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可以通過學習和練習而習得的。
上周末和幾個朋友嘗試了一下思想夜宴——每個人分享自己的專業或行業干貨。我好好梳理了一下,從2009年4月3日開始踏上心理學這條道路,心理學應該是我積累最久最深的了。我目前主要專注的領域是積極心理學,如何幸福地生活一輩子,是我一直感興趣,一直在學習、研究和踐行的。如果把它濃縮成一個8分鐘的演講,它應該是什么呢?
今天即把這篇純干貨分享的演講稿整理出來,分享給更多對“幸福”感興趣的伙伴。
1工作與愛
Love and work,? work and love, that's all there is.
弗洛伊德說過愛與工作,就是生活的全部。所有的書、自己和身邊朋友的故事,都告訴我們要幸福,管理好我們的愛和工作。
工作更多地承載著我們的理性生活,而愛承載著感性生活。
感性是理性的滋養,理性是感性的支持。
2趨近動機和回避動機
心靈的沼澤地是人生路上必到的一處風景,但是你沒必要在那安營扎寨。? ——布林.布朗
趨近動機指的是我們為了達成好的目標而主動采取行動。而回避動機是我們為了避免發生不好的事情而采取相應行動。
凡事都有兩面性,心理學中有很多這樣相對的概念。如優勢管理效應,見下圖。
左邊呈現的是經典的“短板效應”,右圖呈現的是積極心理學的“優勢管理效應”,即我們可以把桶傾斜放,加長我們的長板,我們一樣可以發揮自己最大的能力。
但經過踐行,我發現如果有些能力既不是我們的長板,也不是我們的短板,而是我們的“底板”,那么我們就必須去彌補它。它代表的是我們的底層能力,即不管做任何事都需要的能力,如學習的能力、堅持的能力以及情緒穩定的能力等等。
再比如追求幸福,我們不僅要有趨近動機——去做可能會讓我們更幸福的事,如寫感恩日記、培養好習慣、悉心品味生活,也需要有回避動機——繞過或趟過我們幸福路上的沼澤,如修復我們的童年創傷。有一些創傷如果不去修復,它永遠會停留在我們的潛意識里,影響我們思維和行為。
所以總結一下,如何幸福地生活一輩子:
1愛和工作,兩手都要抓;
2正與負,趨近與回避,長板與底板,兩點都要關注。
讀到這里,此刻你是否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呢?不過好像一細想,具體應該怎么做,好像還是不怎么清晰。why? 那是因為不同的時間視角,我們關注的不一樣。“一輩子”的視角下,我們會傾向于用抽象、概括的方式去思考,主要關注WHAT,即“做什么”。所以,接下來我們要切換到“每一天”的視角,主要關注HOW,即“怎么做”。
3生命的可能性
在明確怎么做之前,我們首先要考慮一個問題,即什么是我們眼里的幸福生活?因為每個人對幸福的定義都是不一樣的。
古典認為人生有四個方向:高度、深度、寬度和溫度。
高度意味著走得越高,看到更多可能性,更多的人能看到他,且能擁有更多的資源,如大部分的政治家、企業家和帝王。
深度指人們在思想、智慧、藝術與體能上達到的卓越與精進程度,如最典型的例子,壽司之神。
寬度指我們能夠打開和做好人生中多少個不同的人生角色,讓它們互相平衡。如既是一個浪漫而又讓人驚喜的戀人,也是朋友們信任的伙伴,還是領導得力的助手。
溫度指我們對生命的熱度,我們對生活有多大的熱情與激情,能多大程度活出自己本來的面目。
每個人對這四個維度的重視程度是不一樣的,這決定了我們怎么過我們的每一天,做哪些事,以及每件事分配的時間和精力。
比如我比較重視溫度和深度,其次是寬度,最后是高度。所以我會選擇自由職業者的狀態,會花很多的時間在專業的精進上。
明確了我們的幸福生活的每一天長什么樣,做什么事,不同的事分別分配的時間和精力分別多少,接下來就要具體講“怎么做”了。
4早
“早”——早起,早出門,早行動。
“早”可以讓我們免遭焦慮的侵襲,即使有突發情況,我們也可以從容面對。不焦慮,就沒有低效的時間,坐車、走路都可以是我們的工作時間,梳理寫作思路,讀書,都可以。
原理是海馬體主要負責我們的記憶和學習,它對壓力沒有抵抗力。長期處于皮質醇壓力荷爾蒙的高分泌狀態下,會損傷海馬體。
5身體、情緒優先
我們的精力可以分為相互獨立又彼此關聯的4個部分——體能、情感、思維、意志,如圖:
從上圖可以看出:
1)精力由4個部分構成,越底層的越基礎。
2)底層的精力會影響上層的精力。
6會休息
專業運動員在訓練時遵循訓練時間和休息時間比為1:3,即休息是運動的3倍。同樣的,要想高效的工作,休息至關重要。
然而,休息不是意味著你必須停止工作,而是切換。
任務的差異性越大,休息越徹底。比如我會經常以家務活作為閱讀和寫作的切換,它們的差異性不僅大,而且家務活的“轉換成本”很低。
7要事優先
重要的事情優先做,盡量放在上午。
什么是重要的事?與“最高目標”對應的事情。因為我們在向著它努力的時候,會得到最大的能量補給。
比如我的目標是成為心理學領域的一個知識性IP,寫作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項技能。所以每當我寫出一篇文章時,就會充滿成就感,可以能量滿滿一整天。相反,如果什么事都做了,唯獨它沒做,會感覺這一天依舊好像缺了點什么。
不過寫作是最重要的,卻不是我早上做的第一件事,為什么呢?
這就牽涉到下一個原則——任務密度由大到小。
8任務密度
一個任務的密度 = 重要程度 / 完成時間
比如心理學踐作業和寫作都是對我很重要的事情,那么,我會先做哪一個呢?這時候就需要根據任務密度決定先后。心理學作業一般半小時完成,而寫作要3小時,很顯然,前者密度更大,先做。
遵循任務密度的原因是什么呢?
其實是追求Done的感覺!重要的事情一一完成,這種感覺超級爽!
所以總結一下,如何過好每一天:
1 早,早起、出門、早行動。
2 身體、情緒優先
3 會休息,休息即切換
4 要事優先
5 任務密度由大到小
9寫在最后:
WHAT and HOW 都毫無保留地分享完了,關于如何幸福的生活,相信你已經學會啦!
幸福的生活在于用心地經營,開始行動吧!
作者 | 周小敏
溫暖,簡單,善良,真誠
心理學人/瑜伽修習者/一個幸福的孕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