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武林》一書中有這樣一個情節:李仲軒站樁不知道該在身體哪個部位吃勁。在尚云祥面前站了一會后,尚云祥說了一句非常奇怪的話:「你抱過女人沒有?」這句令人大窘的話,卻使李仲軒隱隱約約有所感悟,渾身一松,尚云祥說:對了。
后面還講:這個「抱」字,不是兩條胳膊使勁,而是抱進懷里,整個身體都要迎上去。這是對站樁「拿勁」的比喻,拿住了這個勁,一站就能滋養人。
這段話,是站樁境界的集中表達,充分體現了尚云祥前輩高超的指導提攜能力,也把李仲軒老人的悟性表達得淋漓盡致,對我們站樁非常有啟發。
男女授受不親時代的擁抱
試想,您第一次與女朋友擁抱的狀態。不過,這里要把鏡頭拉回到過去那個授受不親的年代,不是猶如左手摸右手的當今時代,也不是西方禮儀化的擁抱。
那個年代,男女之間拉個手都臉紅。首次擁抱女人,這種對于異性的新奇、珍視、渴望、害羞、欲迎還拒等種種心理撮合在一起,肯定是虛著勁、籠著勁、含著勁、拿著勁的擁抱,是一種含蓄的、輕柔的、無我的、融化身心的狀態。有了這種感覺,就能把我們從身形的緊張束縛當中,一下子抽離出來。當精神高度專注與放松的時候,是感覺不到形體存在的,時間與空間的概念也就消失了,精氣神是高度凝聚在一起的。
這種身心俱無、虛無入靜的狀態,當然能夠滋養人。我們為什么站樁不受益?還不是想法太多、身形太緊呀。本來我們四大皆空,與外界是相通的,但由于想法太多,特別是執著的念頭、頑固的想法太多,反而把氣血給拘住了。當我們心無旁騖、身心放空的時候,內外四大的溝通是暢通無阻的,這就是人家道家講的「先天真氣從虛無中來」。
有若無,實若虛
每個人首次擁抱異性的體驗是不一樣的,有的人可能已經淡忘了,有的人可能已經麻木了,具體原因咱們不分析了,這里不會給您刨根問底的,請放心。女樁友可以想像一下您撫摸嬰兒的感覺,或者初次接觸您心愛的包包、珠寶時的感覺,肯定也是不用力的。
古人的好多說法是相通的,只是表達角度不同而已。咱們公眾號的前文曾講過,孫祿堂先生在21歲那年已經練得腹硬如石:每日積氣于丹田,小腹堅硬如石,鼓動腹內之氣,能撲人于尋丈外,行止坐臥,無時不然。但宋世榮前輩對此的評價是「腹之堅,非真道也」。下面的重點有六個字「有若無,實若虛」。
這個太重要了。所有的身形動作,一定要點到為止,見好就收,若有若無,若存若亡。像《內功真經》講的那樣:只可意會想悟,不可作形跡推求。《孫祿堂武學錄》講的許多動作,也都強調不要顯形!意思就是說:所有的動作要籠著勁做,要若有若無、若無其事、輕描淡寫、有一搭無一搭地做,只用意,不用勁,不顯形,任何一個動作都不要坐實嘍!這樣若存若亡,勿忘勿助,才能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人就慢下來、松下來、柔下來了。
身心俱忘本無塵
郭云深先生論形意講過:「將神氣合一化成虛空者,自然身輕如羽」。這是一句非常經典的話。需要注意的是:當您將神氣合一化為虛空、感覺身體特別輕甚至感覺不到身體的時候,請不要把注意力放到身體的覺受上,而是輕輕淡淡地注意空,充分享受這份清凈與自在。
身體再怎么練,總究是要敗壞的。難道我們站樁都只是為了維護這個終將敗壞的身體嗎?在盡量讓它正常工作的情況下,借假修真,探求生命實相,走解脫自在之路,難道不是我們到此世間走一遭的根本目的嗎?
身體健康受諸多因素的制約,站樁只是眾多因素中的一個;對于相應的人來講,可能是其中非常重要、起關鍵作用的一個。但再怎么練,也擺脫不了生老病死這個大勢。如果始終在身體上下功夫,天天貪圖這里通、那里舒服,您可要看清楚了:愛得有多深,傷害就會有多重!身心纏得越緊,覺受貪得越深,而且越是貪圖好的覺受,老病降臨之時,壞的覺受越是難脫開!
所以,當您體會到神氣合一化成虛空、身輕如羽的時候,請不要再在身體的覺受上打轉,請馬上轉移注意力,只是注意當下的這個空,不要用力,只是一個輕輕地、淡淡地注意。這個狀態非常重要,不要動念頭琢磨,只是體會、安住在這個狀態,不要結論、不要結果、不要思維、不要分別……
注意空,當然什么也沒有,勉強說為「凈」;有了念頭也會明明了了,像清澈見底的小河一樣、游來游去的小魚會一覽無余,起個名為「清」。「清凈」有了,后面就好說了:就修身來講,人能常清凈,天地悉皆歸。我們常說,人人自身都有大藥,「清凈」是開啟自身大藥的藥方。等您真正閉上眼注意空、覺察不到身體的時候,或者說當您的念頭不再執著于身體的時候,「及吾無身,吾有何患」,對身體反而是一種上好的療愈和滋養;就修心而言,狂心頓歇,歇即菩提,信心清凈,則生實相,「清凈」是通達彼岸的橋梁。身心同修,灑脫自在,這豈不是我們站樁的妙用?!
這樣站下去,站一分鐘,就有一分鐘的身心收獲;堅持做下去,身體將會得到最大限度的修復,身執將會逐步打破,體會到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見聞覺知、本自圓寂的無諍三昧也并非遙不可及;如果您真能體會到這個狀態,那將是新生命的開始……
最后,歸納一下本文要義:
先用男女首次擁抱或撫摸嬰兒的意境,將身形慢下來、松下來、柔下來;然后借「將神氣合一化成虛空」這句話,進一步去掉身執;第三步,只要體會到神氣合一化成虛空,馬上轉為輕輕淡淡地注意這個空,不要再管身體的感覺和反應,只是安住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