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攻擊行為
攻擊行為定義為:意圖、傷害他人的身體行為或者言語行為。
該定義涵蓋了兩種不同的攻擊行為,當動物發怒時,它們在展示典型的社會性攻擊行為;當掠食者前行在獵物之后,它們表現的是靜息的攻擊行為。對于認為區分為:
- 敵意性攻擊行為。由憤怒引起,以傷害為目的。謀殺大多數敵意性的。
- 工具性攻擊行為。只是把傷害作為達到其他目的的一種手段。大多數恐怖活動屬于工具性攻擊。
攻擊行為的理論
在分析敵意性和工具性攻擊行為的原因時,社會心理學家主要有三種觀點:
- 人類有基于生物本能的攻擊性驅力;
- 攻擊行為是對挫折的自然反應;
- 攻擊行為是習得的。
攻擊行為的生物學理論
本能論和進化心理學
弗洛伊德認為:人類的攻擊行為根源于一種自我破壞的沖動。洛倫茲認為:攻擊行為更多的是適應性的而非自我破壞。兩種理論都認為,攻擊性的能量來自本能。
本能理論無法解釋攻擊行為在個體和文化之間的多樣性等等。
進化心理學家巴斯和沙克爾福德認為:攻擊行為的適應性價值有助于解釋為什么這種行為在人類歷史上更多地出現在男性之間。這并非因為男人有一種“攻擊本能”,而是男人從他們成功的祖先那里繼承而來的一種心理機制,從而幫助他們提高自己的基因在下一代中得到保留的幾率。
神經系統的影響
攻擊行為是復雜的,并非簡單地收到了大腦中某個特定區域的控制。盡管如此,研究者還是在動物和人類身上發現了一些能夠促進攻擊行為的神經機制。
一些實驗證明,某些腦區的激活和抑制能夠影響敵意程度。
基因的影響
遺傳因素神經系統對暴力線索的敏感性。很多動物可以被馴養得有很強的攻擊傾向。
我們的氣質(即我們的反應性和反應強度)部分是與生俱來的,同時也受交感神經系統反應性的影響。
一項研究顯示,攻擊行為是由一種能夠改變神經遞質平衡的基因和童年時期的受虐待經歷共同決定的。
生物化學因素
血液中的化學成分同樣可以影響神經系統對攻擊性刺激的敏感性。
有暴力傾向的人比一般人更可能飲酒,在喝醉之后更可能變得具有攻擊性。酒精降低人們的自我覺知和考慮后果的能力,使人們的個性弱化,降低我們的抑制能力。
暴力行為與雄性激素即睪丸激素也有關系,降低雄性激素水平的藥物可以削弱有暴力傾向男性的攻擊性。
暴力行為另一個常見的元兇是神經遞質 5-羥色胺的缺乏,在控制沖動的額葉區有其許多神經接受器。同時,睪丸激素、5-羥色胺和行為之間的作用是相互的。
攻擊行為的挫折-攻擊理論
挫折總會導致某種形式的攻擊行為。這里的挫折是指任何阻礙我們實現目標的事物。
挫折導致:
- 攻擊的激發
- 外向攻擊
- 直接攻擊
- 替代攻擊
- 內向攻擊(如自殺)
- 外向攻擊
- 其他反應(如退縮)
由于對反對和懲罰的畏懼,人們往往不直接對挫折源進行攻擊,因此攻擊驅力可能會被轉移,指向其他目標,甚至轉而指向自己。
修正后的挫折-攻擊理論
伯科威茨認為挫折產生的是憤怒,攻擊行為的一種情緒準備狀態。與攻擊行為有關的線索會放大這種攻擊行為。(注意,挫折-攻擊理論是用來解釋敵意性而非手段性攻擊)
挫折是否與剝奪相同
挫折與剝奪不同。期望與實際所得之間的差距產生挫折感,在告訴現代化的國家里,隨著城市化程度和人們的文化水平的提高,他們對物質生活的可能的前景越來越敏感。當人們的期望與實際所得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這使得他們的挫折感變得更為強烈。
相對剝奪
當我們把自己與他人進行比較時,我們的挫折感就會變得較為復雜。這種感覺成為相對剝奪。相對剝奪同樣會造成挫折感。
攻擊行為的學習理論
攻擊行為的回報
人類和動物都可以習得攻擊行為的回報。
觀察學習
班杜拉認為,人們對攻擊行為的學習不僅發生在親身體驗其后果時;通過觀察別人,人們也可以進行同樣的學習。
班杜拉認為,日常生活中,我們受到來自家庭、文化和大眾媒體的攻擊性榜樣的影響。
攻擊行為的社會學習理論:由于不愉快的體驗產生的情緒喚醒以及代價和回報產生的結果預期會導致我們的一些行為:依賴、成就、退縮與順從、攻擊、軀體癥狀、藥物酒精自我麻醉、建設性地解決問題。
攻擊行為的影響因素
厭惡事件
能誘發攻擊行為的事件不僅包括挫折,還有一些令人厭惡的體驗:疼痛、令人不適的炎熱,受攻擊、過度擁擠等。
喚醒
人們可以通過不同方式體驗到機體的喚醒狀態,同時軀體的興奮狀態確實可以強化幾乎所有情緒。
性喚醒和憤怒等其他形式的喚醒狀態之間是可以相互增強的。
攻擊線索
看到武器就是這樣一種攻擊線索,尤其是當它被看做一種暴力工具而非消遣時。槍支會啟動敵對性想法和懲罰性的判斷。
槍支并不只是提供攻擊線索,它們還拉大攻擊者和受害者之間的心理距離。
媒體影響:色情文學和性暴力
對性現實的歪曲理解
接觸色情信息會增強人們對“強暴謬論”的接受度。
針對女性的攻擊
色性文學會增加男性對女性的實際攻擊。
反復觀看以快速、強迫的性行為為特征的色情片容易導致:
- 性伴侶的吸引力下降;
- 對通奸和女性對男性的性順從更容易接受;
- 男性對女性的感知更容易從性的角度出發。
媒體意識教育
媒體影響:電視
宣泄假說理論主張,觀看暴力節目讓人們釋放他們被壓抑的敵意。
電視對行為的影響
觀看暴力節目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暴力行為。
當一個有魅力的人因正當理由而實施了適度的暴力,而這種暴力未受懲罰且沒有標下出造成了任何傷害時,觀看暴力節目的效果是最為顯著的。
總而言之,觀看暴力之于攻擊行為的影響,要勝過被動抽煙之于肺癌。
研究者探索了為什么觀看暴力節目會有這種效果。考慮三種可能性:
- 導致社會暴力行為的不是暴力內容本身,而是由它造成的喚醒狀態
- 觀看暴力使人們降低抑制
- 媒體內容同樣引起模仿
電視對思維的影響
脫敏作用:對應人出現類似的情緒敏感度降低。
改變知覺:看電視多的人比看電視少的人更容易夸張周圍世界暴力發生的頻率,更害怕遭到人身攻擊。
認知啟動:觀看暴力錄影帶可能會激活與攻擊有關的概念網絡。
媒體影響:電子游戲
暴力游戲有可能比觀看暴力電視更容易誘導人們做出攻擊性行為:
- 認同暴力任務的身份并進行角色扮演;
- 積極地演練暴力行為,而不是被動的觀看;
- 參與扮演暴力活動的全過程;
- 參與持續武裝暴力活動并進行威脅恐嚇;
- 不斷地重復暴力行為;
- 從有效供給中獲得獎賞。
與非暴力電子游戲相比,玩暴力電子游戲更容易:
- 提高喚醒水平——心跳加速和血壓升高;
- 引發攻擊性思維;
- 喚醒攻擊性情緒——挫折體驗增強,表達出的敵意也更多;
- 誘發攻擊性行為;
- 減少親社會行為。
目前可以得出如下結論:與宣泄假說相反,過多地模擬暴力行為只會促使其攻擊性傾向增強,而不是宣泄暴力情緒。
群體影響
群體通過責任擴散使攻擊行為增大,責任擴散隨著距離的增大和人數的增多而變強。
社會心理學已經對實驗情境和日常世界中的攻擊進行了研究,而且結果表現出驚人的一致。在兩種情境下,攻擊的增強可以被這些因素預測:
- 男演員
- 攻擊性或A型人格
- 酗酒
- 觀看暴力
- 匿名
- 被激怒
- 武器的存在
- 群體互動
如何減少攻擊
宣泄
社會心理學家一致認為,暴力并不能實現宣泄。
第四章提到,殘忍的行為引起了相應的態度。
社會學習觀點
如果攻擊行為是習得的,那么就存在控制它的希望。
避免給人們以錯誤的、不可達到的預期是明智的。
只有當懲罰措施強大,及時并且確定;當它和對期待的行為進行獎勵結合起來;而且接受者不憤怒這樣的理想條件下,威脅懲罰才能消除攻擊行為。若缺少這種威懾力量,可能導致攻擊行為的爆發。
但是懲罰的有效性也是有限的。體罰通常能產生消極作用。可以通過獎勵和塑造非攻擊性行為,和產生與攻擊行為不一致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