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對得起你的上進心?唯有行動力,沒有其它。
一、焦慮是上進心的一種體現
網上對80后90后這些群體有一些評價,各種下定義,說80后是垮掉的一代,說是倒霉的一代,隨手在網上就能找出很多言論。
每種說法都有各種理由支撐,聽上去言之鑿鑿,但并不能博得我們認同。
垮掉,那我們要怎樣?倒霉,那我們要怎樣?
某位行業大咖有一次也說這個話題,他的大意是80后沒有趕上政策,也錯過了技術浪潮的稀缺時間段,在這個不確定的信息爆炸的時代里,體制內工作已然不能成為謀生最好的手段。
注意到沒?是的,說的是謀生,是謀生,不是發大財好么。
原因在于,體制內工作我們面對的評價者往往是上級,上級說你好,你就好,上級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評價你的人是一個人。對的,就是一個人,想想有沒有公平性可言。
大多數時候體制內的你有意無意會處在圍繞怎樣讓上級滿意的狀態,這很可怕。
如果你有一項技能,哪怕是在街頭上攤大餅售賣,那么就會有人說你的餅好吃,有人說你的餅不好吃。評價你的將不再只是某一個人,而是很多人。
這樣相對來說你更會圍繞著怎樣把餅做得讓更多人覺得好吃的狀態。
于評價來說,也更有公平可談。
二、中年油膩,中年危機到底說的是哪個群體?
且不去討論上面這個觀點我們是否認同,再來看另外一個現象。80后現在多少歲,1980年出生現在是37歲,1989年出生現在是28歲。
這還只是2017年,然鵝,咣當!2018年吹著小號角就快來臨了!怎么辦?焦慮不。
在《人生永遠沒有太晚的開始》書里說的:“時光且長,一切都來得及。”知乎里有個問題“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什么時候”,回答是“10年前和現在”。
上面說那位大咖的論點是需要具備一項技能用來吃飯,而不是在體制內靠工資吃飯,這么看是絕對成立的。
在接下來的未來,擁有一項技能,才是對自己未來負責任的態度。
三、什么樣的技能是未來最好的出路
這個月月初,公司組織《悅讀會》,挑選幾名員工依次上臺以談一本書給自己帶來什么樣的收獲為表現形式。再從作為聽眾的員工中去評論這幾名分享員工他們的觀點、表達能力、語言組織能力是否對自己有啟發。
職場上,越來越發看重員工的“三會”能力。這三會分別是會寫、會講、會做。這樣的員工才能起到影響他人的作用。現在的職場喜歡有影響力的員工。
引用香港第一媒體人spenser的原話.
“未來最重要的是表達能力,因為傳統社會最重要的資產是財富和權利。未來社會最重要的資產是影響力。影響力是怎么構成的?兩個能力,一是寫作,二是演講,這都是讓你出一份力,然后能夠大規模地復制你影響力的方法。”
四、拿什么對得起你的上進心
拿什么對得起你的上進心?唯有行動力,沒有其它。
如果你問要怎樣才能練就一項技能?回答就兩個詞,一是方法,二是堅持。
在滿天飛的付費知識洪流中,我選擇邁出這一步,是帶著好奇心和強烈的求知欲的。我好奇會教給我什么樣的方法,從一個小白成為掌握寫作技巧的能人。至于堅持,我仍然處在與生活搶時間的節奏中,坦然給自己沒時間寫公眾號找了最好的借口。
上路之后的我很快發現了驚喜,體現在以下兩點:
1、用行動力表達存在感
如果說付錢過后只是每次回聽一次課,那可能將對我的生活不會產生絲毫改變,我會依然沒時間寫公眾號。
聽完一次課后居然要寫作業!好吧,你沒當這是一回事,可是緊接著你看到你所呆的社群里一個又一個交出了作業,而你,還能不能坦然地按兵不動?
這就是人性。人,都渴望存在感。利用人性幫助人成長,多么聰明巧妙。學習從來都是自己的事,即便你掌握了多么有用的方法,但不去實踐那也只等于0。
利用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去促成更多的人將學習到的知識付諸行動,這就是社群的影響力。
2、扶上馬,送一程
“上墻”,你聽過沒?輔導一群人學習進步,最好的方法莫過于從中挑選優秀案例,階段性地作為輔助學習材料。
“上墻”那就是選取優秀的文章上墻啦。上墻的最高標準是可以被推送到最大號的公眾號中,要知道,一篇文章能有曝光率這事得有多難。
可見這個課程不是講授完了就完事,完全是以體系化運營地方式在授課。
對于勤奮的人來說,這是絕佳的成長路徑啊!
拿什么對得起你的上進心呢?唯有行動力,沒有其它。
行動起來,找一個可信的路徑,從現在出發!