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走馬燈
走馬燈古稱蟠螭燈(秦漢)、仙音燭和轉鷺燈(唐)、馬騎燈(宋),中國特色工藝品,亦是傳統節日玩具之一,屬于燈籠的一種。常見于除夕、元宵、中秋等節日。又叫跑馬燈、串馬燈。由毛竹編織成馬頭,馬尾;系在身上糊上顏色鮮艷的紙,如今已由絲綢取代。在過去,走馬燈一般在春節等喜慶的日子里才表演,由二十來位11—14歲小孩組成,邊跳邊唱,根據節奏快慢形成不同陣勢,有喜慶、丁財兩旺、五谷豐登的寓意。 燈內點上蠟燭,燭產生的熱力造成氣流,令輪軸轉動。輪軸上有剪紙,燭光將剪紙的影投射在屏上,圖像便不斷走動。因多在燈各個面上繪制古代武將騎馬的圖畫,而燈轉動時看起來好像幾個人你追我趕一樣,故名走馬燈。走馬燈內的蠟燭需要切成小段,放入走馬燈時要放正,切勿斜放。 由于走馬燈仿佛幾個人在你追我趕,也用來比喻來往穿梭不停的事物。在日本傳統文學中,走馬燈是夏季的季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