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邊風物已春分
——詠春分古詩詞賞析(三)
王傳學
北宋大詩人蘇軾的《癸丑春分后雪》,描寫了春分節氣后下雪的景象,表現了詩人對雪后桃李漫天飄零的同情,以及對掌權者無端打壓不同政見者的不滿:
雪入春分省見稀,半開桃李不勝威。
應慚落地梅花識,卻作漫天柳絮飛。
不分東君專節物,故將新巧發陰機。
從今造物尤難料,更暖須留御臘衣。
宋神宗時,王安石主持變法,蘇軾由于提出了一些不同意見,被納入守舊派中,由于新舊兩種勢力的激烈爭斗,變法運動就演成了黨派之間的群斗,甚至發展到誣陷攻擊、栽贓陷害的程度。蘇軾清醒地認識到,如果繼續這樣混戰下去,必將重蹈慶歷覆轍。于是主動上書朝廷,要求外派杭州。熙寧三年,蘇軾便出任了杭州通判。
此詩便是蘇軾在宋神宗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出任杭州通判時寫的一首春分感事詩。
首聯“雪入春分省見稀,半開桃李不勝威”,意思是春分下雪是很少見的,一旦遇到,桃李便要受罪了。春分下雪算得上是奇景,畢竟很難遇到。而桃花、李花,在春分前后正是將開未開的時節,所以說是“半開”,便很生動形象了。而桃李芬芳只在春天,它沒有梅花那種耐寒傲雪的骨氣,自然就經不起春雪的威猛欺凌了。
頷聯“應慚落地梅花識,卻作漫天柳絮飛”,是說梅花有自知之明,早在春分下雪之前,就漸漸落地了。桃花、李花雖然還是半開,但也只能在這場春雪的打擊下,像柳絮一樣漫天飄零了。詩到這里,不禁讓人聯想到詩人的經歷。仿佛這雪下的桃李,就是他自己。詩人自從進入官場,就注定了一生被貶,四處奔波的命運。
頸聯“不分東君專節物,故將新巧發陰機”,感嘆春神不按常規來安排季節物象,這次竟然還巧發陰謀,暗設機關。言下之意,就是春神故意降雪圖謀摧殘半開的桃李。“東君”,古代稱司春之神。此處有暗指王安石等掌權派的意思。
尾聯“從今造物尤難料,更暖須留御臘衣”,是說自古以來春神操縱的陰晴冷暖,就難以預料,所以即便春分是氣候變暖的時節,也要留著冬天的衣服準備御寒呀。由此可以看出,詩人對雪后桃李漫天飄零的同情,字里行間更是有著指責“東君”之意。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也。”蘇軾這首詩,也理應這么看。它暗喻了當時掌權者們的黑暗,不分青紅皂白,就巧立名目,使得很多有如“桃李”般的有志之士,得不到正常的綻放。同時,“春分下雪”這一事件也啟迪著人們,世事難料,要提前做好準備,預防任何意外狀況的出現。
這首詩,雖然描寫的只是大自然中的景象,但是詩人從中引出的深意,以及總結出的啟迪性人生智慧,卻是令人受益匪淺,值得深思的。
南宋女詩人朱淑真的《春半》,生動描繪了春分時節清新婉麗的迷人風景,表現了詩人對春天的熱愛和對自在生活的向往:
拭目憑闌久,柔風拂面吹。
鶯花爭嫵媚,詩酒斗清奇。
已近清明節,初過上巳時。
莫縈尋俗事,隨意樂春熙。
春半,即春分節氣。這是一首清新婉麗的春日贊歌。
首聯“拭目憑闌久,柔風拂面吹”,詩人憑欄遠眺,輕柔的春風拂面而來,仿佛能吹走一切煩惱。一個“久”字,表現了詩人長時間憑欄遠望、欣賞梅花春光的情形。
頷聯“鶯花爭嫵媚,詩酒斗清奇”,寫黃鶯與花兒爭相展現嫵媚之態,而詩句與美酒則競顯清奇之趣。這些生動的描繪,讓人仿佛置身于那春意盎然的世界。
頸聯“已近清明節,初過上巳時”,寫春分節氣處在上巳節和清明節之間,此時正是人們踏青賞春的大好時節。突出對春分節氣的喜愛。
尾聯 “莫縈尋俗事,隨意樂春熙”,希望人們不要被俗事困擾,
應隨著心意投身到大自然中,感受春日融和的光輝。
此詩表達了詩人對春天的深深喜愛和盡情享受生活的情感。她倡導人們拋卻俗事煩擾,全身心地投入到春天的懷抱中,感受春分時節的和樂與美好。
朱淑真的詩作以其清新婉麗、蓄思含情而著稱,這首《春半》更是她心中的春日贊歌,充滿了對生活的熱愛和對大自然的衷情。
春分時節桃李盛開,南宋詩人陳宓的《春半·桃李盛開》,贊美了桃李花的艷麗,及謙遜不夸耀的品性,表達了春事、春情、春意之美:
縞裙練帨映丹霞,默默無言不自夸。
陌上行人重回首,一年春事數朝花。
這首詩巧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典故,含蓄道出了“春事”之美,春情之美,春意之美。
前兩句“縞裙練帨映丹霞,默默無言不自夸”,寫桃李的色彩美和品行美。春分時節,桃李盛開,婀娜多姿,如穿著素白裙子和白色佩巾的女子,在丹霞的映襯下絢爛艷麗。桃李芬芳,卻默默無言,謙遜自省,不自夸耀。
“縞裙”,素白的裙子。“練帨[ shuì ]”,白色的佩巾。古時女子曾流行穿白絹上衣與淺綠色圍裙。這里用女子一襲素衣來襯托桃李嬌艷。“丹霞”二字,是對桃李外表的側面烘托。女子素衣的對比,丹霞色彩的烘托,桃李的形象,已躍然紙上。
“默默無言不自夸”,出自“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名言。這是贊美桃李的內在品性,默默無言,謙遜自省,不自夸耀。
詩的前兩句著重寫桃李,后兩句轉為寫行人。
“陌上行人重回首,一年春事數朝花”,這兩句是說,路上的行人不禁頻頻回望,一年的春事就蘊含在早上的花朵上。
我們看見的是行人頻頻回首桃李,看不見的是回首各自的往事。桃李,在這里轉而又象征著曾經的美好情事。每個人都有“春事”,“春事”有多少呢?詩人不直說,卻讓你去數那早上的花朵。花朵是美麗的,象征著“春事”也是美好的。花朵如何能數得清呢?故而“春事”也是數不清的。至此,詩人表面寫桃李艷麗,實則言“春事”美好,就顯得極其巧妙含蓄了。
春分節氣到了,讓我們一起穿上春衫去踏青賞花吧!“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不辜負每一寸動人春光,才是人生應有的生活態度!
南宋詩人仲并的《畫堂春·即席》,描繪了春分時節的優美風景,以及宴飲賞春的愜意心情:
溪邊風物已春分,畫堂煙雨黃昏。水沉一縷裊爐薰,盡醉芳尊。
舞袖飄搖回雪,歌喉宛轉留云。人間能得幾回聞?丞相休嗔。
?這是南宋詞人仲并的一首春分宴飲詞。
上片開頭兩句“溪邊風物已春分,畫堂煙雨黃昏”,寫畫堂外的春景。溪水之邊,風物光景,已到春分時節;畫堂之外,煙雨蒙蒙,已近黃昏時分。
春分時節的畫堂之外,溪邊風物,籠罩在一片煙雨蒙蒙之中;萬物妖嬈,呈現出春日遲遲、嫵媚至極的模樣。此時此景,一年能有幾多時,為下文描寫“行樂須及春”做鋪墊。
后兩句“水沉一縷裊爐薰,盡醉芳尊”,轉寫畫堂內的宴飲。沉香一縷,香爐中的煙,裊裊升起;玉碗盛來的美酒,盡可一醉方休。
沉香裊裊,香氣醉人,美酒芳香,知己堪醉。畫堂外之春景,可謂美景,可助興;畫堂內之宴飲,可謂良辰,可開懷。“盡醉”二字,點出了賓客赴宴時快樂的心情。
下片開頭兩句寫宴飲的華美:“舞袖飄搖回雪,歌喉宛轉留云。”舞女隨風擺動,舞姿輕盈優美;歌姬歌聲婉轉,嘹亮動聽。畫堂內,不但有沉香,有美酒,還有歌姬舞女,唱歌起舞助興,宴飲真是華美熱鬧。除了實寫宴飲盛況,也從側面表達了詞人對于春日美好時光的喜愛。
詞的結尾,詞人感嘆道:“人間能得幾回聞?丞相休嗔。”
人世匆匆,這樣美妙的音樂,又能聽到幾回呢?丞相休要怪罪我酒后失態啊。宴飲雖好,可惜歲月易白頭,一番春盡一番秋。不如及時行樂。不要等到“步過春光,醉老西窗,才知人間已荒”。人間的快樂如此短暫,珍惜當下,珍惜眼前人,比什么都重要。
“丞相休嗔”,典出杜甫《麗人行》“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除了勸丞相一起及時行樂外,也是對安排這次隆重盛宴主人的一份感謝!
全詞語言優美,畫面感強,表達了詞人對春分時節的由衷喜愛之情。宴飲中的熱鬧氛圍,也體現了詞人對于生活的無限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