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的女兒從蘇州來沈陽公干,被我忽悠到鐵嶺。兩天時間,去農莊摘菜,看二人轉,實在有點樂不思蜀。特別是被鐵哥夫婦請到“鐵嶺印象貢家老鋪”大啜一頓之后,連聲嚷嚷鐵嶺的飯菜太好吃了!非要問我幸福小鎮的院子何時建成,一定別忘了給她留兩套!
其實江蘇的美食不可謂不美,只因為姐姐的女兒雖然在江蘇出生長大,但骨子里卻流淌著東北人的基因,所以被東北的美食勾起了最底層的記憶。都說要記得住鄉愁,四海八荒最悠長、深遠的鄉愁是舌尖上的味道。
東北物產豐富,占盡了天時地利,無數物產在此得以生長。跑馬占荒的時代,東北人大概沒興趣在炮制吃食上殫精竭慮,屬于東北人的美食,往往來自于時間和自然的饋贈。東北人嗜肥濃,喜腥鮮,口味重油偏咸。制菜習用豆油與蔥蒜或是緊燒、慢熬,用火很足,使其酥爛入味;或是鹽漬、生拌,只調不烹,取其酸脆甘香。
東北氣候寒冷,若是炒菜做飯挨個來,基本就等于挨個冰涼,貼餅子和燉菜一鍋出,省火不費工夫,又快又熱乎,由此成為人們的首選。東北冬季漫長寒冷,缺乏鮮菜供應,主婦們想方設法豐富餐桌,因此,鹽成了最好的道具。鹽和豆糜發酵制成豆醬,白菜入缸加鹽發酵成酸菜。凡此種種,皆是東北人家餐桌的“標配”。
鐵嶺民間有一種名稱怪異的美食,叫“黑瞎子上炕”,必須是關系比較近的人,才能享受得到。做法是先在屋外邊用一口大鐵鍋,放好調料,煮好的豬肉切片碼入鍋中,酸菜切好絲放入鍋中,坐在生好火的火盆上,煮的差不多了,火盆的煙也排的差不多了,就連火盆帶鐵鍋一起端進屋里的火炕上,還有粉條,豬血腸等一起下入鍋中,大家一起圍坐在大鐵鍋旁,喝著燒酒,吃著鍋中的美味,那叫一個美啊!炕暖酒熱,菜香肉爛,把酒話桑麻,煮酒論英雄,山南海北,云山霧罩,你就喝吧,嘮吧,吹吧,不帶醉的!一直整到嘴歪眼斜,倆腿打膘,滿嘴跑舌頭才算完。之所以叫“黑瞎子上炕”則充滿了東北風情的畫面感:一個大火盆,再坐上一口大鐵鍋,往炕上一端,黑不溜秋的,的確像只黑瞎子往炕上爬似的。不過這種做法如今已經很少見了,如果要體驗,估計得找劉漢興老師,他對鐵嶺文化、美食如數家珍,好像很少有他找不到的。
文化的底色總是掩映在飲食文化中,不管時代怎樣變化,質樸真誠、熱情好客、大方豪爽依然是東北的地方性格。東北地區的先民鮮卑、女真、蒙古、滿等族,曾先后入主中原或君臨全國,因而對中華民族的政治、思想、經濟、文化乃至整個中華民族的歷史產生了重大的,甚至久遠的影響。這些崛起于東北大地的民族,一次次地向中華民族文化的母體中注入了無比遒勁和深厚的生命力。東北地區的飲食文化有著特別明顯性格特征,要求豐盛、大方,以多為敬,以名為好 ,豪爽、直樸、熱誠、瀟灑。菜量大、口味重,就像黑瞎子一樣,風風火火、大大咧咧、熱熱鬧鬧。
中國式眾籌的社群里,有一個舌尖群,線上線下十分的活躍,經常曬一些特色美食讓我等食指大動。看來無論天涯海角,惟有味道可以穿越時空、源遠流長。
味道是記憶里媽媽的溫暖,家鄉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