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說一篇文章“有料”,無非是說這篇文章表達了有價值的思想、觀點和信息,能讓你受到啟發,引發思考,產生共鳴。文不對題的標題黨,華而不實的詞藻君,往往不屬于“有料”的范疇。
若按此標準,是不是大部分人都覺得自己寫的文章很有料?答案是毋庸置疑的,但為什么你寫的往往沒人看?
你也許會說是標題沒起好,但標題吸精就能保證別人看你的文嗎?標題黨會讓人反感,何況點擊標題和真正的看不是一回事,這里討論的是后者。
你還可能會說是文筆不好。只舉一個例子你就可以暫且把它放一邊。看看簡書首頁的熱門文章,都是文筆很好的文章嗎?未必!“有料”才是王道。
簡潔樸實而有邏輯的語句,比繁復華麗卻毫無章法的表達,更易于理解。精心的修飾之于清晰的結構,就好比化妝之于素顏,要好看,根本還在于底子。
這個底子就在于,讀者是否能從你的文章中毫不費力地獲取你的“料”。
最近啃完《金字塔原理》,其中有段話真是醍醐灌頂。
文章不僅應該做到能清楚地表達你的思想觀點,而且能讓讀者在接受你的觀點的過程中感到愉悅
反觀我們自己寫的文章,能清楚表達你的觀點嗎?能讓讀者在接受你觀點的過程中感到愉悅而不是很費力氣嗎?我們通常的做法是把自己思考的過程和結果未經邏輯梳理就原樣輸出,自認為讀者看得明白,或一廂情愿地認為讀者愿意花時間去理解。事實卻并非如此。如果不是寫給自己看的文章,都應該站在讀者的角度,讓觀點易于理解,快速吸收。
盡管做起來不容易,但有幾種方法能提供幫助。
1.講故事
讀者在看你的文章時,頭腦中已經存在許多雜亂、零散的思想,其中絕大多數都與你文章討論的主題不相關。如果讀者事先并不確信會對你的文章感興趣,要想讓他專注于你提供的信息,對讀者而言將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讀者只有在感受到強烈的吸引力時,才會愿意暫時放棄其他思想,專注于你提供的信息。因此,你必須想辦法使讀者輕易地拋開其他思想。為達到這一目的,有一種非常簡單的方法,即利用未講完的故事所產生的懸念效果。舉個例子,假如我對你說:
“深夜,兩個愛爾蘭人在一座古怪的城堅中相遇……”
不論你在讀這句話之前在想什么,讀完這句話后,你的注意力就會緊緊地被我吸引住。這就是你在文章的序言要做到的。你應當通過向讀者講述一個與主題有關的“故事”,引起讀者對該主題的興趣。“懸念,新奇、與讀者本人相關”都是為了激發讀者興趣。
每一個好的故事都有開頭、中間和結尾,相當于先介紹讀者熟悉的某些“背景”,說明發生的‘沖突”,并由此引發讀者的“疑問”,然后針對該“疑問”給出‘答案”,“答案”即是你的正文,也就是你在文章中要表達的主要思想。好奇的動力無窮大,如果你在文章的開頭就讓讀者產生疑問并且很想知道答案,我想即便你長篇大論,他也會看下去吧。
先介紹熟悉的“背景”,能夠使你在向讀者表述他們可能不同意的觀點之前,先向他們傳遞一些他們肯定會認可的信息。從心理學角度看,先向讀者傳遞簡單易懂、容易接受的信息,比讓他們在混亂的思想中摸索,更容易使讀者接受全篇的思想。
2.采用邏輯結構
先看一個例子,假設你想告訴某人必須以某種方式進行改革,你的論述的基本推理過程如下:
為了理解你的思維過程,讀者必須首先理解和接受“目前存在的問題”,隨后你要求讀者將存在的問題帶到‘產生問題的原因”這一組思想中,與產生問題的原因一一聯系起來,然后將這種聯系保存在大腦中,并與“應采取的措施”中的措施一一相聯系。
這種方法,不僅使讀者必須費盡周折才能知道要采取什么措施,而且使讀者在獲得“回報”(了解要采取的措施)前,必須重復作者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這就相當于對讀者說:“我費了很大的勁兒才找出解決方案,我必須讓你知道我付出的辛苦勞動。”但是,用下圖這樣的邏輯結構表達同樣的思想,可以讓你和讀者都省去不少工夫。
3.呈現結構層級
文章誰無論長短,都應該讓讀者能從字面上迅速理解和吸收你的主要思想(觀點、論點、建議等)。理想的情況是,讓讀者在30秒內理解你的整體思維構架,包括中心思想和關鍵句要點。并且了解各組思想觀點之間的相互關系。
呈現層級是幫助讀者快速了解思維框架的有效方法,最常見的有:
.多級標題法
.下劃線法
.數字編號法
.行首縮進法
.項目符號法
我個人傾向于使用多級標題法,就像這篇文章一樣。但無論采用哪種格式,目的都是便于讀者理解文章的主要觀點,以及所有各種類型的支持性觀點,尤其是當文章篇幅很長的時候,采用的格式必須符合你的論述層次。
4.畫腦圖
遣詞造句要做到條理清晰,必須從“看見”你要說的內容開始。有了圖像后,只需簡單地把它復制成文字。讀者反過來也能從你的文字中重新在大腦中畫圖像,這樣不僅理解了你的思想,而且過程本身也是一種享受。
主觀臆想那些當初用來得出思想(觀點、論點、措施)的圖像。因為我們是通過圖像而不是文字來進行理性思維的。
強迫自己想象各種思想觀點之間的內在聯系,條理也逐漸清晰,頭腦里有了清晰的圖像后,就能立刻把它轉化成清楚的句子,讀者也能馬上理解和吸收。
引用威廉·明托教授的一段話作為本篇結尾。
寫作時,你好像一位司令官,指揮看千軍萬馬,排隊通過一個每次只能通過一個人的狹隘關口;而你的讀者則在另一邊迎接,將部隊進行重新編隊和重斷組織。無論主題多么大或多么復雜,你只能以這種方式表達。最終你會發現,這就是我們在順序和編排上對讀者應盡的義務。
朋友們,按他說的話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