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
做選擇。
人的一生由各種各樣的選擇構成的,你現在擁有的生活,從事的職業,維護的人際關系,組建的家庭,幸福指數等都是由之前的選擇決定。
很多人都隨波逐流,在選擇面前根本沒有進行深度思考,人云亦云,或是環境和家庭所迫,很少有人去詢問自己的內心,根本不知道是不是自己想要的選擇。
只要你愿意,選擇權完全可以掌握在自己手中,自己的生活自己做主。
很多人說這是一句空話,因為他們覺得在現實面前個人的力量非常渺小,不得不做出違心的選擇。
但我覺得不是,隨意的選擇是因為很多人是養成了妥協的習慣,在沒有經過努力前就輕易的否定了自己,習慣了被動選擇的舒適感,不愿走出自己的舒適圈。
如果換一種思維,反過來思考——先努力后再去做選擇,你會發現選項比之前多很多,并且你也擁有了主動選擇的能力。
無法選擇的選擇
從你出生那一刻,上帝就為你做了一次選擇——選擇了你的家庭。
這是最重要也是最不重要的被動選擇,坦然接受就行,因為這是人類無法掌控的。
從出生到成年之前,很多選擇都是父母幫我們做的,我們根本沒得選。
嬰幼兒時期,吃什么,穿什么,玩什么,和誰玩,自己幾乎沒法選擇,都是由父母的意愿和圈子決定的,因為我們沒有獨立意識,沒得選,我們認了。
到了入學的年紀,上哪個幼兒園也是父母決定的,上哪個興趣愛好班我們貌似也沒什么發言權。
讀什么書,看什么動畫片,同樣也是父母幫我們選的,或是父母在網上,朋友那,老師那聽來的建議。
不是我們喜歡才會去看,而是看了才知道是否喜歡,而且父母給出的選項很少,迫使我們不得不在里面挑一個。
但很可能你真正喜歡的并不在選項里,只是父母不知道罷了。
從小學到高中,隨著接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心智的成熟,選擇意識也越來越強,很多事情都可以做出自己的選擇了:買什么衣服,吃什么菜,交什么朋友,讀什么書,看什么電影等。
其中最最重要的選擇將決定著你未來的選擇能力的強弱——是否選擇努力。
如果你選擇了努力學習(不一定指學校的學習),人生的平臺會越來越高。
小升初,初升高,在中國的教育制度下,分數決定著一切。
選擇努力學習就意味著考高分,高分意味著可以進重點學校,重點學校意味著高水平的老師,先進的教育方法,優秀的同學,優質的學習資源等,最重要的是有更大的機會考入全國重點大學。
如果你選擇不努力學習,以上所有的優秀與可能性都會與你無關,在同一年齡已被甩掉了幾條街,之后想再追趕將要付出成倍的努力。
俞敏洪說:一個人的優秀并不是因為你考上了北大就優秀了,并不是因為你上了哈佛以后就優秀了,也并不會因為你長相顯得更好看而優秀,一個人真正的優秀的特質來自于內心想要變得更加優秀的那種強烈的渴望和對生命的追求的那種火熱的激情。
正是這種激情背后的努力,讓他從受人嘲諷的農村娃,成為了身價百億的大富豪。
在他被人嘲笑不會說普通話,英語發音不標準,讀書少,見識短淺時,他也自卑過,傷心過,但他并沒有選擇逃避,而是選擇了努力追趕——生病休學那年,在醫院讀了近800本書,就是很好的證明。
也許你做不到俞敏洪那樣成功,但可以選擇向他學習——選擇奮起直追。
沒有能力的選擇
很多時候不是不想選擇,而是沒有能力做選擇。
高考之后,迎來了人生的一次重大選擇——大學和專業。
這個時候絕大部分人是沒有能力進行選擇的,回想一下自己的經歷,當初填寫志愿的時候是自己做的選擇么?
肯定不是!
要么是父母希望你今后去哪個城市生活,去哪個公司上班,然后幫你做出選擇;
要么就是親戚朋友,哥哥姐姐或是老師建議的,很多人在進大學前根本不知道所選的專業是干什么的。
稀里糊涂去了一座陌生的城市,走進了一所充滿期待的校園,住進了一間不大不小的宿舍,認識了幾個無話不談的終身摯友。
這個沒有能力的選擇或好或壞,但這種沒有能力的狀態即將終結。
此時,你仍可繼續選擇努力,并且選擇的能力將會越來越強。
大學是個自由的小社會,作為成年人的我們已經有能力選擇規劃未來的人生。
不喜歡本專業,可通過努力學習獲取換專業的機會;
喜歡本專業,可努力深造,讀研讀博甚至出國留學;
愛好交際,可以參加各種社團擴大人際圈并增強影響力;
想創業,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共同奮斗;
沒有想法的,當然可以選擇在宿舍通宵打游戲,曠課,睡懶覺。
人生走的每一步都算數,是否選擇努力,也將決定你會走向何方。
隨大流的選擇
有的選擇不是自己想選的,而是別人覺得應該選的。
1、就業選擇
很多畢業生在投簡歷時都會征詢身邊同學,朋友,家人或老師的意見;
或是看到同學都在投那家公司,自己也投了;
或是父母已經幫我們安排好了;
或是有親戚在那家公司而前去投奔。
很少有人,在做選擇之前,刻意的去增加自己選擇范圍,然后再進行分析對比。
對公司的待遇是不是真的高,前景是不是真的好,是不是真的適合自己都懶得去了解。
選擇之前的不耐煩,將在選擇之后帶來無窮無盡的麻煩。
入職后,假若覺得這家公司真的不好,不適合自己,這時最少也已過去了三個月,同時也喪失了一次機會成本。
如果在選擇前花三天時間仔細研究一番,就不會有三個月的損失了。
跳槽也一樣,不要因為有朋友在那家公司,或是親戚推薦,然后就跳了。
做選擇前一定要做全方位的分析,因為選擇一方的同時拋棄了另一方給你的機會。
人的一生中機會成本是有限的,所以每次重大的選擇一定要謹慎。
2、伴侶選擇
這個問題上有的人真的是很隨意,父母逼婚,親戚催婚,有的人擰不過去了就隨意找了一個人結婚生子了。
伴侶,孩子,是你一生中最重要的人,怎么能如此隨意呢?
明明是有能力選擇的,為什么偏偏要相信到了年紀就要結婚,不結婚就是不孝,找個人湊合的過總比一個人過強這些鬼話呢?
夫妻感情不和,家庭矛盾激烈,他們會出來幫你負責么,不會!
感情方面的事,自己做的選擇自己要負責,別人幫你做的選擇自己也要負責,為何不自己選擇呢?
很多人想不通這個道理,是因為潛意識里覺得選擇是很復雜的事情,天生有抵觸心理,習慣了別人幫自己做選擇,自己只剩一副沒有靈魂的軀體在世間行走。
3、生活選擇
讀一本書,隨意看到一本就讀,從不評價是否值得去讀;
看一部電影,打開APP看到首頁推薦的就點進去看,從不評估是否經典;
買一件衣服,看網上主播說是爆款且下單打折,從不考慮自己是否真的需要;
搶馬桶蓋子,看同事朋友都在瘋搶日本馬桶蓋,從不想想自己是否用的習慣;
貸款買車,羨慕同事都開車上下班覺得自己也應如此,從不去想自己是否只是為了面子。
一本爛書,一部臭電影,一件不需要衣服,一個用不習慣的馬桶蓋,一輛負擔不起的車,這些浪費了自己的時間,金錢,降低了生活幸福指數,歸根結底都是隨意選擇惹的禍。
哪怕在做這些選擇之前讓自己認真分析思考5分鐘,都會留出更多的時間和金錢做更有意義的事情。
如何增強選擇能力
李笑來說:學習學習再學習。
而我想說:選擇選擇再選擇。
前提是選擇努力,努力提升自己的選擇能力。
1、增加選擇范圍
有時我們總會聽到別人說:我沒得選了,不得不這樣選。
其實這里面存在一個誤區,在選擇之前已將自己困在一個很小的選擇范圍內,當然就沒得選了。
有的人認為自己學歷低,沒有背景,就不得不選擇去工地上搬磚,靠體力賺錢。
但其實還有很多選擇他們沒有想到,比如可以網上報個成人教育,考個成人本科,然后再考專業證書,去大公司應聘。
一開始就覺得不得不,把自己的思想封閉了,無形的縮小了選擇的范圍,同時放棄了選擇的權利。
有意識的去增加自己的選擇庫,然后在庫里面進行比對分析,一定會找到一個更優的選擇,肯定優于不得不的那個選擇。
2、提高選擇標準
隨意選擇的背后是沒有標準,而篩選思維的背后是:提高標準。
大多數事情的選擇是有好壞標準的:
讀什么書,可以去豆瓣看下評分,只看評分高的;
看電影,可以先看影評,簡介,導演,只看經典的;
選公司,要評價行業怎么樣,老板怎么樣,前景怎么樣,挑有發展前景的;
選伴侶,要提高道德標準,文化水平,了解家庭背景,要選適合自己的。
不要為了湊合或差不多就輕易做出選擇,凡事做選擇時,都要提高標準。
3、掌握主動權
不要因聽說,他說,網上說,父母說,朋友說,專家說,而輕易做出選擇。
選擇的主動權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毛主席在《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第四章寫道:“一切戰爭的敵我雙方,都力爭在戰場、戰地、戰區以至整個戰爭中的主動權。”
選擇也是如此,要想過上自己的想過的人生,贏得勝利,就要在人生的各個十字路口主動的進行選擇,才會到達想去的目的地。
像鍛煉肌肉一樣鍛煉自己的選擇能力
很多人可能記不起自己曾經做過哪些選擇,好像自己從未選擇過,其實不對,人不可能不做選擇,只是當初做選擇時,沒有思考,沒有篩選,沒有標準。
其實,這也是一種選擇,而且是很糟的選擇,但只要你稍微努力一下作出的選擇肯定會更好。
隨意選擇的人生不值得過,刻意選擇的人生更精彩。
我是思考脫貧,行動中的思考者,為擺脫思想的貧乏而思考。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我!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