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最近在簡書上開始練習記錄生活的點滴感悟,我發現生活也正在潛移默化地發生著細微變化。
首先,對于司空見慣的瑣碎日常開始引起了我的注意。比如,每天早上我都會到菜市場買菜,總是會固定到一家中年夫妻的攤點去買魚,之前買完魚等殺魚的時候,我常常感到無所事事。現在,我會開始觀察那老板操刀殺魚的嫻熟手法,這讓我感覺十分新鮮有趣,而且對付不同的魚他還會采用不同的方法,更生動的是,那老板還會邊工作邊介紹,言語風趣幽默,常常惹得一旁的顧客和忙著剝蝦殼的老板娘咯咯直笑,簡直比網紅直播還帶勁。而且,我還細心地觀察到了,賣魚雖然是件累人的“臟活”,因為刮魚鱗、去魚肚、殺魚等難免搞得一身腥,但那位老板總是身著筆直的帶紅色細條或藍條的干凈白襯衫,從不沾污,可謂是功夫了得。而隔壁的那位賣肉小哥也總生意興隆,原來也是事出有因。有一次在等殺魚時,有個約模十歲的小女孩拿著五塊錢來買豬肝,那賣肉的小哥說,“你還是不要買太多了,就買兩塊錢差不多,要不回去你奶奶會怪你買多了。”“對啊!上次我奶奶就怪我買太多了。謝謝叔叔!”小女孩開心得蹦蹦跳跳地跑了。看完這一幕我會心地笑了,因為懂得為客戶著想的好老板運氣都不會差,以后他肯定會有更多的回頭客的。
就因為開始寫作,我便開始了對生活留心,而生活也越發變得生動有趣,不再是約定俗成,按部就班地過日子了,而是變成了一種平實簡單的美好。
再者,為了能更真實地寫出自己的感受,也為了能給讀者帶來更好的體驗,我開始了更為有效的讀書。我重溫過去讀過的經典,并開始做摘抄,寫讀書筆記。不僅從中感受到了作者的寫作意圖,還能穿越時空與偉人進行更深刻的思想交流,彷似造訪多年不見的摯友;而且,在每一次的深入閱讀時,我還能學習到了不同名家的寫作方法,更好地“取百家之長,補己之短”。這一切在我開始寫作之前是從沒發生過的,因為那時讀書對我而言,只是簡單地尋求量變的最大化,以及與人爭辯時的巧舌如簧。
古代曾子就“吾日三省吾身”,現在我也開始用寫作來“日省吾身”。每晚休息前,我都會檢視自己這一天的收獲和做得不夠的地方,再想好改進的方法以及第二天的計劃。這樣,我的生活變得更加自律,更為有效地利用好時間,而收獲也日益增多,曾經的不可能也都一一變成了美好的現實。
更有甚者,當周圍的朋友知道我開始寫作,并在看了我寫的文章之后,紛紛讓我幫忙輔導他們家孩子的作文,而我也樂而為之。畢竟“教學相長”,互助互贏,何樂不為呢?
就像著名的猶太學者本雅明說的,“寫一篇好散文要經過三個臺階,一個是音樂的,這時它被構思;一個是建筑的,這時它被搭建起來;最后一個是紡織的,這時它被織成。”寫作就是這樣一種豐富而多元的創造活動,而作者就像是一位音樂家,一位建筑師,一位能工巧匠,為這個世界創造全所未見的作品。所以,只要拿起筆,我就可以成為不同往昔的更好的自己,而對于未來,更不需要擔心,因為這也正如阿蘭·羅布-格里耶所說:“作家,從定義上說,不知該走向何方,他寫作是為了明白他為什么渴望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