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喜歡把一個人的成功完全歸咎于勤奮上。古訓有: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勞一分才。少壯不努力,老大徒悲傷。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為了說明成功完全來自勤奮,我們總是拿古代“頭懸梁,錐刺股”,“鑿壁偷光”等古人勤奮的例子,來說明成功完全依賴勤奮。
把勤奮看作成功的唯一條件,是中國教育的一大敗筆。在今天的學校,一些成功科學家的明言依然作為學生的座右銘貼在學校的教室里。幾乎所有的成功人士,都把勤奮看作是成功的最主要的條件。
雖然勤奮能彌補不聰明,但是,一個不平常的人,勤奮并不是成功的唯一條件。一位成功者除了勤奮之外,還要有良好的天賦和對某一事業的興趣和愛好。愛迪生說:“天才那就是1%的靈感加上99%的汗水。但那1%的靈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重要。”對于愛迪生的名言,我們的教育家在東方教育理念下,往往只看重強調勤奮的一句話,而對于后面強調天賦和興趣的一句話,則因為不符合我們的教育理念,而“揚棄”掉了,我們夸大了勤奮與成功的關系。
韓愈的“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這句話還算比較科學。事實上,僅有勤奮并不能保證成功,實際工作中太需要思維了,知識、能力、勤勞是成功的基礎,是很多人所具備的,但是成功的人非常少,所以并不是有了知識、能力和勤勞就能夠成功,還需要思維和智慧。
戰國時,齊國的田忌很喜歡與王公大臣玩賽馬,卻因自己的馬匹不如別人而經常輸。原來,田忌的馬上、中、下三等都比對手的馬差一些,若對等相比,田忌肯定全輸。
田忌的賓客孫臏對田忌說:“先生既然這樣喜歡玩賽馬,我可以設法贏過對方。”田忌一聽非常高興,也非常相信孫臏,就與齊王和諸公子大臣下千金賭注來比賽馬。
待到開始比賽時,孫臏就對田忌說:“先用我們的下等馬與對方的上等馬比,再用我們的上等馬與對方的中等馬比,最后用我們的中等馬與對方的下等馬比,肯定能勝。”田忌就遵照孫臏之言而行,三局比賽下來,結果田忌以一負二勝贏得了對方。
在馬匹、技術、騎手等條件均無改變的情況下,孫臏只是巧妙地改變出場次序,結果在整體處于劣勢的情況下卻取得了勝利。可見,思考比勤奮更重要。
“賣力地去做事,不如聰明地去做事。”這句話是一個常識,但很少被實踐。大部分的人仍舊認為,在工作量與成功之間存在著一種直接的聯系,你所投入的人力、物力和精力越多,你獲得的成功就越多。其實,這種觀念需要改變。
成功人士不會賣力地去工作,他們會在行動前進行思考,即他們是主動思考,而非僅僅處于被動。所以,工作中不要光去做事情,坐下來想一想。如果你不能讓出些時間去思考、制訂計劃、安排優先順序,你的工作就會變得更加辛苦,同時你將不能享受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所帶來的收益。記住:有才干,還要會巧干。每個人在做任何一件事之前,都要先思考如何做好一件事。
善于思考的人,容易成功,容易致富。在浙江流傳著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二十年前,兩個青年一起開山,一個把石塊砸成石子,賣給建房的人;一個直接把石塊運到碼頭,賣給杭州的花鳥商人,因為這里的石頭總是奇形怪狀。三年后,后者成了村里第一個蓋瓦房的人。后來,村里人開始種果園。他們那里的梨不僅產量高,而且汁濃肉脆,深受國內外客商的歡迎。那個第一個蓋起瓦房的年輕人,這時卻賣掉果樹,開始種柳,并用柳條編筐。因為他發現,來這兒的客商不愁挑不到好梨子,只愁買不到盛梨的筐。幾年后,他又成了第一個在城里買房,并做起服裝生意的人。可見,腦袋決定口袋,發財的機遇對每個人都是一樣的,只是聰明的頭腦善于抓住商機而已。
思維指導行動,行動導致結果,只有正確的行動,全力以赴的行動,才導致正確的結果(成功)。成功必然來自于人們的正確思維。不同的事情、不同的問題,往往需要不同的思維方法去解決。正確的思維能夠升華生命的意義、收獲理想的果實、享受快樂的智慧。在很大程度上,正確的思維就是成功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