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落葉》文集里第?231?片落葉,希望你能喜歡,不為別的,只為這份堅持。
今天中午看了一期竇文濤主持的“圓桌π”,聊的是否應該走出舒適圈。
舒適圈這個概念已經存在不少時候了,其實一直以來,我自己是傾向并實踐不斷地走出自己的舒適圈,試圖讓自己始終保持一種不舒適感,保有一種危機感。
但我并不堅持每一個人都應該且必須走出自己的舒適圈,因為我覺得任何東西都應該是由內而外,自發自動而行的,不能強求,也不能將自己認為是對的東西強加于他人。如果一個人愿意走出自己的舒適圈,那肯定是好的,但如果一個人愿意一直呆在他的舒適圈里,開心就好,也沒什么問題。
不過今天在節目里,聽到竇文濤說的一個觀點,如果一個人始終呆在他的舒適圈里,那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舒適圈是在不斷縮小的。
所以說,一個人還是需要不斷地或定期地去嘗試走出自己的舒適圈,先不說能否成功,至少能讓自己保持一種警醒的心態,而不會象溫水里被煮的那只青蛙一樣,等到有一天想要動彈的時候才發現,自己已經不存在于這個世界上了。
很多人不敢或者不愿意走出自己的舒適圈,其實多半是源于對于未知領域的一種恐懼,這也是人的一種本能,對于未他自己未知的東西總是感到害怕。害怕走出自己的舒適圈就再也回不來了,如果成功了還好,那萬一要是失敗了呢?我們總是習慣在做任何事之前,患得患失,思前想后的。
我覺得,凡事都會有利有弊,有得有失。但我們并不能有很充分的理由說服其他人走出他的舒適圈,因為你也無法保證他走出來的結果會是什么樣的。今天也是在節目里,聽到竇文濤說的他的一個小方法,那就是跨出舒適圈的步子不要邁地太大,一次就邁出一小步,每次就挑戰一點點,將自己舒適圈的邊界往外擴展那么一小圈。
這其實就類似于現在說的比較多的“微習慣”,養成一個好習慣的傳統方法是要求自己每天看20頁書,每天背30個單詞,先堅持21天,這種方法不是說不行,只是成功率并沒有太高,即使成功了,先不說是否就能“習慣”地堅持下去,這個過程本身就相對比較苦痛一些。而微習慣,會讓你每天先從看一頁書,背1個單詞開始,慢慢地,自然而然地,一點一點的將量加上去。
同時,今天聽到的另外兩個觀點,也很有觸動:
我們根本沒有必要去考慮成功還是失敗的結果,因為我們都只是普通人,我們來到這個世上,并不是為了追求完美,而是為了經歷。只要把自己想嘗試的都嘗試了,經歷了,體驗了,努力了,結果是什么,又有什么關系呢?
當我們不知道怎么走出自己的舒適圈時,那就沉下心來,專注于自己當下的工作,也就是自己用以謀生的職業,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不管身處什么樣的環境,承受多大的壓力,忍受著多大的委屈,都能扛得住,這個過程或者說這份經歷,又何嘗不在走出自己的舒適圈呢?
作者簡介:14 年測試 + 11 年項目管理 + 11 年團隊管理 = 一個測試老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