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商品的二因素:使用價值、價值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的社會財富表現為“龐大的商品堆積”,因此,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研究,首先從分析商品開始。那么,什么是商品呢?根據馬克思的定義,商品是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商品的最大特征是其包含兩個因素——使用價值和價值。
(1)使用價值
商品首先是一個外界的對象,一個靠自己的屬性來滿足人的某種需要的物。每一種有用物(如鐵、紙),都可以從質和量兩方面來考察。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人們發現了物的多種使用方式,并為有用物的量找到社會尺度。商品尺度之所以不同,部分是由于被計量的物的性質不同,部分是由于約定俗成。
物的有用性使物成為使用價值。使用價值決定于商品體的屬性,離開了商品體就不存在,因此,商品體本身就是使用價值。使用價值與人所耗費的勞動的多少沒有關系。在考察使用價值時,總是以它們有一定的量為前提。使用價值只是在使用或消費中得到實現。使用價值是構成財富的物質內容,同時也是交換價值的物質承擔者。
交換價值是與使用價值密切相關的概念。
交換價值:一種使用價值同另一種使用價值相交換的量的關系或比例,這個比例隨著時間和地點的不同而不斷改變。
同一種商品的各種有效的交換價值表示一個等同的東西(1kg小麥=x量鞋油=y量綢緞=z量金)。需要注意的是,交換價值只能是可以與它相區別的某種內容的“表現形式”。商品交換關系的明顯特點,正在于抽去商品的使用價值。在商品交換關系中,只要比例適當,一種使用價值就和其他任何一種使用價值完全相等。
總而言之,作為使用價值,商品首先有質的差別;作為交換價值,商品只能有量的差別。
(2)價值
價值: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
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制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
價值量通過勞動量來計量,勞動量體現在勞動時間上,因此價值量可以通過平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來計量,換句話來說,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價值。如果生產商品所需的勞動時間不變,商品的價值量也就不變。但是,生產商品所需要的勞動時間隨著勞動生產力的變動而變動,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練程度,科學的發展水平和它在工藝上應用的程度,生產過程的社會結合,生產資料的規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條件。
(3)使用價值與價值的關系
一個物可以有使用價值而沒有價值,如空氣、天然草地等,但一個物不可能只有價值而沒有使用價值。如果物沒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勞動也就沒有用,不能算作勞動,因此不形成價值。
2、勞動的二重性:具體勞動、抽象勞動
商品是一種二重的東西,體現在商品中的人類勞動同樣具有二重性。
首先,勞動作為使用價值的創造者,作為有用勞動,是不以一切社會形式為轉移的人類生存條件,是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即人類生活得以實現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其次,商品價值體現的是人類勞動本身,是一般人類勞動的耗費。
一切勞動,從一方面看,是人類勞動力在生理學意義上的耗費;作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類勞動,它形成商品價值。一切勞動,從另一方面看,是人類勞動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費;作為具體的有用勞動,它生產使用價值。
需要注意的是,就使用價值而言,有意義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勞動的質,就價值量而言,有意義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勞動的量,不過這種勞動已經化為沒有質的區別的人類勞動。同一勞動在同樣的時間內提供的價值量總是相同的。但它在同樣的時間內提供的使用價值量會是不同的。
3、價值形式或交換價值
商品既是使用物品又是價值的承擔者,因此商品有二重形式:自然形式和價值形式。商品的自然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價值形式則統一通過貨幣形式表現出來。到目前為止,價值形式的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
簡單的價值形式→擴大的價值形式→一般價值形式→貨幣形式
A.簡單的、個別的或偶然的價值形式
x量商品A=y量商品B
(1)價值表現的兩極,相對價值形式和等價形式
在上述等式中,商品A處于相對價值形式,商品B處于等價形式。
相對價值形式和等價形式是同一價值表現的互相依賴、互為條件、不可分離的兩個要素,同時又是同一價值表現的互相排斥、互相對立的兩端即兩極;這兩種形式總是分配在通過價值表現互相發生關系的不同的商品上。
(2)相對價值形式
(a)相對價值形式的內容
通過價值關系,商品B的自然形式成了商品A的價值形式,或者說,商品B的物體成了反映商品A的價值的鏡子。商品A同作為價值體,作為人類勞動的化身的商品B發生關系,就使B的使用價值成為表現A自己價值的材料。在商品B的使用價值上這樣表現出來的商品A的價值,具有相對價值形式。
(b)相對價值形式的量的規定性
價值形式不只是要表現價值,而且要表現一定量的價值,即價值量。
“20碼麻布=1件上衣”這一等式的前提是:1件上衣和20碼麻布正好包含有同樣多的價值實體。就是說,這兩個商品量耗費了同樣多的勞動或等量的勞動時間。
價值量的實際變化不能明確地、也不能完全地反映在相對價值量上。即使商品的價值不變,它的相對價值也可能發生變化,反之亦然。
(3)等價形式
當商品A(麻布)通過不同種商品B(上衣)的使用價值表現自己的價值時,它就使商品B取得一種特殊的價值形式,即等價形式。一個商品的等價形式就是它能與另一個商品直接交換的形式。
等價形式有三個特點:①使用價值成為價值的表現形式;②具體勞動成為抽象勞動的表現形式;③私人勞動成為直接社會形式的勞動。
(4)簡單價值形式的總體
一個商品的簡單價值形式包含在它與一個不同種商品的價值關系或交換關系中。商品A的價值,通過商品B能與商品A直接交換而在質上得到表現,通過一定量的商品B能與既定量的商品A交換而在量上得到表現。一個商品的簡單的價值形式,就是該商品中所包含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對立的簡單表現形式。
B.總和的或擴大的價值形式
z量商品A=u量商品B,或=v量商品C,或=w量商品D,或=x量商品E,或=其他
(1)擴大的相對價值形式
在上述等式中,商品A通過自己的價值形式,不再是只同另一種商品B發生社會關系,而是同整個商品世界發生社會關系。
(2)特殊等價形式
每一種商品,都在商品A的價值表現中充當等價物,因而充當價值體。每一種商品的一定的自然形式,現在都成為一個特殊的等價形式。
(3)總和的或擴大的價值形式的缺點
商品的相對價值表現是未完成的,因為它的表現系列永無止境。擴大的相對價值形式只是由簡單的相對價值表現的總和,而沒有獲得統一的表現形式。
C.一般價值形式
(1)價值形式的變化了的性質
現在,商品價值的表現,其一,是簡單的,因為都是表現在唯一的商品上;其二,是統一的,因為都是表現在同一的商品上。它們的價值形式是簡單的和共同的,因而是一般的。在上圖中,麻布獲得了一般等價物的性質。
(2)相對價值形式和等價形式的發展關系
等價形式的發展程度同相對價值形式的發展程度相適應,等價形式的發展是相對價值形式發展的表現和結果。
(3)從一般價值形式到貨幣形式的過渡
一般等價形式是價值的一種形式。因此,它可以屬于任何一種商品。另一方面,一種商品處于一般等價形式,是因為而且只是因為它被其他一切商品當作等價物排擠出來。這種排擠最終限制在一種特殊的商品(金)上,從這個時候起,商品世界的統一的相對價值形式才獲得客觀的固定性和一般的社會效力。
等價形式同這種特殊商品的自然形式社會地結合在一起,這種特殊商品成了貨幣商品,或者執行貨幣的職能。
D.貨幣形式
金能夠作為貨幣與其他商品相對立,只是因為它早就作為商品與它們相對立。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金已經在或大或小的范圍內起一般等價物的作用,只是從它已經成為貨幣商品的時候起,一般價值形式才轉化為貨幣形式。其價格形式為:20碼麻布=2盎斯金
4、商品的拜物教性質及其秘密
商品形式的奧秘在于,商品形式在人們面前把人們本身勞動的社會性質反映成勞動產品本身的物的性質,反映成這些物的天然的社會屬性,從而把生產者同總勞動的社會關系反映成存在于生產者之外的物與物之間的社會關系。由于這種轉換,勞動產品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覺而又超感覺的物或社會的物。簡單來說,商品形式和它借以得到表現的勞動產品的價值關系,是同勞動產品的物理性質以及由此產生的物的關系完全無關的。這只是人們自己的一定的社會關系,但它在人們面前采取了物與物的關系的虛幻形式。馬克思把這叫做拜物教。商品世界的拜物教性質,來源于生產商品的勞動所特有的社會性質。生產者的私人勞動的社會關系,不是表現為人們在自己勞動中的直接的社會關系,而是表現為人們之間的物的關系和物之間的社會關系。貨幣形式,則用物的形式掩蓋了私人勞動的社會性質以及私人勞動者的社會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