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說,昨天金球獲獎名單沒有它——是Sir一大不滿意。
《毒梟》
IMDb第一季評分9.0。
豆瓣評分9.2。
在此之前已囊括無數贊美——
《每日郵報》:
這部美劇擁有比狄更斯小說還要多的情節,可以抓住你所有的注意力。
《媒介生活》:
在緩慢開頭之后,這部講述哥倫比亞大毒梟巴勃羅·埃斯科巴的十集美劇,讓人完全停不下來。
完全同意。
只是有一點,《媒介生活》說錯了。
這不是一部十集美劇。
這是一部長達十個小時的紀實電影。
真實得讓人不停WTF!
用一個稍微書面語的詞是——魔幻現實主義。
開門見山——
魔幻現實主義指的是:
在高度細節化的現實背景環境中,嵌入奇異的令人難以置信的東西。
這是一部哥倫比亞“毒梟”史。
上個世紀80年代,巴勃羅每天用飛機運輸毒品,到美國邁阿密。
把邁阿密變成毒品之城——所有人都為白色粉末瘋狂。
而他,賺得盆滿缽滿——個人財富達到30億美元。
因為怕被查賬,錢多到不能存在銀行,他埋在地里。
連他媽媽的沙發都藏了一百萬。
為了訓練幾只鳥呆在樹上不飛走,燒掉100萬美元。
對大多數人而言,錢是膽量的前提。
巨大財富讓巴勃羅無所畏懼。
他的勢力遍布南美洲。
要么拿錢讓反對者閉嘴。
要不直接讓他永遠閉嘴。
前美國毒品管制局局長威廉·尤特對他們的評價是:
與這個集團相比,美國的黑手黨就像小學里的學生,日本的山口組就像教堂里的唱詩班。
這是一個天生梟雄——遠見,膽量。
他在第一次商談中就看到了毒品運往邁阿密的商機。
在面對綁架事件時,果斷召集其他販毒成員成立聯盟。
不惜一切代價殺死綁匪,還要陳尸拍照。
順利成為哥倫比亞頭號毒梟。
如果說截至目前,故事還沒打碎你的下巴——
來吧。
這個毒梟還有更大的夢想——成為哥倫比亞總統。
這不是一個笑話。
事實上,他成功以自由黨候選人的身份成為安蒂奧基亞省的候補國會議員。
就連以燒殺搶掠為生的M-19游擊隊都贊成。
人民愛他,稱他為:
拉丁美洲的羅賓漢
這并不是諷刺。
為了走上仕途,當上總統,他做了許多“善事”。
興建房屋,免費給貧民窟的人居住。
回饋故鄉,創辦大學。
出錢為麥德林興建棒球場和足球場,贊助多支球隊。
更夸張的是,直接發錢。
人民愛戴他,將其視為英雄,甘愿通風報信,幫助他逃避追捕。
一個過目不忘的細節是——
當美國緝毒局警官墨菲追捕巴勃羅手下,被一個小孩用槍指著,要求他放走犯人。
說白了,他的販毒集團,哥倫比亞人民幫忙鑄造。
在瞎子的世界,獨眼便可稱王。
如果說截至目前為止,故事還沒打碎你的下巴——
那Sir想說的是——這不是一個故事。
這些不可思議的荒誕,都來源真實。
正如它開頭的溫馨提示。
魔幻現實主義,產生在哥倫比亞是有原因的
1982年,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在諾貝爾獲獎儀式上發表演講。
他講到:
它(拉丁美洲)每時每刻都決定著我們每天發生的不可勝數的死亡,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永不干涸,充滿災難和美好故事的創作源泉。
上個世紀的哥倫比亞,就是犯罪的天堂。
在這里,毒品,暴力,是解決問題的唯一方式,但諷刺的是——解決過后,它帶來更多毒品和暴力。
警察成為擺設。
將捉拿巴勃羅作為使命的Carillo上校不敢信任身邊的同事。
因為他們大多都被巴勃羅用金錢收買。
領著微薄的工資,與裝備精良的販毒集團抗衡,還要提心吊膽家人的安全。
從美國邁阿密過來協助抓捕的緝毒局警官墨菲,感受更為強烈。
到達哥倫比亞的第一天,個人護照資料就被傳送到毒梟手中。
做愛時被樓下的機關槍掃射打斷。
這還只是個開始。
無力和恐懼感無時無刻體現在追逐巴勃羅的過程中。
最終,這位來自美國的警官,只能由衷感嘆:
在美國的意大利黑手黨為了不坐牢會滅掉證人,這里的毒梟則是燒掉整個法院。
說實話,看《毒梟》的過程,Sir數次想到《絕命毒師》。
同樣是制毒販毒,老白跟巴勃羅相比,真是太可憐了。
遭遇中年危機的老白,在得了癌癥之后,終于松了一口氣——
最壞的事情已經發生,再也沒有什么值得恐懼。
最后,這個走向死亡的癌癥患者,在制毒中,找回男人的尊嚴。
這是一個人的史詩,展現了錢與欲是怎么喚醒一個好人心中的邪惡,沒卵用的純良,在被逼迫后,又噴發出如何囂張的火焰。
但《毒梟》沒有這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性。
對于犯罪,巴勃羅可從一開始就很堅定。
面對警察,他氣焰更高。
因為他生在哥倫比亞。
法律弱化,秩序混亂,人民天真愚昧。
《毒梟》不是情感真實,是細節真實。
一部毒梟史,也是哥倫比亞歷史。
該劇導演是南美巴西人,若澤·帕迪里亞。
他的作品一向關注腐敗和冷漠。
比如之前讓他拿到柏林金熊獎最佳影片的《精英部隊》,就以寫實風格,又高潮迭起的劇情,讓我們見識到地球某處正在發生的超現實。
2010年刷新多項巴西歷史票房記錄,成為巴西史上票房最高影片
《毒梟》延續了《精英部隊》的風格。
不加修飾的記錄手法。
靈活,高密度手持攝影帶出一線的槍戰體驗——
為了盡可能地貼近真實,還引入大量原始素材,旁白對應的影像,完全來自歷史事件。
而與所有偉大的作品一樣。
帕迪里亞有意模糊英雄和惡人之間的界限。
還記得《教父》經典的最大原因么——
它不是黑幫風云,本質上,這是一部家庭電影。
在《教父》之后,當我們想將一個黑幫社會賦予血肉,不局限在打打殺殺,總會提及他們對家庭的關心。
在這方面,《毒梟》是《教父》的門徒。
巴勃羅是殺人不眨眼的販毒頭目。
同時,也是兒子眼中溫情的父親。
媽媽眼中孝順的兒子。
以及妻子眼中英雄般存在的丈夫。
在殺人鞭尸之后,甚至和推著嬰兒車的婦女微笑聊天。
在導演看來,好人和壞人——都是人。
所以,為了抓到毒梟不惜命的警官墨菲,在哥倫比亞的街頭開車不小心撞到前面的司機。
面對他的罵罵咧咧,墨菲沒有繼續講道理。
他直接拿出槍指著司機的額頭。
事情解決。
為了更加忠于現實,還原歷史。
編劇們做了大量的工作。
閱讀了幾乎所有相關的書籍之后,也采訪了所有相關主角在現實生活中的原型。
除了埃斯科瓦爾(因為他已經死了)。
演員們的必備功課是學習西班牙語。
飾演巴勃羅的是之前《精英部隊》中的男主角,緝毒隊長瓦格納·馬拉。
為了演好這個角色,他重新回到大學學習西班牙語,增重了40磅,并幾乎閱讀了所有關于大毒梟的文獻資料和現代哥倫比歷史。
所以外貌與原型不盡相同。
但說話的腔調,表演的神態,夠了。
扮演墨菲警官的是《消失的愛人》(Gone Girl)男星波伊德·霍布魯克(Boyd Holbrook)。
這個從美國飛過來的緝毒局探員,在哥倫比亞,幾乎被重新洗腦。
在法庭,法官為了避免販毒集團的報復,帶上了和強盜一般的面具。
在這個魔幻大地,正方規則并不適用。
美國人民更爛漫。
當停尸房都裝不下死于毒品斗毆的尸體。
探員依然宣稱:
他只是一個毒販而已,并非直接威脅。
真實又狠辣的WTF現實,不停刺激你多巴胺的分泌。
荒誕強烈,而持續。
不必夸張,《毒梟》確實已好于絕大多數電影。
制作水準向電影看齊的同時——又無需像好萊塢大片一樣顧忌全球市場。
打出更驚人的尺度與不常規的套路。
而得益于足夠的時長,可以通過更嚴謹,細密的布局,將觀影快感延長,翻倍,形成電影難以比擬的余震。
真正的大片。
在Sir心里,今年年度美劇前三分別是,《毒梟》,《冰血暴》,《奧麗芙·基特里奇》(口味因人而異)。
這真是美劇的黃金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