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虧是福”這句話,我最早聽到,大概是在上初中時,忘了是湖南衛視的哪一檔綜藝欄目,但清楚地記得是有關謝娜的一期訪談里,她在回顧自己的成長歷程中,講到自己遠離家鄉四川到北京闖蕩,臨行前,爸爸語重心長地告訴她,“在外面,要牢記吃虧就是占便宜”這句話。
大概的意思就是提醒她,多做事,不計較。也正是在這句話的啟發下,她在后來的工作生活中不怕吃苦,即使遭受了一些不公平的待遇,也能夠記起爸爸的話,化解心理的不平衡,最終成就了自己。
那時候的我,還是一個懵懂的小毛孩,三觀還處于一片混亂的建構期,對這句話也是深信不疑,以致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努力踐行這句話。
榜樣的力量是偉大的,也因此從來也都沒有懷疑過,即使學生時代評優不公、工作后被老板少發獎金、被同事獨占功勞、被親情道德綁架等等,都會用“吃虧是福”四個字來尋求安慰,以為到了一定時候,這些吃的虧,都會以各種福報來回饋。
然而,回過頭來,仔細一想,其實并沒有。
特別是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關于郭德綱和他的弟子曹金云的事,曹金云一紙7000字的長微博,歷數從2002年以來,自己與師父郭德綱的14年恩怨。暫且不論文章的真實性,但從文中,不難看出,曹金云從拜師學藝起,沒少吃虧,最后竟然落得個師徒恩斷義絕,被德云社除名。
這是一個“吃虧是福”的反例,回想起自己經歷的種種,加之昨晚好友小A的一通訴苦電話,讓我對其更加質疑。
? ? ? ? ? ? ? ? ? ? ? ? ? ? ? ? ? ? ? ? ?一
小A是我的一個朋友,大學本科畢業后,在一家公司任職,專業還算對口,日子倒也還算清閑,收入也在同行業中有競爭優勢,如果日子照這樣過下去,應該還是很不錯的。
但是,前一段時間,公司人員內部調整,她被分配到了一個新的部門,擔任一項新的工作,新的工作是需要一些經驗和技能的,而且這項技能如果掌握,去其他公司也是很搶手的。按說這應該算是一件好事,可是自從工作崗位調整后,我們之間的通話頻率就高了起來,而且大部分是她打過來,不是報喜,而是各種血淚吐槽。
原因其實很簡單,歸結于同部門的一位同事,這位同事來得比她早,算是元老級的了。本來二者是八竿子打不著的關系,但是,由于小A的工作比較輕松,空余的時間相對較多,所以這位元老打著“小A工作量不滿的,新人需要鍛煉”的旗號,跟部門主管申請,要求小A到她的名下擔任助理,當然,這些小A當時是不知情的。
所以,問題來了,原本小A是可以輕松完成自己的工作的,但是沒過多久,就被安排處理元老的一些工作了,小A想得也很簡單,自己人生地不熟,剛來新部門,還是留個好印象,因此對于這些額外的工作,并沒有拒絕。
時間久了,小A發現事情不妙,原本不是自己的工作,自己做了不說,還被元老各種催,“這個文件你處理完了么?”“xx進度怎么樣了?”“下午的會議材料準備了么?”小A加班加點地硬著頭皮把這些工作都完成了,但心里是10000頭草泥馬呼嘯而過。
時間久了,難免會心生不滿,于是開啟了和我的電話吐槽模式。剛開始的時候,我仍然是拿出“吃虧是福”的金句,對她進行各種教育,一碗雞湯不夠,就多熬幾碗。
幫她分析現狀:一是沒有背景,學歷在公司中,并不占優勢,其他員工大部分是研究生學歷,或者是有海外留學經歷,而她,也僅僅是個普通大學的本科生而已,工作經驗也只有3年不到,在這干是一次很好的機會呢;二是元老安排的工作也是很有技術含量的,年輕人多學點,總歸沒錯,以后跳槽都更有競爭力,雖然吃點虧,對以后有好處啊;三是,可以跟主管談談漲工資的問題,這樣至少自己勞有所得,付出得有回報啊。
總之啊,一句話,元老的安排對自己雖然造成了暫時性的傷害,但長遠看,是利大于弊。
開始,這招對小A還挺有效,聽完我的分析連連點頭,立即表態,準備明天上班大干一場。但沒過過久,就跟我說,她實在在這待不下去了,準備裸辭。我一聽,事情不妙,仔細一問,才知道,這位元老對于安排給小A的工作,不僅絲毫沒有感謝之意,反倒變本加厲,各種頤指氣使的皇太后的態度都出來了,小A前期做的各項準備工作,翻譯啦、PPT啦、文檔啦,經過元老的稍加修改,成了自己的功勞,在主管面前各種邀功。
小A又是臉皮薄的人,從來沒跟人爭執過,也不知道該怎么去為自己利益爭取,所以牙被打掉也只能往肚子里咽。她去找部門主管提加薪也無果,終于,久釀的情緒在我們的一次通話中爆發了,她哭著在電話里對我說,自己現在恨死那個元老了,恨不得都要詛咒她,上班的情緒也不高,加薪又無望。說好的吃虧是福,到現在都沒有看到,反倒是成了自己職場上的禍害。
她的話在我耳邊縈繞,讓我陷入了許久的沉思中……
? ? ? ? ? ? ? ? ? ? ? ? ? ? ? ? ? ? ? ?二
關于吃虧是福這句話,大部分人在不同的場合都有聽到過。關于這句話的起源,探究了一下,最早出自清朝的書法家鄭板橋。
鄭板橋有一句名言,叫做“吃虧是福”,他還給世人留下了一幅對聯:“滿者損之機,虧著盈之漸。損于己則利於彼,外得人情之平,內得我心之安,既平且安。福即是矣。”意思是說,人要有一顆平常心,如果懂得付出,不計較“吃虧”,才能擁有一個富有的人生。
這也成了奉行中庸之道的中國人的金科玉律,流傳至今。在一定程度上,是起到過積極的作用。
例如,記得聽《冬吳相對論》時,有一期節目是專門針對這個話題展開。
舉了一個業績很好的推銷員的例子,這個推銷員并不具備一般的優秀推銷員的特制,一他不是女生,二他不帥。一般的人做銷售都會運用別人的善意,也就是別人對你的好,但是其實,在這個世界上,對你真正有善意的買家卻是很少的,如果銷售僅僅是為了尋求他人的善意,本質上跟乞丐無異。
于是,但他反其道而行,利用被人對自己的歉意來銷售。剛開始的時候,一些大客戶都是對自己非常不好的,甚至是侮辱性的,但是對于這些“虧”,他卻根本不放在心上。
因為他深知,這些客戶在對自己發泄情緒的同時會對自己存在歉意,當這些歉意積累到一定程度,便會產生對自己有利的形式,但前提是對于這些責難,自己一點都不在乎,能夠不放在心上,用溫暖、包容、和支持來回饋,反倒會讓對方對你有一種高于一般人的回饋。
節目中,梁冬也分享了自己的一個經歷,一個老領導曾經告訴他:梁冬,你知道么?你三十歲之前能掙到的錢都是非常有限,如果現在每天1000塊錢,你覺得怎么樣?(九十年代中期,普通人的工資大概在每月500塊),即使這樣的話,你一年也才三十多萬,還是在不吃不喝的情況下。
你千萬要記住,三十歲之前,千萬不要跟你的老板、公司去計較錢,因為這個錢很少,而你要做的就是一件事情:你只要自己有一個能夠掙到三百萬的心量和三百萬的德行。
比如,當某一天有人給你350萬的時候,你能夠發自內心覺得這是當之無愧的,也就是說你為別人創造了比350萬十倍百倍甚至更多的價值,而不是跟自己的老板討價還價,給我2000塊的工資,我就給你干2000的事兒,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大概一輩子只能掙2000塊,如果你能夠摒棄這種想法,而是覺得,現在能有一個工作,有一個機會讓我去接觸不同的事物,去學習,去提高自己的視野。
以一種投資人的心態去學習,即使現在看不到回報,甚至是有時候倒貼錢,毫無疑問是吃虧的,但你收獲的是一種視野、一種心量、一種智慧,這才是一個年輕人在三十歲之前應該具備的。
? ? ? ? ? ? ? ? ? ? ? ? ? ? ? ? ? ? ? ? ?三
對于吃虧,每個人都有不同看法和不同感受,有人遵循古訓吃虧是福,不計較得失,有人則認為這是弱者的一種自我安慰。至于到底是什么,冬吳相對的節目,給了我一些啟發,到底是“虧”還是福,這要具體到一個人的心量和氣度。也就是說當你有這樣的疑問時,不妨問問自己這幾個問題:
1、你要明白自己計較的是什么?爭取的是什么?你的底線又是什么?
如果你的一再吃虧、忍讓,僅僅造成了對方的無下線的縱容,那么你就可以大聲地說“NO"了,因為這個狀態下的虧,只是給喜歡占便宜的傻B們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滋生土壤,然后自己在無數個夜里輾轉反側、默默流淚。
不懂得及時止損,那就只能是虧了。我們生而為人,并不是來這個世界“學吃虧,肯上當”的,沒必要苦了自己。
2、即使目前的吃虧狀態對我今后的事業、生活有幫助,自己是否擁有足夠的心量、氣度及耐心?
簡單點講,你明知自己必須要吃虧的情況下,你能忍受吃虧所帶來的后果么?如果能,就如越王勾踐的臥薪嘗膽,終能達成自己的愿望或目的;如果不能,那就是真的虧了,例如小A,工作當中吃的種種虧,沒能成為自己今后跳槽的籌碼,反而成了自己生活煩惱的源泉。這種情況下,還是潛心修煉一下自己的忍耐力、包容力比較合適,日后再吃也不急。
3、你具備將虧轉換為福的能力么?
吃虧是福,并不是說單純得什么虧都吃,吃到一定程度就坐等享福這么簡單。
首先你要學會判斷哪些能吃?哪些不能吃?犯法違紀是絕對要避免的,即使能掙再多的錢,還是堅決不能做。其次,要明白哪些虧是值得的?哪些是不值得的?比如,想要讓自己吃的虧,能夠從對方身上獲取回報,前提是對方是一個人品尚可,懂得感恩回報的人,否則,在別人眼里,你只能是個軟柿子、大傻逼。
吃虧是福關鍵在于心,在于不計較個人的小得失,從生活中,從為人處事中,不斷總結經驗、反醒,并有所改善,才稱得上是真正的智者。
愿我們那些年吃過的“虧”,日后都能成為福報,愿你我在摸爬滾打中,越來越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