性一直處于被壓迫的地位,也有不少女性豪杰掙脫了歷史的桎梏,讓其流芳百世。
親愛的女孩,我想說的是,你生來就璀璨而不平凡,愿你如聶魯達的詩歌所言:
“你新生的嬰兒,獲得了滋養。”
生而為女,不必感到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