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宏剛
盛唐大詩人李白(701年——762年)跟謎一樣吸引著后世學者的廣泛關注。
大文豪郭沫若先生曾在《李白與杜甫》一書里交代過李白的家世,他指出:李白父親名叫李客,是活躍在巴蜀一帶的富商,同時也是一位深藏不露的俠客和隱士。并且,李家的人丁非常興旺,李白有11個哥哥,李白因為是李家第12個男孩,因此,他也被稱作“李十二”。
在當時,李家的商業規模和經濟實力相當顯赫,在長江上游和中游分別開設了一個莊口,莊口類似于現代的物資交流中心,是集散、銷售和批發貨物的商貿場所。
李家開設莊口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把巴蜀一帶的產品,比如,蜀錦、蜀繡、竹雕等特產運往吳楚等地銷售,另一方面,又可以把吳楚一帶的產物,比如,茶葉、絲綢、瓷器等特產運銷到巴蜀。
據說,李白家族在輝煌時期,家產十分雄厚,可以媲美巴蜀一帶的另一個豪門——武家,也就是武則天的家族。
從李白家世可以看出,李白是名副其實的“富二代”,家里從不缺錢花,并且,他是兄弟中年齡最小的,上邊有11個兄長替李家做頂梁柱,因此,家族的任何事情,完全用不著李白去操心,他在青春年少時,除過游山玩水,似乎沒有其他事情可做。
出生在富貴之家,李白在小時候有任何愿望,他父親都可以滿足他。李客早年忙于經商,沒有學到多少文化知識,所以,他對小兒子李白寄托了很大希望,從5歲開始,李客就為李白聘請了私人教師,專門來教授李白讀書識字。
李白由于天分很高,在學習上的進步非常神速,差不多是一年一個臺階,到15歲時,他已經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詩人,他的私人教師覺得自己的文化水平已經無法再教李白,于是,他就給李白建議,應該離開家鄉,去拜訪更有名的老師來學習。
從15歲離家出走之前,李白還學習了3年劍術,相傳拜在了盛唐第一劍客裴旻門下,但沒有確切證據。李白學習劍術的目的有兩個,一是學一些基本武功,以便將來行走江湖時防身之用。二是李白打算學好一身功夫后,在將來可以保護李家的財產安全和人身安全。因為李家是當地的豪門富戶,經常有大盜、山匪打他們家的主意,李家不得不長期雇傭一些會武功的江湖人士做保鏢,李白正是看到這些狀況后,認為自己已經是男子漢,應該為保護家產和家人貢獻一份力量,所以,就學了劍術。
李白曾寫過一首著名的五言古詩《俠客行》,前四句為: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據著名學者、李白研究專家安旗先生在《李白縱橫探》里說,詩句里的“趙客”應該是李客,是李白向父親的致敬和贊美。李白擔心使用父親真名會引起麻煩,就托用了“趙客”。
受父親影響,李白從18歲開始,隱居在距離家鄉不遠的大匡山,一邊跟隨幾名高人讀書、練劍,一邊潛心悟道。這樣的日子過了6年后,李白認為自己學有所成,準備下山。
于是,在724年,23歲的李白正式踏上江湖,開啟了游山玩水之路。
一些人會覺得納悶,像李白這樣才華橫溢的人,為何不去參加科舉考試,謀取一個一官半職,在仕途上大顯身手呢?
實際上,不是李白不想參加科舉考試,而是因為他沒有資格。
唐朝是一個看重出身背景的朝代,按照“士農工商”進行等級排位,商人的地位在古代眾多行業里排在末位,地位很低,并且,朝廷明確規定,商人以及商人的子弟沒有資格參加科舉考試。所以,想通過科舉考試來進入仕途,李白沒有資格。
但是,李白自小擁有雄心壯志,科舉考試的大門向他關閉后,他只有依靠其他途徑來進入仕途了。否則,對他這樣一名七尺男兒來說,無法實現人生抱負的話,精神上是十分苦悶的。
李白的做法就是結識朝廷中的高官,甚至不惜降低姿態做上門女婿。他一生總共經歷了四次婚姻,第一次婚姻和第四次婚姻都屬于“倒插門”。
26歲時,李白第一次結婚,首任妻子是唐高宗時期的宰相許圉師的孫女許氏,據歷史記載,是由著名詩人孟浩然促進這門姻緣的。李白跟許氏共同生活了10年左右,這段婚姻最后以許氏病逝而告終。
李白第四任妻子是武則天時期的宰相宗楚客的孫女宗氏,當時,李白已經50歲,而宗氏才20歲。
兩人年齡相差很大,身份差距也很大,并且,此時的李白,因為長期揮霍無度,導致生活捉襟見肘,宗氏之所以能看上李白,一是因為她跟李白有共同信仰,也是一名狂熱的道教徒。二是宗氏非常仰慕李白的才華。所以,他們沖破了許多世俗觀念,結為伉儷。
755年“安史之亂”發生后,李白已經走到人生晚年,在生活上相當凄慘,根本原因是他參加了永王李麟的“東巡”,永王兵敗后他受到牽連,被判罪流放到夜郎(今貴州桐梓),妻子宗氏為營救他,四處打點關系,幾乎花去了家中所有錢財,李白才被赦免,一下子讓他們的殷實之家即刻陷入一貧如洗的境地。
762年春,李白患上重病,預感到自己不久要離開人世,為了不連累妻子,他就逼迫妻子宗氏去廬山做尼姑,他則帶上自己的一沓詩稿,準備南下到金陵城去投靠自己的堂叔李陽冰,想請求堂叔為他出版詩集,因為在此時,李白太窮了,家里已經揭不開鍋,根本湊不出出版詩集的費用。本年夏季,當李白把自己詩稿親手交到李陽冰手里后,他一下子覺得了無牽掛,寫完絕筆詩《臨終歌》不久,他便與世長辭。
通過簡單了解李白的一生,可以發現,李白除過在742——743年做過一年多唐玄宗的御用文人,領取過一些俸祿之外,在人生其它時間,他幾乎沒有做過任何工作,他的所有花費,實際上全是依賴自家的家底非常雄厚,他才可以長期不缺錢花,用不著去工作。如果他的父親不是富商,李白恐怕很早就得自謀出路、自力更生了。
但是,李白并不是一名揮霍無度的公子哥,他更像一名扶危濟困的俠客,他的大部分錢財實際上都接濟了朋友,以及那些素不相識的窮人。錢的主要去向李白在他的散文《上安州裴長史書》里有明確交代:曩昔東游維揚,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萬,有落魄公子,悉皆濟之。
可見,正是李白古道熱腸,他的錢財才會散得特別快。從側面也能看出,李白的家底確實很豐厚。
李白為人豪爽仗義,喜歡結交朋友,這些性格特征完全能從他那些豪放大氣的詩歌中看出來。每當哪個朋友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李白都會伸出援助之手。跟所有朋友一起吃飯、喝酒、游山玩水時,李白從來都會搶著買單。
所以,李白縱使非常有錢,他的家底再豐厚,也經不住他到處散錢,到處用錢助人為樂。他在晚年生活窮困潦倒,跟他前半生沒有規劃好如何花錢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