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我的村莊一直在改變,改變最大的地方,還要數村莊西口了。村莊距城區大約十公里,城區的主干道直直地通到村莊西口,雙向四車道加兩側輔道再加四個綠化帶的配備,是我們祖輩和父輩不敢想的。最引人矚目的,是路北崛起的座座廠房。
? ? ?三年前,村莊西口還是一片農田,小麥、玉米、大棚甜瓜蔬菜和露天芹菜們,輪番在這片良田上演壯麗或凄婉的樂章。種小麥玉米的刨去投資后,維持溫飽之后略有節余。種蔬菜甜瓜的,收益高低要視氣候和市場行情而定。村里人多地少,傳統的種植模式維持鄉親們的溫飽尚可,要過上好日子就不能光指望土地了。
? ? ?前兩年,這塊土地的北邊一半被征用了,新開拓這條筆直寬闊的公路。路北有幾個村莊的土地,都被征用了,新建了標準化廠房。路邊的一排廠房里,去年引進了一家海綿生產企業,剩余的尚且空置著。
? ? 在公路南側,依然是田地。這塊土地地勢高,已經在這里靜靜地佇立了數百年、上千年,這里的泥土被無數粗糙的手掌撫弄過,也養育著我們祖祖輩輩。如今,這里依然是小麥、玉米、甜瓜、蔬菜們的大舞臺。只是,鄉親們從土地上獲得的收益依然微薄。
? ? ?在路的兩側,白墻藍頂的廠房和綠意盎然的田地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從左側到右側,從田地到工廠,論地理位置只隔著一條馬路,論歷史變遷只相隔兩三年。但通往工業化城鎮化的路,我們已經摸索了幾十年,也曾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 ? ?我的村莊最早引入的工廠是一家造紙廠,那是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造紙廠是高污染企業,當時還沒有項目環評、排放指標監測之類的概念,那造紙廠就在村莊南頭生產,東側緊靠著排水溝。生產廢水直接排入村南的排水溝里,一條溝流滿了,就溢到另一條溝里。廢水臭味刺鼻,村莊漸漸地就籠罩在臭味中了,后來,我們的甜水井里的水漸漸有了咸澀味。村子里有不少人在造紙廠打工,鄰家的女兒也在那里打工,有時上白班,有時上夜班。有一天晚上,我們被鄰家一陣激烈的敲門聲驚醒,才得知鄰家的女兒上夜班時被機器削掉了指頭。血淋淋的痛。隨著污染加重,鄉親們憤怒了,到廠子里討說法,到鎮里區里反映。那家造紙廠開辦了幾年之后終于關閉了,但污染遺留在我們的土地上。家里有一塊地緊鄰造紙廠排水溝,地南高北低,北頭有一段被污水淹沒了。后來,污水退去,土地上留下了大片的白漬。祖父用?頭一點一點開懇出這塊地,種上棉花,但是一連多年都長勢很差。直到如今,那家造紙廠破壞環境式的發展留給我們的傷未好、痛還在。
? ? ?據說,我的村莊已經被列入示范鎮建設長遠發展規劃,數年之后要建成新型農村社區。隨著時代的發展,我的村莊與許多村莊一樣,避無可避地面臨著工業化進程,更準確地說,是新型城鎮化進程。在深刻的變革中,鄉鄰們陷入了思維矛盾中,既盼望離開土地,又擔心失去土地,既渴望用土地換取一份保障,又生恐保障不踏實。
? ? ?田地在左,工廠在右。新型城鎮化歸根結底不是建設高樓大廈,不是圈地建廠,而是人的城鎮化,需要建立一種文明健康可持續的發展機制。我的村莊要發展,田地和工廠缺一不可。耕地保障父老鄉親和更多的人有飯吃,近在咫尺的工廠讓鄉親們能在家門口打工。如何使得田地與工廠左右平衡,如何使得兩者相互支持互為促進,慣常的思路就是引進勞動密集型企業,培育農產品深加工企業,這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我的村莊通往新型城鎮化的路還很漫長,我們還在探索,還在跋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