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一個富人說,請給我們談施與。
他回答說:
你把你的產業給人,那只算給了一點。
當你以身布施的時候,那才是真正的施與。
因為你的財產,豈不是你保留著的恐怕明日或許需要它們的東西么?
但是明日,那只過慮的犬,隨著香客上圣城去,卻把骨頭埋在無痕跡的沙土里,明日能
把什么給他呢?
除了需要的本身之外,需要還憂懼什么呢?
當你在井泉充溢的時候愁渴,那你的渴不是更難解么?
有人有許多財產,卻只把一小部分給人——他們為求名而施與,那潛藏的欲念,使他們
的禮物不完美。
有人只有一點財產,卻全部都給人。
這些人相信生命和生命的豐富,他們的寶柜總不空虛。
有人喜樂地施與,那喜樂就是他們的酬報。
有人無痛地施與,那無痛就是他們的洗禮。
也有人施與了,而不覺出施與的無痛,也不尋求快樂,也不有心為善;
他們的施與,如同那邊山谷里的桂花,香氣在空際浮動。
從這些人的手中,上帝在說話;在他們的眼后,上帝在俯對大地微笑。
為有請求而施與的,固然是好;而未受請求,只因著默喻而施與的,是更好了。
對于樂善好施的人,去尋求需要他幫助的人的快樂,比施與的快樂還大。
有什么東西你必須保留的呢?
必有一天,你的一切都要交付出來;
趁現在施與罷,這施與的時機是你自己的,而不是你的后人的。
你常說:"我要施與,卻只要舍給那些配受施與者。"
你果園里的樹木,和牧場上的羊群,卻不這樣說。
他們為要生存而施與,因為保留就是毀滅。
凡是配接受白日和黑夜的人們,都配接受你施與的一切。
凡配在生命的海洋里啜飲的,都配在你的小泉里舀滿他的杯。
還有什么德行比接受的勇氣、信心和善意還大呢?
有誰能使人把他們的心懷敞露,把他們的狷傲揭開,使你能看出他們赤裸的價值和無慚的驕傲?
先省察你自己是否配做一個施與者,是否配做一個施與的器皿。
因為實在說,那只是生命給與生命——你以為自己是施主,其實也不過是一個證人。
你接受的人們——你們都是接受者——不要掮起報恩的重擔,恐怕你要把軛加在你自己和施者的身上。
不如和施者在禮物上一齊展翅飛騰;
因為過于思量你們的欠負,就是懷疑了那以慈悲的大地為母、以上帝為父的人的仁心。
我讀:
多年前讀紀伯倫的《沙與沫》記住了一些散碎的詩句,愛其深刻與優美,但終歸只是沙與沫,并沒有真正讀懂什么。今天再讀,從《先知》開始,為了晨誦的傳統,更為了讓自己能時常從瑣碎與平庸中拔離出來,需要用這樣的誦讀來開始每一天,給予自己力量。
什么是施與,當我們喊著去做公益的時候,你是哪一種?當我們喊著要別人做公益,拿出愛心時,我們又是哪一種?
“當你們真正奉獻自己時,才是真正的施與。”
詩人談到施與的幾個層次,“為得到認可而施與”是第一層,很多時候迫于輿論的壓力,不是出自本心而為,這施與就不是美的。
為了得到心理的安慰,是第二層吧?總會有隱匿的動機,自以為慷慨,通過施與給別人得到一種滿足感,快感,這本身就已經超越了第一層。只是還不夠呵。布善施德,為求福報,為求心安,不要追問為什么,這舉動本身已是超越了小我,只是快樂的施與,快樂本身就是回報,痛苦的施與,痛苦就是洗禮。
在此之上的是那些沒有隱匿目的的人,自然而然。這是第三層。
更高的境界是在別人開口前相贈——這得是怎樣的體察入微啊!
只是需要問問自己,你屬于哪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