衷心的感謝,真誠的贊美……這些都需要有一顆感恩的心就可以做到。而對生活中的一切有保持保持熱愛的能力,是每個人此生的必修課。
熱愛生活,熱愛工作,對一些細微的事情仍保持熱愛才能繼續勇敢熱烈的活著。
當有一天,有人夸張而不失真誠的贊美Ta所看到的一切,你大可不必耿耿于懷,這個人也許活得最通透且真性情。
我們被教育要講究含蓄,講究內斂,也受周圍環境的影響,不敢輕易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尤其在成年以后,變得越來越不會表達,不敢表達,甚至神經變得麻木,不再對美好的事物有起碼的敏感度。感受不到所處環境的犀利或是溫和。即使感受到了,也會裝作若無其事,容易盲從,富于羊性。
對于幸福和痛苦的感受反應遲鈍,不是我們想要的樣子。保持熱愛,積極向上,這些看起來能給人以鼓勵的話語,做起來卻猶如登天一樣難。
人們越來越不容易快樂,積極的情緒也越來越少,對任何事物都提不起興趣,熱愛事物的能力也逐漸減弱。
那么問題來了:我們為什么不容易快樂。是因為快樂太難嗎?是因為快樂的成本變高了嗎?是因為快樂只屬于那些看起來比我們優秀的人嗎?答案是都不是。
我們越來越不容易快樂的原因歸根結底就是:我們容易受周圍環境影響,以至于漸漸失去了自主判斷的能力而不自知,而且這種影響是串聯起來的。比如,你的通訊錄好友刷到了一個令人情緒低落的短視頻,大數據將會把該短視頻發送給其其他好友,當然也包括你在內,而如果你堅持看完后會發現,大數據會不斷輸送類似的內容給你,也會延伸到你的朋友家人。因此我們很容易被不好的情緒所控制,并且不能擺脫這種使人emo的情緒。
同理,如果有一個人莫名對你表現出惡意。你就會想為什么他會對你不友好,為什么不是對其他人,偏偏就選中了你,進而思考自己是不是哪里做錯了,是不是不值得被善待……或者會出現另一種情況:會很生氣,會找對方理論,想以同樣的方式還回去……不管怎樣,這件小事慢慢發酵成了不小的事情,這時候不僅僅會影響你一整天的心情,有可能還會影響你一周甚至更長時間。殊不知,這其實就是你被壞情緒控制了的結果。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里面有一個新詞很吸引我,就是“反控制”。當我們不能擺脫壞情緒的困擾時,試著去反控制它,比如,你碰到的那個對你有惡意的人在當下來說已經過去了,并且沒有給你帶來實質性的傷害,不如試著拋棄它,不再理會它,去專注于當下要做的事情,如果當下正做的事(哪怕只是一件很小的事)能帶給你成就感,你的大腦會分泌出多巴胺,自然而然的也會將那些困擾你的壞情緒拋到九霄云外。
生活中,不能一直一帆風順,但以怎么樣的心態去面對它就取決于我們自己。當你感到你的觸感神經變得越來越麻木不仁時,不妨試著去這樣處理問題,久而久之,你處理消極情緒的能力越來越強,也會活的更灑脫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